新年伊始,蘇州溼地自然學校的調查員小黑嘴和大白鷺在溼地公園內進行鳥類監測時,在一片樹林中觀察到一群鮮黃色的鳥類,根據經驗判斷這些是雌性的山椒鳥。根據照片發現,這群山椒鳥大多腹部鮮黃,而頭部和喉部灰色,是比較少見的灰喉山椒鳥。但其中有一隻的喉部和額部鮮黃,十分與眾不同。經過比對特徵,發現這是一隻雌性的赤紅山椒鳥。
赤紅山椒鳥(Pericrocotus flammeus),雄鳥紅色,雌鳥黃色,如同紅黃色辣椒,因此被稱為「山椒鳥」。主要分布於南方山區。
2019年12月,鳥友「溫暖你的心」率先在無錫拍攝到1隻赤紅山椒鳥,是江蘇省首次記錄,一個月後同裡發現的赤紅山椒鳥是省內第二筆記錄,也是蘇州市今年第一筆鳥類新記錄。巧合的是,同一天在上海金山也有鳥友記錄到了5隻赤紅山椒鳥。
赤紅山椒鳥 攝影:小黑嘴
4月30日
地點:太倉江灘溼地公園
鳥類進入遷徙季,鳥友曹葉源在江灘溼地公園內觀鳥時,在一片水杉林中意外觀察到1隻體型小巧、腹部鮮黃色的柳鶯,混群於柳鶯中。隨即拍攝了照片,根據黃色眉紋與黑色的側冠紋判斷,這是一隻黑眉柳鶯。
黑眉柳鶯(Phylloscopus ricketti),雌雄同型,體長約9-10cm,眼紋及側頂紋黑綠色,下體和眉紋鮮黃色,與常見的綠色系柳鶯(黃腰柳鶯、黃眉柳鶯等)有顯著差異。主要分布於南方山區,在江蘇、上海的沿海地區屬於罕見的過境候鳥。這是黑眉柳鶯在蘇州的第一筆記錄。黑眉柳鶯 攝影:曹葉源
5月3日
地點:張家港常陰沙沿江
4月底,張家港沿江溼地十分熱鬧,特別是飛來了罕見的黃頭鶺鴒,常州鳥友「甲乙」與朋友在五一期間專程駕車前來一睹芳容。遺憾的是,尋遍一個上午都沒能發現,甲乙一行下午正準備打道回府時,意外在黃頭鶺鴒出現的魚塘中記錄到了一隻「仙鶴」。這隻鶴體羽灰色,眼周鮮紅,是典型的沙丘鶴。
沙丘鶴(Antigone canadensis),體長約104cm,體羽灰色,臉偏白,額及頂冠紅色。沙丘鶴主要分布於北美地區,在我國的鹽城、上海、鄱陽湖等地有零星記錄。
但其實沙丘鶴並非從美洲飛來,根據《東亞鳥類野外手冊》記載,沙丘鶴在俄羅斯的科雷馬河至楚科奇半島繁殖,少數個體在11月至次年5月下旬會出現在日本九州島,在東亞地區屬於罕見的冬候鳥。這是沙丘鶴在蘇州的第一筆記錄,也是近年來蘇州沿江地區記錄到的第三種鶴,而5月4日在安徽升金湖也發現了沙丘鶴。
沙丘鶴 攝影:甲乙
同一天,「Deep」還在吳江觀察到了草鴞,這是近十年來蘇州第一筆野外記錄,鳥友們直呼「今天太勁爆了」。草鴞 攝影:Deep
5月10日
地點:同裡溼地公園
5月遷徙季,來自上海的鳥友「Eagle_zxy」來到同裡溼地公園,觀察到灰臉鵟鷹、綠鷺、夜鷺、池鷺等鳥類,突然發現一隻白色的鷺鳥飛過。根據照片,這隻「白鷺」的眼先藍色,嘴黃色,但由於逆光無法看出腳趾的顏色,當天還觀察到的大白鷺已進入繁殖羽(嘴黑色,眼先湖綠色)。經過對比特徵,判斷這隻「白鷺」是內陸罕見的黃嘴白鷺。
