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虎媽」式育兒惹爭議,背後的無奈醫生最懂

2020-12-23 騰訊網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兒觀,最近大火的綜藝《新生日記2》中幾個家庭不同的育兒觀就曾引起網友激烈的討論。其中劉璇對於兒子雄赳赳近乎軍事化的管理備受大家爭議,也因此被貼上「虎媽」的標籤。

運動員出身的劉璇是一個極其自律的人,曾經在節目中自曝家中有七個秤,為了控制體重,幾乎是隨時隨地秤體重。但作為一名媽媽,對自己的孩子也採用半軍事化管理是不是太過於嚴苛?隨著節目的推進,我們才知道,「虎媽」的背後是出於一種無奈。

因為劉璇的兒子赳赳是過敏體質,6個月時吃的第一口輔食是米粉,結果因為過敏,身上起滿了疙瘩。作為媽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為了找到能讓赳赳吃的輔食,她嘗試過二十多種食物都不成功,只能選擇讓孩子先吃小米再慢慢過渡。

家有敏寶(過敏體質的寶寶)的家長們,看到這裡一定深有感觸,也一定能理解劉璇嚴格把控孩子入口食物的良苦用心。

既要確保每一口食物不會引起孩子過敏,又要保證營養均衡,所以,每個「敏寶」的背後都有一個「虎媽」的愛護。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會過敏?

過敏似乎越來越普遍,尤其一到季節更替,更是過敏的高發季節,兒科門診來看過敏的寶寶也越來越多。孩子一過敏,伴隨著打噴嚏、流鼻涕、哮喘、溼疹、皮膚瘙癢等等一系列症狀,讓孩子和家長苦不堪言。

過敏簡言之,就是一種名為過敏源的外來物質通過眼睛、鼻子、肺、胃或皮膚進入了身體。

如果你對某種過敏源敏感,該區域的免疫系統細胞就會做出反應,釋放出一種名為組胺的化學物質,刺激身體該區域的細胞,這種刺激原來的目的是為了把過敏源衝出體外或抵消掉,但不幸的是,它也會引發我們的過敏症狀。

另外一點,家族史在過敏反應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父母有一方患有過敏性鼻炎或皮炎,孩子就有25%的機會出現同樣的過敏;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過敏,那麼,孩子出現過敏的概率會增加到75%。

過敏的發展進程,不同時期不同表現

我國兒童過敏性疾病已經呈逐年上升的趨勢,WHO已經將過敏性疾病列為21世紀最嚴重的公共問題之一,並非危言聳聽。

兒童過敏性疾病,並非是一次過敏那麼簡單,通常有一個過程,也就是「過敏進程」。

許多新生兒出現過敏的孩子,會遷延到嬰幼兒期、兒童期,甚至過渡到成年期。從臨床大量的過敏案例來看,通常兒童過敏性疾病的發病進程有如下規律:

出生後早期特應性皮炎及胃腸疾病首先拉開序幕,如皮膚溼疹。

1歲以下的孩子,腸絞痛、胃食道返流、便秘、腹瀉等,常與食物(牛奶,雞蛋)過敏相關;

1~3歲間的孩子,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疾病(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腺樣體肥大等);

3歲之後的孩子,主要在下呼吸道表現,比如哮喘。

溼疹和早期的食物過敏一般會隨成長而緩解,而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則在學齡前期達到高峰。

過敏性疾病的發展基本表現為:溼疹——鼻炎——哮喘,是一個不斷進展的過程。所以,當出現過敏症狀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需要從整體上杜絕誘發過敏的因素。

如何識別寶寶是不是「敏寶」?

對於兒童過敏疾病,家長最關心的就是怎麼才能準確地識別。寶寶在母乳或是混合餵養階段,想要確定是否牛奶蛋白過敏,可通過觀察大小便來判斷。

大便——觀察是否有黏液便或血便;小便——次數是否少於餵奶的次數,如果少於6次,家長要引起警惕;

對於牛奶蛋白過敏或乳糖不耐受的寶寶,醫生通常通過寶寶的症狀表現,或是結合家族史即可判斷。臨床上,目前常用的診斷方式以及存在的問題包括:

皮膚點刺試驗——存在較高的假陽性,因為寶寶本身的皮膚就很嬌嫩、比較敏感;血清IgE檢測——又稱急性致敏原檢測,存在較高的假陰性血清IgG檢測——又稱食物不耐受檢測,對於牛奶蛋白過敏的檢測意義並不大;

因此,以上檢測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確診牛奶蛋白過敏寶寶的金標準即:食物迴避/激發試驗,具體來講,就是:

1、 純母乳餵養

如果是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媽媽要嚴格迴避牛奶蛋白的食物2周左右。

2、 配方奶或混合餵養的寶寶

在醫生的指導下更換奶粉,持續2周左右時間。

兩周之後,如果寶寶症狀減輕,媽媽可以嘗試一下不迴避食物,換回正常的奶粉,如果寶寶症狀加重,那說明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

過敏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對于敏寶的診斷以及治療,家長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早發現、早診斷,規範治療,定期監測,長期管理以及全程照護,也就是說,必須要變身「虎媽」,才能對寶寶過敏疾病的進程達到良好的控制。

