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買菜這門生意是善是惡?

2020-12-19 子宇童鞋

網際網路買菜或者叫做社區團購,是一種善良還是作惡的商業模式,最近幾天,討論呈現白熱化。

先問大家兩問題?

1. 如果你覺得這個服務好?為什麼?

2. 如果你覺得這個服務不好?又為什麼?

先說我的答案。

1. 好。一定是因為更便宜,質量更好;

2. 不好。因為並不便宜,質量無法保證,達不到我個性化的需求。

那我們先從商業邏輯復盤一下,網際網路買菜是不是一門好生意?然後再看這門生意,對社會的影響是好是壞?

01

帶有團購性質的網際網路買菜很早就有了。

大概2019年的時候,我和一個公關公司的朋友聊天,這位朋友說,她們公司的老闆已經不太抓具體業務了,在倒騰新生意。就是開展一種業務,以小區為單位來進行買菜團購,載體往往是微信群或小程序。

邏輯很簡單:

一個小區裡,假如有500戶人家,當中有50位子宇爸爸這周都想買蘋果,那麼通過從供應商那裡批發的方式,跳過個體中間商(小商販),直接和大供應鏈對接,正常來說會比一般個體小店要便宜。

需要購入便宜的食物,倒真算是永恆的剛需。

在這個層面,你會覺得這是一種邪惡的買賣嗎?

不會吧。

這個生意真正開始大規模擴張,應該和疫情有關。

疫情期間,全國大部分小區一律封閉,就網際網路買菜來解決問題。

這很像一個「出圈」的過程。

原來只是小部分人在試著做,現在幾乎所有人都感受了一遍。

於是,很多人認為,這可以是一個大生意。

於是巨頭開始飛速下場,直到後面被人日批評,有了今天這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局面。

02

當一個商業模式被認為是一個大生意,意味著可以【體系化】。

搭體系的前提是更大的資金和人才加入進來。

搭體系用來幹什麼?

一是讓網上買菜更便宜,這是對客戶最大的誘惑點。

二是讓網上買菜選擇更多,上門更快,更保鮮質量更好等等。

而且會讓這種生意突破「團購」的概念。

從原來小區裡的50位子宇爸爸想買蘋果,提前湊單,變成現在小區裡任意的子宇爸爸炒回鍋肉發現沒有青蒜了,APP上下單一根青蒜直接送上們。

這種【體系化】搭建-完成-激烈競爭後,會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錢燒完以後,發現收益還是支撐不了龐大的成本,漲價以後用戶都紛紛離開,業務退潮。

共享單車的上半場,即摩拜、ofo的失敗屬於這種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ofo的共享單車全部報廢,無人運營,我們又回到步行一公裡或者坐三蹦子到地鐵站的狀態。

類似的失敗案例還有喧囂一時的團購業務。

在這種情況下,受衝擊的各種菜場、小店,正常的話,還會恢復起來。

第二種,錢燒完以後,發現體系化的收益可以覆蓋成本,還有利潤,業務穩定成型。

共享單車的下半場,即美團、哈羅、青桔單車在做的事,屬於這種情況。

在線旅行服務、網際網路外賣、網約車等,也屬於這種情況。

也就是說,

即使沒有了摩拜、ofo,我還會選擇其他共享單車。

即使不可能再免費騎車,我會願意每次花錢騎車。

即使外賣不再比出去吃更便宜,我也願意多花幾元讓人送到家等。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是全部,很大一部分菜場或者小店主確實就做不下去了。

少數人可以升級,大部分人要麼改行,要麼轉型成為這種網際網路買菜業務裡的一環。

從自由光榮的個體戶,變成了苦逼社畜的打工人。

聽上去比較sad

03

但我認為,即使發生第二種情況,被各種自媒體描述的可怕壟斷,不太會出現。

這是因為,這門生意,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做。

因為有一個難點。

就是買菜這件事, 在我看來,是一件【中人際關係生意】。

什麼叫做【中人際關係生意】?

騎共享單車完全不涉及人,這是【零人際關係生意】。

選擇的外賣或快遞,和外賣/快遞小哥雖有接觸,因為外賣的食品/快遞商品相對比較標準化,所以除了快慢這種指標外,其他和人有關的事相對不多,這是【低人際關係生意】。

你家附近有5家咖啡廳/酒吧/日本居酒屋,你選擇他們的原因除了價格和質量外,包括但不限於裝修環境、現場音樂,有沒有美女或帥哥店員等等,這是【高人際關係生意】。

人的因素越低,越容易被規模化,網際網路化,人的因素越高,越難。

因為人類的很多情感屬性,是網際網路標準化不了的。

中國之所以是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大國,恰恰因為這些高人際關係的生意在中國都比較差。我們的小吃店和客人很少交流,東西不衛生、小店騙子多,我們沒有歐洲的咖啡館、酒吧或日本的居酒屋文化、我們的計程車司機服務態度普遍很差,黑車師傅不安全等等。

