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走菜販生意的網際網路巨頭,讓買菜更便宜了嗎?

2020-12-19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看理想

來源:看理想(ID:ikanlixiang)

前幾天,一篇名為《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的文章引發了熱議。

這一年,「社區團購買菜」的模式開始流行起來,並迅速由小區業主們自發組織的拼團行為,演變為網際網路巨頭入場後的混戰。網際網路巨頭們又開始了幾十億補貼往裡砸的價格戰,在明顯的價格差面前,諸如低至0.49元/斤的土豆、5.99元/20個的雞蛋,很難不讓人心動。

這些年來,新零售、網際網路+、私域流量……各種網際網路新詞彙層出不窮。

咖啡、共享單車、打車……我們也早已見多了網際網路巨頭們蜂擁進入一個「新賽道」,廝殺一番,成為行業的壟斷巨頭,或是留下一地雞毛,甚至可能一夜之間這種生態系統就被淘汰了。大家都帶著一種焦慮感,拼命想要抓住一個「風口」,不想被時代所拋下。

書店、花店、咖啡店,前幾年,我們眼睜睜看著許多實體經濟一點點消亡。直到巨頭們把觸手伸到了買菜行業,或許是因為它涉及到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具體生活,又涉及到那麼多農民、辛勤勞動的菜販,還包括著我們的父輩,才讓矛盾變得尖銳了起來。

社區團購買菜一時「薅羊毛」固然很爽,但我們熟悉的劇情,卻往往是形成固定用戶習慣後的大數據殺熟,甚至壟斷抬價。

為什麼補貼卻反而可能損傷消費者的權益?「菜販跟不上時代就應該被淘汰」的說法有什麼問題?為什麼菜市場對我們很重要?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採訪了兩位看理想的主講人,聶輝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與梁捷(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師),試圖去探尋這些問題背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01.

不完全契約

不誇張地說,今天我們可以不用出門,動動手指,就能在網際網路上採購到生活所需的一切,也適應了這種效率。

網際網路確實是一種革命性的技術,起到了信息中介的作用,把相隔萬裡的需求和供給瞬間撮合在了一起;由無數快遞員等所構成的物流系統,則進一步保證這些交易的實現。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交易費用」,體現在生鮮產品上,就是交通運輸和儲藏折損等成本。交易費用往往是很高的,經常比商品本身的價值還要高。

因而不管是網際網路巨頭運營的還是社區自發的買菜團購,看起來本質都一樣,就是減少中間環節和交易費用,從而降低最後的價格。

但聶輝華從契約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這兩者的不同,最開始每個消費者單獨面對菜販,談判和議價空間都較小;因而消費者聯合在一起組成團購,也就提高了自己的議價能力,可以協商說,我們買得多、要降價。

當網際網路巨頭進來時,很可能會打破這個平衡,極高地提高賣家一方的砝碼。當網際網路巨頭把上遊的很多供應端都整合起來,形成了更為強勢的供應商時,那麼消費者就算集成一個買菜團,也沒辦法跟它單獨對抗。

與我們已經習慣網購了的書、衣服、電子產品等標準化產品不同,這次社區團購的對象,生鮮產品卻又是非常特殊的、難以標準化的產品,在質量和品質方面容易存在爭議。比如想在網上買一份新鮮、又大又圓的草莓,那什麼程度上叫新鮮?多圓算圓?都很難界定化。

一般我們籤訂合同,買賣雙方對於交易的內容、方式、時間、地點需要協商清楚,出現了爭執也容易找到第三方,比如說法院來裁決。

但合同的關鍵的條款不可證實,就容易產生爭議,因而社區團購往往就是一個「不完全契約」(GHM)。

我們可能會遇上這樣的場景,在網上買了一個生鮮產品,到手後發現有問題,對方不太會願意上門換貨,因為來拿一趟的成本比產品本身的價格高得多。最後商家往往會說,我們給您退款。但我們要的是產品,拿著退款有什麼用呢?再說,中間折損的時間成本又怎麼衡量?