相關焦點

  • 劉璇「虎媽」式的育兒方法,是「母愛」還是「傷害」?
    「虎媽」式的育兒方式,一經播出就引起了不少的爭議。「虎媽」式育兒方式的另一個弊端就是,培養了一個「乖小孩」。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的家庭來說,劉璇「虎媽」式的育兒方式,非但沒有什么正向的借鑑意義,反而盲目學習會對自己的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為什麼這麼說呢?
  • 出門吃飯帶鍋,在家吃飯用公筷,劉璇講究的背後是無奈
    虎媽貓爸式教育劉璇與王弢的教育方式是典型的虎媽貓爸型。爸爸溫柔紳士,說話細聲細語慢條斯理有著藝術家的優雅,教育兒子循循善誘寓教於樂,他能在生活中隨時隨地輸出知識點。「虎媽」教育,王弢是典型的「貓爸」。虎媽背後的無奈被吐槽太嚴格太講究的劉璇,其實在「虎媽」標籤的背後是無奈。除了對兒子的作息半軍事化管理外,在飲食上的嚴格都是出自媽媽的無奈。因為兒子雄赳赳是過敏體質,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可以隨便吃零食。
  • 「虎媽」劉璇引爭議,帶娃究竟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都不能用簡單的用「正確」與「錯誤」一刀切評判否則,體操冠軍劉璇和藝術家王弢也不會因為《新生日記2》中「虎媽貓爸」的組合被掛上熱搜演奏家爸爸循循善誘,「講道理」式育兒」劉璇和「貓爸」王弢到底誰做得比較對?
  • 劉璇變身虎媽,「媽媽式魔咒」讓網友直呼: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網上將「望子成龍」,要求孩子超前學習,以緊抓孩子學習為己任的媽媽稱為「虎媽」或者「雞媽」;而把快樂至上,孩子的興趣為首要位置的媽媽稱為「佛系媽媽」。近日隨著《新生日記2》第一期節目的播出,劉璇的「媽媽式魔咒」讓網友們直呼: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事情是這樣的,劉璇給雄赳赳布置了寫字的作業,但是孩子一聽立馬不幹了,就各種撒潑打滾。劉璇就表示:不寫了不行!你無論是什麼情緒你都得寫字。
  • 「虎媽」劉璇,在《技驚四座》節目中卻表現出了溫和的一面
    其中體操奧運冠軍劉璇自從有孩子後,她身上就多了個「虎媽」標籤。不過,劉璇這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她表示自己其實不是「虎媽」,而是一位溫柔的女人。 上圖:鑑賞團五位成員 面對外界給她貼上的「虎媽」標籤,劉璇並不怎麼介意。
  • 當虎媽的軍事化育兒,遇上爸爸的「柔性」育兒,誰說了算?
    在綜藝節目《新生日記》中,對兒子雄赳赳的「超常規」育兒方式引發了網友爭議,甚至被老公王弢親自蓋章認證——「鐵血教育」。當媽媽後,劉璇自然將這份自律也用在了對兒子雄赳赳的教育上。劉璇毫不留情的說:「你哭也得寫,不哭也得寫。開開心心地也得寫,翻滾著也得寫。」
  • 真虎媽孕娃!41歲劉璇孕晚期帶大肚倒立劈叉,普通人沒懷孕也做不來
    真虎媽孕娃! 41歲的劉璇,妥妥高齡孕婦孕育第二胎,按理說應該謹慎小心好生養著。 哪曾想9月8日,劉璇在社交平臺曬出孕晚期靚照,帶大肚倒立劈叉,讓圍觀的吃瓜群眾驚掉下巴!
  • 劉璇不讓兒子三歲前吃糖吃鹽,鐵血育兒方式引爭議
    劉璇不讓兒子三歲前吃糖吃鹽,鐵血育兒方式引爭議劉璇不讓兒子三歲前吃糖吃鹽,鐵血育兒方式引爭議劉璇不讓兒子三歲前吃糖吃鹽,鐵血育兒方式引爭議 劉璇不讓兒子三歲前吃糖吃鹽,鐵血育兒方式引爭議 劉璇不讓兒子三歲前吃糖吃鹽,鐵血育兒方式引爭議
  • 嚴謹自律的冠軍媽媽劉璇,用一半運動員標準育兒,結果如何
    小區裡的樂樂媽在育兒群裡發了一篇報導,講得是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奧運冠軍劉璇&34;的事。節目中,劉璇要求孩子雄赳赳飯菜裡不能放鹽,原因很簡單,因為劉璇認為孩子飲食「就是要吃淡一點」;雄赳赳鬧脾氣不想練字,劉璇說:「你哭也得寫,不哭也得寫。
  • 劉璇教育方式頻上熱搜,「虎媽貓爸式」教育,已成中國教育的潮流
    最典型的就是劉璇的"軍事化教育"。劉璇在懷二胎期間依然不放鬆對孩子的教育和管制。劉璇對於大兒子是非常嚴格的,每天都會布置任務給兒子,並要求兒子在的當天之內完成。即使再晚她也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才能睡覺。因為她想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和讓孩子明白說話要算話。這種軍事化教育許多父母是接受不了的,但是劉璇的付出也收穫了一個優秀懂事的兒子。