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體長約68cm,外形似白鷺,嘴黃色,繁殖期眼先藍色,頭後有一撮飾羽。腿較粗,趾黃。黃嘴白鷺主要繁殖於近海的島嶼,越冬於東南沿海地區,偶見於內陸。這是黃嘴白鷺在蘇州市第一筆記錄。
2018年,由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牽頭,對4隻成年黃嘴白鷺佩戴了GPS衛星定位追蹤設備,記錄了黃嘴白鷺的遷徙路線(原文GPS助力獲取蛇島黃嘴白鷺生活密碼)。根據黃嘴白鷺3號遷徙路線顯示,這隻黃嘴白鷺從大連出發,沿著沿海城市一路南下,最後抵達了馬來西亞。其中,從3號的軌跡可以看出黃嘴白鷺的遷徙路線直接穿過了蘇州市,可見在同裡溼地公園出現並非偶然。
黃嘴白鷺 攝影:Eagle_zxy
黃嘴白鷺遷徙路線 圖片來自網絡
6月14日
地點:張家港常陰沙沿江
今年梅雨季比往年長,張家港鳥友錢鋒沿江堤行駛時,觀察到路邊樹上和稻田裡有大群椋鳥覓食,主要是今年出生的幼鳥。來到大堤中段時,注意到一棵枯樹上有十幾隻椋鳥,用雙筒望遠鏡觀察時,發現其中有一隻翅膀白斑十分顯著,不同於常見的灰椋鳥和絲光椋鳥。隨後靠邊停車觀察,由於只攜帶瞭望遠鏡,遂用手機連接單筒望遠鏡進行拍攝,經過比對特徵發現是灰背椋(liáng)鳥。
灰背椋鳥(Sturnia sinensis),體長約19cm,雌雄相似,翼上覆羽及肩部白色,飛羽黑。主要分布於華南地區,在上海、江蘇沿海地區偶有記錄。這是灰背椋鳥在蘇州市第一筆記錄。灰背椋鳥 攝影:錢鋒
6月24日
地點:張家港常陰沙沿江
剛下過雨,張家港鳥友DEAN來到農田觀察家燕、金腰燕和短嘴金絲燕飛行捕捉昆蟲,發現有一類似白腰雨燕的雨燕低飛過河口,由於速度飛快,只拍到一背飛的畫面,過河口之後就消失了。根據照片,發現這隻雨燕沒有白腰,也不符合金絲燕的特徵,判斷為普通樓燕。
普通樓燕(Apus apus),體長21cm,體羽深褐色,尾分叉。主要繁殖於北方的城樓、廟宇、古塔等建築中,如北京天安門、西安鼓樓等古建築都是普通樓燕的理想繁殖地。這是普通樓燕在蘇州市第一筆記錄。西安鼓樓與普通樓燕 攝影:小黑嘴
7月14日
地點:張家港常陰沙沿江
梅雨季即將結束,為了尋找秋天遷徙的鴴鷸先頭部隊,鳥友錢鋒沿著江堤緩慢行駛,留意著江邊礁石的鴴鷸。忽然發現前方外堤低處飛起一個黑色的大型鳥類,停車仔細觀察發現不是八哥和喜鵲,頸部有明顯白色,回想起在宜興曾目擊過白頸鴉,經比對特徵,確認是一隻白頸鴉。
白頸鴉(Corvus torquatus),體長約54cm,頸背和胸帶白色,其餘體羽黑色,羽色和達烏裡寒鴉相似,但達烏裡寒鴉是蘇州地區罕見冬候鳥。主要棲息在華中、華南等地。這是白頸鴉在蘇州市第一筆記錄。白頸鴉 攝影:錢鋒
8月5日
地點:常熟鐵黃沙、張家港常陰沙沿江