從契約經濟學的角度,聶輝華分析,當出現這種不完全契約時,單純依靠第三方是很難做到公平的。就買菜這個場景而言,恰恰反而是小商小販更有優勢。當面購物,覺得不滿意就現場就可以不要或是協商。如果在網際網路上買菜,看不到實物,更難以換貨。

在電商平臺上可以給差評,但在現實中我們往往發現沒有太多用處,好評可以買,差評也可以花錢消除,甚至還會收到威脅電話。

而小商小販往往長期、穩定地在社區裡販賣,很受到聲譽的影響,買了不好的東西上當受騙了,不僅可以當面對峙和索賠,甚至還能告訴和發動身邊人,再也不要來這裡了。

原因還是因為社區內部往往還是一個熟人社會,從經濟學講的角度來說,越是不完全契約,越是非標準化的產品,可能更適合熟人交易和線下交易。

梁捷也認為,菜場和小商販不會就這麼簡單地完全被替代。生鮮蔬菜不像電子產品,可能受眾只是一小部分人,生鮮是每個老百姓每天的生活必需品;而恰恰中國老百姓對於「新鮮」的追求往往要求很高,可能就差幾個小時,蔬菜葉子稍微蔫了一點,就完全不一樣了,必須要有大量的生活經驗和實際接觸,才能夠區別食材質量的好壞。

尤其對於老年人,那些做了一輩子飯的人來說,這一點點差別是很大的。他們為了追求新鮮,可以大早上就去買,一定要親手挑到自己滿意的食材,而不會信任網際網路這樣通過「別人的手」來挑選的蔬菜。

蔬菜、水產這些生鮮產品,永遠面臨這個問題,當搶到這個市場以後,只要品質控制不能夠保證,消費者馬上就會離開了。並不一定說你搶佔了這個市場就一直佔了這個市場,只要有中老年人存在,菜市場的需求就會存在。

這某種程度上反應了另一種割裂,退休的老年人可以有大把的時間挑選蔬菜,但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城市裡疲於通勤、甚至996的年輕人,他們對於新鮮的要求沒有那麼高,在生活中更為看重的則是如何壓縮時間,節約所需的精力,確實社區買菜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便捷的選擇。

02.

補貼,還是大數據殺熟?

有評論認為,不管怎麼樣,反正菜價降低了,老百姓不是得到了實惠嗎?聶輝華指出,從微觀效率的角度來看,短期菜價是降低了,但往往在大規模的補貼之後,商品或是服務費用會恢復原價。

許多人也發現,不僅沒有了價格補貼的優惠,還遇到「大數據殺熟」,比如同樣一件商品,賣給張三一塊錢一斤,賣給李四就是一塊二一斤;因為通過大量的數據比對,對消費行為、消費水平等的分析,知道李四可能不太在乎那兩毛錢,這就是「價格歧視」。

因為在網際網路上,我們被分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在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很難進行比較。

因此也有許多人擔心,「一旦被社區團購壟斷後,東西就不便宜了」,確實這樣的故事已經見得太多太多,似乎每天都在「新賽道」上發生:咖啡、打車、共享單車、點評軟體……

「老實說,我感覺圈內的人都有點懵了。因為社區團購起來太快,巨頭們一上來就幾十億補貼往裡砸,幾乎沒有給出任何機會」,一位投資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

這篇報導還指出,在市場格局未成型之前,補貼大戰還將持續下去。買菜既是日常生活中的剛性需求,也是高頻消費場景,一旦可以培養起用戶習慣,建立消費粘性,便可以極大地提高用戶的活躍度,更大限度地佔據用戶時間,甚至帶動平臺其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

而小商販在這種網際網路巨頭猛烈的攻勢面前還能撐多久?也是我們所擔憂的。其實很多時候,在線下買菜甚至可能會比線上便宜。

在小商販那裡買菜,尤其是當一個社區裡有兩個或以上的小店時,如果因時令或是流通環節成本降低了,小店往往會相互降價,因為他們之間會有競爭。由於比價也非常方便,他們也更加難以對你進行信息不對稱的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可能是後果,聶輝華還提供了一種從規則出發的視角,社區團購的那些大規模供應的低價商品,很可能有著不正當競爭的嫌疑。

為什麼網際網路巨頭能把生鮮價格壓得這麼低?因為有打價格戰的補貼,而且補貼的錢往往不是通過降低買菜成本所節約的,而是通過壟斷得來的。

許多網際網路巨頭在各自細分行業往往處於壟斷地位;本來在競爭性行業打價格戰就是有爭議的,用壟斷行業的利潤到新的行業打價格戰,這就更是一種惡性競爭了,甚至可能涉嫌違反了《反壟斷法》。

「我們不要被短期的線上交易的效率和成本所迷惑,要從長遠和全面一點的角度來看」,聶輝華提醒我們,對消費者來,這很可能是一個零和博弈(zero-sum game),而非雙方共贏的正和博弈。

03.