  • 「虎媽」背後的「育兒戰爭」和「育兒陷阱」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李佩珊/文每逢高考時節,人們總熱衷於討論教育公平、社會流動性等等話題,而對時刻牢記「拼娃才會贏」的家長們來說,告訴他們如何教育孩子考上好大學、從而走上人生贏家之路,才是永遠最現實和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何如今的家長普遍越來越焦慮,學做「虎媽」終成大勢所趨?
  • 《虎媽戰歌》與「常春藤競賽」背後的焦慮
    不如,從我們最熟悉的《虎媽戰歌》說起。本文摘自《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與美國精英教育》,由澎湃新聞經中信出版集團授權發布。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菲律賓華僑後代蔡美兒幾年前推出養育兩個女兒的回憶錄《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在美國引起很大的轟動和爭議。
  • 美國專訪蔡美兒:最富爭議的虎媽
    說虎媽是當下世上最知名、最富爭議的媽媽並不為過,這位美國的華裔母親、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因其嚴厲的逼子成才教育方式,其話題席捲了全球知名媒體的版面。虎媽熱潮的背後,有著中美兩國國勢一揚一抑,以及美國教育頹勢引發國民不滿和危機感的大背景,也因為虎媽教育方式本身,引發了教育科學領域的重新認識和檢討,比如經常性的重複訓練在學術與發現中的地位等。不過,虎媽的話題一開始就註定要躍出單純的教育領域,成為一樁「比較文化」事件。
  • 華裔「虎媽」種族言論惹爭議:美國華人等八大文化族群最優秀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月5日報導,2011年憑《虎媽戰歌》一書成名的美國耶魯大學法律系華裔教授蔡美兒(Amy Chua),再度拋出引發爭議的言論,觸動種族問題的敏感神經。蔡美兒在和猶太裔丈夫賈德•魯本菲爾德合著的新書《三重包袱》中指出,猶太人、印度人、華人、黎巴嫩裔美國人、伊朗人、奈及利亞人、古巴流亡人士與摩門教徒這8個文化族群,比美國其它群體更加優秀。
  • 劉璇懷二胎曬高難度倒立!冠軍虎媽遇上藝術家爸爸會如何?「爸媽營」
    好嘛,都說文體不分家,如今,當奧運冠軍媽媽遇上藝術家爸爸,虎媽跟貓爸的組合,要如何配合完成育兒任務呢?答案是——尊重分歧,各展所長。不過,面對劉璇深度迷戀的自律式育兒法,老公王弢在節目裡就說,劉璇的教育是鐵血教育,還對著當時未出生的二寶隔空喊話:這就是媽媽的鐵血教育,你以後到了我們身邊,就要適應媽媽啊!
  • 王弢給5歲兒子看劉璇生產視頻,正視生死教育,兒子反應太感人
    王弢選擇在雄赳赳才5歲的時候,便給兒子看劉璇的生產視頻,直面「我從哪裡來」的經典問題,同時讓兒子能切身體會到媽媽的辛苦。拍生產視頻給孩子看的想法,也是早在2015年劉璇懷雄赳赳時,她親自提出來的。王弢的想法很棒,雄赳赳看得很認真,雖然不是很懂,但也能感受到躺在病床上的劉璇的痛苦。
  • 劉璇育兒的作業到底能不能抄?其實"民間劉璇"還有不少
    最近網上都在探討"劉璇式育兒"。孩子4歲了也不給吃鹽,而且跟冰淇淋巧克力也都絕緣,吃瓜群眾都要拍案而起了!不過凡事都要聯繫上下文,劉璇的兒子屬於過敏體質,稍微吃不對就會全身起反應,因此按照更科學嚴謹的方法進食更重要。
  • 劉璇育兒方式引爭議,張紹剛直言太刻板,有錢人的孩子活得真難
    「體操冠軍」劉璇育兒方式引爭議,張紹剛直言太刻板,有錢人的孩子活得真難9月15日下午,在最新一期的《新生日記》節目中,張紹剛因為吐槽劉璇夫婦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張紹剛向王弢請教是如何能培養出雄赳赳這麼優秀的兒子,劉璇老公王弢指向牆上掛著的專門為孩子制定的軍事化管理時間表
  • 女CEO花50萬生混血惹爭議,寶媽們支持,總比喪偶式育兒強
    導讀:女CEO花50萬生混血惹爭議,寶媽們支持,總比喪偶式育兒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女CEO花50萬生混血惹爭議,寶媽們支持,總比喪偶式育兒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劉璇育兒嚴格,孩子的飯菜不放鹽不讓吃零食,老公直呼孩子可憐
    劉璇育兒嚴格,孩子的飯菜不放鹽不讓吃零食,老公直呼孩子可憐9月1日,《新生日記2》播出了最新一期。節目上,劉璇和老公,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似乎是起了一些分歧。尤其是在吃飯和吃零食的問題上,兩人似乎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