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兒觀,最近大火的綜藝《新生日記2》中幾個家庭不同的育兒觀就曾引起網友激烈的討論。其中劉璇對於兒子雄赳赳近乎軍事化的管理備受大家爭議,也因此被貼上「虎媽」的標籤。
運動員出身的劉璇是一個極其自律的人,曾經在節目中自曝家中有七個秤,為了控制體重,幾乎是隨時隨地秤體重。但作為一名媽媽,對自己的孩子也採用半軍事化管理是不是太過於嚴苛?隨著節目的推進,我們才知道,「虎媽」的背後是出於一種無奈。
因為劉璇的兒子赳赳是過敏體質,6個月時吃的第一口輔食是米粉,結果因為過敏,身上起滿了疙瘩。作為媽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為了找到能讓赳赳吃的輔食,她嘗試過二十多種食物都不成功,只能選擇讓孩子先吃小米再慢慢過渡。
家有敏寶(過敏體質的寶寶)的家長們,看到這裡一定深有感觸,也一定能理解劉璇嚴格把控孩子入口食物的良苦用心。
既要確保每一口食物不會引起孩子過敏,又要保證營養均衡,所以,每個「敏寶」的背後都有一個「虎媽」的愛護。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會過敏?
過敏似乎越來越普遍,尤其一到季節更替,更是過敏的高發季節,兒科門診來看過敏的寶寶也越來越多。孩子一過敏,伴隨著打噴嚏、流鼻涕、哮喘、溼疹、皮膚瘙癢等等一系列症狀,讓孩子和家長苦不堪言。
過敏簡言之,就是一種名為過敏源的外來物質通過眼睛、鼻子、肺、胃或皮膚進入了身體。
如果你對某種過敏源敏感,該區域的免疫系統細胞就會做出反應,釋放出一種名為組胺的化學物質,刺激身體該區域的細胞,這種刺激原來的目的是為了把過敏源衝出體外或抵消掉,但不幸的是,它也會引發我們的過敏症狀。
另外一點,家族史在過敏反應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父母有一方患有過敏性鼻炎或皮炎,孩子就有25%的機會出現同樣的過敏;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過敏,那麼,孩子出現過敏的概率會增加到75%。
過敏的發展進程,不同時期不同表現
我國兒童過敏性疾病已經呈逐年上升的趨勢,WHO已經將過敏性疾病列為21世紀最嚴重的公共問題之一,並非危言聳聽。
兒童過敏性疾病,並非是一次過敏那麼簡單,通常有一個過程,也就是「過敏進程」。
許多新生兒出現過敏的孩子,會遷延到嬰幼兒期、兒童期,甚至過渡到成年期。從臨床大量的過敏案例來看,通常兒童過敏性疾病的發病進程有如下規律:
出生後早期特應性皮炎及胃腸疾病首先拉開序幕,如皮膚溼疹。
1歲以下的孩子,腸絞痛、胃食道返流、便秘、腹瀉等,常與食物(牛奶,雞蛋)過敏相關;
1~3歲間的孩子,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疾病(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腺樣體肥大等);
3歲之後的孩子,主要在下呼吸道表現,比如哮喘。
溼疹和早期的食物過敏一般會隨成長而緩解,而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則在學齡前期達到高峰。
過敏性疾病的發展基本表現為:溼疹——鼻炎——哮喘,是一個不斷進展的過程。所以,當出現過敏症狀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需要從整體上杜絕誘發過敏的因素。
如何識別寶寶是不是「敏寶」?
對於兒童過敏疾病,家長最關心的就是怎麼才能準確地識別。寶寶在母乳或是混合餵養階段,想要確定是否牛奶蛋白過敏,可通過觀察大小便來判斷。
大便——觀察是否有黏液便或血便;小便——次數是否少於餵奶的次數,如果少於6次,家長要引起警惕;
對於牛奶蛋白過敏或乳糖不耐受的寶寶,醫生通常通過寶寶的症狀表現,或是結合家族史即可判斷。臨床上,目前常用的診斷方式以及存在的問題包括:
皮膚點刺試驗——存在較高的假陽性,因為寶寶本身的皮膚就很嬌嫩、比較敏感;血清IgE檢測——又稱急性致敏原檢測,存在較高的假陰性;血清IgG檢測——又稱食物不耐受檢測,對於牛奶蛋白過敏的檢測意義並不大;
因此,以上檢測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確診牛奶蛋白過敏寶寶的金標準即:食物迴避/激發試驗,具體來講,就是:
1、 純母乳餵養
如果是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媽媽要嚴格迴避牛奶蛋白的食物2周左右。
2、 配方奶或混合餵養的寶寶
在醫生的指導下更換奶粉,持續2周左右時間。
兩周之後,如果寶寶症狀減輕,媽媽可以嘗試一下不迴避食物,換回正常的奶粉,如果寶寶症狀加重,那說明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
過敏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對于敏寶的診斷以及治療,家長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早發現、早診斷,規範治療,定期監測,長期管理以及全程照護,也就是說,必須要變身「虎媽」,才能對寶寶過敏疾病的進程達到良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