城市不只有整潔的街道,

更重要的是裡面的人

還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既然菜販們「跟不上時代的潮流,那就更應當努力追上,否則別抱怨被淘汰。」

但假如網際網路巨頭擠佔了菜販的生存空間,損失的不止是這些就業崗位,更是連社區的多元化都消滅掉了。

一個文明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包容、多元化的社會,在線上購物和線下購物本來都只是個人的選擇和偏好。但當網際網路巨頭用交叉補貼把實體店的小商小販都擠走了以後,這種社區多元化就被破壞了,個人選擇的自由也被剝奪了。

當然,我們不是反對消費者層面的個人的選擇;而是更擔憂於價格戰的後果,和有關部門是否能起到引導和監管的作用。

網際網路買菜業務的旺盛,除了巨頭們的價格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現實中菜市場的逐漸消失。

梁捷指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市場管理中,普遍存在一種士紳化(Gentrification)的傾向。士紳化的特徵是,城市中產階級以上階層取代低收入階級重新由郊區返回城市中心區;而城市中心區原本都是人口、市場最為密集的區域,現在不得不被搬遷甚至驅逐。

在中國,尤其是是許多大城市,許多市場和小販都被遷走了,光鮮的大廈一座座矗立起來,看起來確實十分「高大上」了。在看理想音頻節目《一平方公裡內的經濟學》中,梁捷談到了自己的觀察,這種城市化並不能讓大家都滿意。

以上海為例,原本上海人多住在傳統的石庫門中,鄰裡之間有很多溫馨的交流。今天大家都搬到遠郊,人和人的關係被徹底打破;曾經上海市中心充滿了生活氣息,購買路邊小吃都很方便,今天這些路邊攤都不見了,只剩下形式大於內容的網紅店。

市中心的歷史建築也都被拆除,地名被改名,上百年的歷史被硬生生地抹掉,現在居住在其上的人,往往對於原本這片土地的舊有生活方式沒有任何興趣。

這樣的城市化進程不止發生在上海,我們的一個個城市,都往往也成為了這樣沒有歷史的抽象符號,許多本地人,變成了文化意義上的「無家可歸者」。

上海原本是個水鄉,今天變成了鋼筋水泥森林,河道全被填沒,其中有多少潛在成本?上海原本的石庫門文化,今天變成千篇一律的商場,這在文化和地方風貌的層面上損失了多少?城市人們的心理創傷又有多少?

我們不止往往會忽視這些「非市場化商品」的經濟成本,也更是缺乏有效的估計手段。

城市之所以是城市,不只是有乾淨整潔的房子和街道,而更重要的是裡面有很多的人,人才會有活力,能夠創造出更多經濟活動。但在士紳化的風潮裡,往往只見房子不見人,人被認為是混亂的,房子是乾淨的;但真正的城市精神,維繫城市命脈的人的活力,反而被抽掉了。

在採訪中,梁捷談到,城市規劃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人、房子、空間、經濟問題,都是聯繫在一起的。只追求一個好看的城市,而不考慮其他問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現在的城市化運動裡就犯了太多這樣的錯誤。

實際上,城市公共空間不完全是一個物理性的空間,它也包含著一種社會性的含義,當這些鄰裡商販、小雜貨店在這裡紮根了十幾二十年後,他們本身也像街上的樹、巷子和樓房一樣,成為了這個街道社區的一部分,帶來了某種程度上的切近感和歸屬感。

中國過去當然也有大量歷史悠久的市場。只是在士紳化的進程中,這些傳統市場都被拆除,甚至一點痕跡都沒留下。而且很多大城市甚至在短短數年內發動了好幾輪士紳化進程,新建的現代化商場很快又被認為過時,繼續拆除重建,以至於偌大一個城市,「十年老店」都不容易覓得,更不用說數百年的市場了。

國外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市場,既有賣吃的,也有賣日用品的,甚至還是一個城市的重要旅遊景點。比如伊斯坦堡的大巴扎,歷史也許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這樣的市場,直到今天仍在有條不紊地運作。