颱風「黑格比」臨近,預報顯示颱風將穿過蘇州。但比起去年的颱風「利奇馬」,天氣沒有想像中惡劣。5日,風不大,時雨時晴,鳥友錢鋒一早來到鐵黃沙,首先目擊黑尾鷗一個,心想:有戲!當收到微信群消息:鳥友脈動在太湖目擊白額鸌(hù),錢鋒當即來到外江一側用單筒望遠鏡掃視江面,發現遠處水面有大型水鳥逆風呈曲線飛翔,遠看這隻水鳥的背黑肚白,羽下白,長長翅膀,就是白額鸌,最多時有5隻。
隨後錢鋒驅車來到張家港沿江,還觀察到一隻小型水鳥,如同燕鷗,遠看體羽幾乎全黑色,翅尖斜,貼著水面快速上下翻飛。由於距離較遠,誤以為是海燕,後有鳥友在錢塘江目擊不少相同的水鳥,原來是褐燕鸌。在常陰沙分別記錄到了4隻白額鸌4和3隻褐燕鸌。
白額鸌(Calonectris leucomelas)和褐燕鸌(Bulweria bulwerii)均為海洋性鳥類,主要棲息在海島上,偶有記錄於東南沿海地區。這是蘇州市第一次記錄到鸌形目鸌科的鳥類,可能由於受颱風影響,海洋性鳥類「迷路」飛到了沿江地區。
去年,類似的情況也曾發生,8月受颱風「利奇馬」影響,張家港常陰沙和常熟鐵黃沙沿江分別記錄到了白頂玄燕鷗、烏燕鷗、大鳳頭燕鷗和粉紅燕鷗4個蘇州市鳥類新記錄(詳情戳:神奇四燕鷗 )。
白額鸌 攝影:DEAN
12月1日
地點:崑山天福溼地公園
沉寂了近四個月,鳥類遷徙已經進入尾聲,但驚喜仍在繼續。蘇州溼地自然學校的調查員大紅蓼在天福溼地公園內進行鳥類監測時,在一條小河道裡觀察到一對小型野鴨藏匿在河邊草叢中,雌鴨在外,外形像常見的綠翅鴨。之後雄鴨慢慢遊出,觀察發現雄鴨與綠翅鴨也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胸側有一條豎白紋,確認是美洲綠翅鴨。
美洲綠翅鴨(Anas carolinensis),體長約37cm,外形與綠翅鴨高度相似,雄性區別在於胸側有白色豎線,體側無白色橫斑,雌性幾乎無差別。主要繁殖於北美地區,在國內屬於極為少見的迷鳥。
近2年曾在上海、杭州等地有過美洲綠翅鴨的記錄,這次在天福溼地公園內發現的美洲綠翅鴨是蘇州市第一筆記錄。
美洲綠翅鴨 攝影:張曼玲
12月10日
地點:太倉七浦塘生態公園
天氣陰冷,鳥友「oO小鎮」來到太倉探索新的觀鳥地點,在觀察到常見的白腹鶇、灰背鶇等冬候鳥之後,約9點時,發現一隻灰色的山椒鳥站在枝頭頻繁地鳴叫,逗留了約10分鐘後離去。根據在蘇州的居留時間,排除了夏候鳥小灰山椒鳥和過境鳥灰山椒鳥,經過比對特徵,確認這是琉球山椒鳥。
琉球山椒鳥(Pericrocotus tegimae),體長約18cm,體羽黑灰色,與灰山椒鳥非常相似,雄性白色眉紋過眼後。主要分布於日本琉球群島。
11月6日,有鳥友在上海南匯東灘記錄到一群琉球山椒鳥,隨後在無錫、杭州等地陸續發現了它們的身影,這次在七浦塘發現的琉球山椒鳥是蘇州市第一筆記錄。
琉球山椒鳥 攝影:oO小鎮
以上11種鳥類新記錄,將獲贈由蘇州市林學會和《蘇州野外觀鳥手冊》編委會提供的證書,蘇州溼地自然學校提供的精美紀念品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