即使是從最基礎的經濟學邏輯上看,人們既有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也有更高級的文化審美需求,兩者是相互補充的。就如同現在每個城市都希望招募高素質人群,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素質,但任何一個城市也都需要普通勞動者來從事街道清掃、家政服務等日常工作。

從主流城市學研究的觀點來看,窮人就應該居住在市中心,因為市中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窮人只有到城市裡面,才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發展機會。但現實卻往往是窮人被趕到了邊遠的郊區。

借用著名人類學家斯科特(James C. Scott)在《農民的道義經濟學》裡的比喻:「每個人都長久地站在齊脖深的河水中,只要湧來一陣細浪,就會陷入滅頂之災。」不管是網際網路補貼還是政策變動,但可以預見的是,菜販們的小本生意,經不起這些風險,當不知道這陣細浪會從哪個方向湧來時,他們很可能會就此被淹沒掉。

也許在當下看來,這些代價只是落到他們頭上,但終有一天,這種代價是由我們所有人共同承擔的。

04.

效率並不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唯一標準

還有人反駁說,為什麼要反對和阻止一種「新的事物」?為什麼要抵抗不可抗的浪潮?

聶輝華認為,這是偷換概念的說法,汽車之於馬車,是幾十倍甚至更高地提高了效率,真正革新了技術。但社區團購只是把已有的蛋糕切走了一些,卻並沒有真正地做大蛋糕。

像蔬菜這些生鮮產品,既沒有太多技術革新,更是低需求價格彈性的(Inelastic Demand)。

也就是說,即使再有錢,一個人每天吃的蔬菜也就那麼多,這種日常需求不太會隨著價格波動而大幅增減;更不會像書、電影、服飾產品一樣,能附著上大幅度的文化和品牌增值。

社區團購,往往菜還是那些菜,只是通過不同渠道來到了手裡,並沒有創造新的產品;甚至還可能會減少就業,過去的那些小商販,可能變成了一個網際網路零售的站長,一個提貨點的管理員。

聶輝華認為,可能是因為太多年發展中國家的經歷,導致我們對於效率的偏愛,和不公平的容忍,漸漸地走向了極端。好像只要有效率,就可以完全不管公平了。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弗裡德曼(Benjamin M. Friedman)曾在著作《經濟增長的道德意義》裡分析,好的經濟增長應該帶來道德水平的提升。當過於強調效率,把道德從效率剝離出來,經濟也難以實現可持續增長。

1973年,日本曾通過一個法律,簡稱為《大店法》(大規模小売店舗法),是防止大型商超進入社區,把小商店都擠垮了,隨後為了應對美國的貿易要求,《大店法》幾度廢立,最後在2000年,日本為了制止中心城區的挖空,制定了新的《中心城區振興法》。

許多國家都有類似於《大店法》的法律,而日本的法律改變,並不能說是瞎折騰,而是綜合考慮了時代發展和就業和日常生活所作出的權衡。

對於社會來說,尤其是在政策制度的層面上,所謂的「成本效率」不應該是唯一的變量,還需要考慮就業、社區人們的需求、對中老年群體的關懷。

在採訪最後,聶輝華提出了思考:「說實話,中國的電商已經很強大了,它利用了中國的人口紅利和多元化的場景優勢。但是這些網際網路巨頭應該有社會責任,他們也有這個實力,有錢、有人、有豐富的應用場景,應該有更大的擔當。

為什麼不去啃那些科技上的硬骨頭?為什麼老是要在賣菜這些『低端』的,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事情上跟普通的人競爭?

這是一個很好的反思契機,反思一下我們的增長模式、是否只注重效率而忽視了人的幸福感。反思這個社會這麼匆匆忙忙地往前奔跑,到底為的是什麼?」

參考資料

1. 《一平方公裡內的經濟學》,主講人:梁捷,看理想App

2. 《不完美世界的博弈:契約經濟學》,主講人:聶輝華,看理想App

3. 《王興黃崢的社區團購之戰:誰先「燒出」未來?》,陶力,21世紀經濟報導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公司搶菜販生意,但你買菜更便宜了嗎?
    網際網路公司搶菜販生意,但你買菜更便宜了嗎? 在疫情催化之下,今年以來社區團購模式變得異常火爆。對網際網路公司來說,生鮮行業線上化率低,市場規模巨大,是為數不多未被網際網路深度改造的領域。社區團購模式適配下沉市場的特點也撥動了無比渴望挖掘下沉市場用戶的網際網路公司的神經。
  • 中美網際網路巨頭:一個研究上火星,一個研究搶菜販生意
    但是,我們身邊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卻越來越有它的「風範」了。阿里、騰訊、美團、滴滴......已經把控了我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除非你隱居在某個山溝溝裡並拒絕使用網際網路,不然一定會與它們扯上關係。就算是這樣,它們仍不滿足。最近,又把手伸向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買菜」之上。
  • 都去線上買菜,老年菜販的出路在哪裡?
    因此,當老年人和菜販的雙重身份在老年菜販的身份上重合,不就不容易的生活,對於老年菜販來說,就更不容易了。燒錢補貼用戶,是網際網路巨頭們的拿手好戲。高度整合的網際網路巨頭對付個體戶菜販,用的就是「燒錢」打價格戰的明謀。我能花上百億補貼用戶,你不能,你今天虧一天,你回家就要發愁,虧一個月,你就要餓肚子,虧上半年,你這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 生鮮電商兇猛搶市 菜販該怎麼辦?|社區團購|橙心優選|多多買菜|...
    手機買菜被視為巨大的商機,正受到網際網路巨頭的全力追捧,美團、阿里、京東、騰訊、滴滴、拼多多等趨之若鶩,廈門本土企業不甘示弱,也紛紛加入戰團。消費者薅羊毛不亦樂乎,卻苦了那些菜販們,不明就裡卻要面對「生意變差」的窘境。
  • 網際網路巨頭爭相賣菜,大戰之下3類人被無情碾壓,菜販:咋活?
    不過日常三餐的糧油蔬菜卻是更剛需的食用需求,大家每天都會去購買。如此高的粘性度,也能帶來巨大的流量入口。 我國90%的人月薪都在5000元以下,月入過萬的才7110萬人,而月薪5000-1000元的人群消費主力是外賣、零食、娛樂等。反而,月薪5000元以下的7億人更注重一日三餐的消費,因此社區團購的流量巨大,也能推動網際網路線上線下的結合。
  • 網際網路買菜這門生意是善是惡?
    一定是因為更便宜,質量更好;2. 不好。因為並不便宜,質量無法保證,達不到我個性化的需求。那我們先從商業邏輯復盤一下,網際網路買菜是不是一門好生意?然後再看這門生意,對社會的影響是好是壞?在這個層面,你會覺得這是一種邪惡的買賣嗎?不會吧。這個生意真正開始大規模擴張,應該和疫情有關。疫情期間,全國大部分小區一律封閉,就網際網路買菜來解決問題。
  • 你在買菜APP上薅的每一根羊毛,都將加倍奉還!
    8月,拼多多也推出了「多多買菜」,在兩個月內覆蓋了60座城市,簡直是拿出了做零售電商的速度做社區團購。或許是看到這三個不同領域的巨頭陸續下場,字節跳動和京東也加入了進來,一個立項「今日買菜」,一個計劃推出「京東優選」,都瞄準了社區團購這塊大蛋糕。
  • 螞蟻風波後,網際網路巨頭又砸錢賣菜,幾百萬菜販的未來會是什麼?
    螞蟻風波剛剛塵埃落定,美團、阿里、拼多多、滴滴等幾大網際網路大鱷在社區菜籃子又燃起戰火。低至0.49元/斤的土豆、5.99元/20個的雞蛋……這明顯低於菜市場和超市零售菜價的背後,是網際網路巨頭幾十億上百億補貼地往裡面砸錢,不計成本地打價格戰來擠垮競爭者,從而壟斷數以千億計的龐大買菜市場。
  • 調查|超八成南方+網友用過買菜APP,擔憂巨頭壟斷菜市場
    不知何時起,發展了幾年不太有起色的社區團購又火起來了,並且隨著美團、滴滴、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的入局,社區團購競爭顯得尤為激烈,因此在短時間內誕生了許多像陳先生這樣的「團長」。復燃的社區團購和以往的生鮮電商有何不同?消費者怎麼看? 社區團購和生鮮電商有何不同?
  • 菜籃子的「中場戰事」:巨頭三倍砸錢挖人,十年菜販成團長
    圖源:IT時報但巨頭們要解決的問題是,補貼戰帶來的客戶往往黏性很低,而如「螞蟻雄兵」般的傳統菜販很難像其他行業一樣被網際網路一掃而空,像往常一樣,在市場壟斷後再次提升售價的模式,可能很難在這個直到今年初的疫情,讓「倖存者」和網際網路巨頭看到了新希望。
  • 網際網路巨頭,困在社區團購裡
    社區團購是 2020 年下半年最火的生意。大概不會有人認為這是個偽命題;畢竟,京東、美團、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投身於此。不過,風口流量的爭奪尚未分出個勝負,社團團購這門生意,就迎來了批判的聲音——人民日報評論發聲喊話;多家供應商宣布斷供社區團購平臺。
  • 網際網路巨頭「買菜生意」:快速打開下沉市場
    原標題:社區團購潮|網際網路巨頭「買菜生意」:快速打開下沉市場
  • 社區團購究竟搶了誰的生意?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爭的是什麼?
    今年以來,包括阿里、美團、京東、拼多多、滴滴等在內的頭部網際網路企業,紛紛以投資或者成立事業部的方式殺入戰局,社區團購成了巨頭必爭之地。莊帥認為,首先,一線城市的「團長」獲取難度相對較大,線下店一般都有固定的生意;其次從用戶的時間和意願方面來看,一線城市用戶鄰裡關係親密較低,人的流動性強,對「團長」的信任度相對較低;而且一線城市生活節奏快,下單後即時送貨上門的模式顯然更受青睞。
  • 客觀看待網際網路巨頭進入「社區團購」?這其中有利也有弊!
    隨著阿里、拼多多、美團以及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的布局,社區團購再次被網友們熱議!今日,人民日報發文稱,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 巨頭搶老百姓的飯碗!社區團購來勢洶洶,結局會是啥?
    相信不少小夥伴已經對社區團購平臺比較熟悉了,前幾天我媽還興衝衝地告訴我,現在買菜都在小區團購平臺上統一進行,現在我們小區使用多多買菜平臺的居民數量激增,不僅便宜而且方便快捷,她還不忘加一句,再也不用和小商販為幾毛錢鬥智鬥勇了!其實,關於社區團購的爭議也挺大的,巨頭紛紛投入資本,價格戰進入白熱化階段,人民日報一盆冷水澆下來,直接評論點名批評。
  • 網際網路巨頭的菜籃子裡,裝著什麼陰謀?
    社區團購起步的生意也很接地氣:賣菜。這門生意別說網際網路巨頭了,就連普通的個人創業者都不放在眼裡,辛辛苦苦還賺不了大錢。擺個菜攤不賺錢,開家菜店還是不賺錢,但是,如果一座城、一個省甚至全國人民都找你買菜呢?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事兒如果真做成了,不亞於再造一個阿里巴巴。
  • 社區團購潮|網際網路巨頭「買菜生意」:快速打開下沉市場
    12月11日,人民日報評「社區團購」稱: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網際網路企業緣何要做「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生意?社區團購這種「次日達」的模式為何成重回風口?
  • 【特寫】消失的菜市場:網際網路巨頭不講武德吞噬一切?
    美團分兩條路徑,美團買菜採取前置倉+即時配送的模式,主攻一線城市,用來對標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而美團優選則盯上二三線城市,採取預售+自提的模式。相比於個體經營的菜販,網際網路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對上遊進行整合,與個體相比,它對上遊有更強的議價能力,降低採購成本。網際網路公司的補貼衝擊,菜販作為個體將不堪一擊。
  • 網際網路巨頭讓買菜更便宜了,但人們為什麼開始擔心小商販了?
    風口就在眼前,網際網路巨頭們紛紛入場。隨著美團、滴滴、拼多多、阿里、京東、字節跳動等網際網路巨頭加入社區團購,一場補貼大戰不可避免。天下真的有免費的午餐用過社區團購或者是線上買菜App的小夥伴都知道,經過補貼後的價格是真的香。
  • 社區團購:網際網路買菜這門「中人際關係」生意是善是惡?
    一定是因為更便宜,質量更好;2. 不好。因為並不便宜,質量無法保證,達不到我個性化的需求。那我們先從商業邏輯復盤一下,網際網路買菜是不是一門好生意?然後再看這門生意,對社會的影響是好是壞?01帶有團購性質的網際網路買菜很早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