在日本和歐洲,很多的服務都因為參與者素質高和社會整體發達的原因,變成高人際關係生意,所以網際網路商業在歐洲日本不發達。

但我並不想全部否認中國的網際網路商業中的人情味。舉個例子,現在有很多快遞小哥,常年服務某個小區,慢慢和業主關係很好。

回到買菜這件事。

買菜是一件很複雜的事。

往高了說,大家可以看看紀錄片《壽司之神》或日劇《東京大飯店》裡的買菜,和行為藝術似的。

往低了說,很多社畜死宅,大部分五穀不分,買一隻鴿子,送個鵪鶉來,可能都分不出來。

但是,社畜死宅做飯的概率,又遠遠小於各種子宇阿姨,子宇叔叔、子宇爺爺等。

沒時間沒力氣沒心思等。

所以,網際網路買菜,還是一件對品質,對精細化要求相對比較高的業務。

對供應鏈要求高,對送菜員的要求也會高。

所以,他的成本,很有可能比送快遞和送外賣要高。

那麼,這種商業模式,因為成本和需求過於複雜,很可能最終只能成為一種【標準化買菜的補充形式】,但不可能徹底壟斷人類的買菜行為。

正如咖啡這個行業,有專注做外賣的咖啡,也有星巴克,還有上海街頭隨處可見的小眾精品咖啡館。

感覺是一種良性狀態。

網際網路買菜、超市和普通小店,也許能夠做到互為補充。

也許還可以迫使超市及普通小店提升服務質量?

這是好的前景。

當然,怎麼看待很多自媒體說的,不好的前景?

那就是全社會所有的超市、小店都不存在了,或者都被一家所壟斷。正如滴滴打車包攬了90%以上的網約車業務。

但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比較小。

正如我前面分析,買菜是一項人際關係中,需求精細度相對複雜的商業業務。不太可能做到一家獨大。

這和微信不一樣。老百姓選擇不同網際網路買菜平臺的遷移難度幾乎為0。

你只有對平臺有一點不滿,你就能選擇其他家平臺或者直接到超市買菜了,半點壓力沒有。

即使是那麼成熟的電商,也不是阿里一家獨大。

既然如此,還要不要用行政手段去限制這種商業模式的發展?

04

本來,我是反對過多管制的。

但中國有一個特殊國情,那就是老百姓特別脆弱。

我們的社會,確實應該存在一些機制,來維持最基本的道德穩定。

古代斯巴達人,孩子生下來就用烈酒塗抹身體,誰強誰活下,適者生存。

但人類文明不是這麼發展的,這不符合體面主義。

疫情期間,我讀到一條新聞,說因為日本疫情嚴重,拉麵行業受衝擊嚴重,全國有數十家拉麵店倒閉。

數十家!?

這不是洋蔥新聞。

歐美日的老百姓,在商業變革面前的抗打擊能力比較強,是基於一整套社會福利體系的。

日本和歐洲各國政府,在疫情期間拼命的給這些小商家輸血,經常直接發錢,是對是錯,我不知道,但直接效果是,大部分商家暫時還能存活。

而我國的福利制度,比較薄弱。在博弈機制上,也是屬於……比較特殊。

簡單來說,中國基層民生的脆弱度比較高。

所以, 很遺憾,我支持市場經濟和自由競爭,但如果我是政策制定者,我無法放任數量龐大的小個體經營者的命運暫時性的劇烈不穩定。

我擔心那是人道主義災難。

也許,體面主義裡,逃不掉一點白左聖母心吧。

05

這篇文章很長,我總結一下。

網際網路買菜不是偽需求,但不屬於類似於最後一公裡出行難,打車難那樣的硬痛點。

正常來說,這項生意應該享有一定自由發展的空間,這種發展空間,其實是有利於用戶的利益和商界提高服務水平的。

是的,連我父親這樣的原教旨主義線下買菜黨,也經常遇到被小店坑的情況。中國的小商品經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純潔美好。

但是,中國式的商業,確實在野蠻生長方面有過種種劣跡,共享單車是好事,但代價是可能是上億噸的廢鐵,P2P、長租公寓等從初心來說沒毛病,結果各種狄更斯式悲劇,短視頻本來沒有錯,但垃圾內容實在驚人,三觀低出天際……

如果完全無視這些,會顯得非常……裝外賓吧。

我們不知道,網際網路買菜這件事,如果再野蠻生產一遍會發生什麼,在目前來說,其被行政力量所阻,要扭轉輿論是很困難的。

最後~

商業發展,並不都是不好。

711、全家等便利店取代了大部分胡同大爺開的小賣部,沒人覺得這不好,相反,有沒有便利店,是一個城市幸福感的重要象徵

沒有網約車時代,打車始終是痛點。以至於空姐這種大部分居住在機場附近的職業,必須擁有可靠的黑車師傅團隊,才能生存下去。網約車時代,懷念黑車師傅實在有些莫名

共享單車,已經從鋼鐵垃圾,變成「打工人在黑夜中找到一輛嶄新的青桔,成為多麼有幸福感的事」

沒有網購的時代,寧夏的灘羊、蘇州的雞頭米、東北的煎餅……都得人肉來背。中國老百姓去一趟日本恨不得買空超市。改變這些的,是網購,是電商。也正是網購和電商,讓在偏遠地方居住,變成一件物質上可以接受的事。

類似的事太多。

他們背後都是商業的力量、技術的力量,乃至資本的力量。

否認這些,同樣是蠢,乃至不道德的。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真正進步,是需要基礎的進步。

老百姓不能太脆弱、職業分布應該平衡與豐富。

正如我始終還是覺得,送外賣,不是一件壞生意,但那麼多年輕人全部在送外賣,總覺得不太好。

對不起,我又白左聖母心了。

總之,政策制定者、商人/資本、媒體輿論、老百姓社畜打工人……大家不是對立關係,而應該是一個互相牽制,合理博弈、合則共利,失則共敗的關係。

06

本來這文章該結束了。

在公關層面我多說幾句。

騰訊,曾經遭遇過兩次大的公關危機。「狗日的騰訊」以後,騰訊提出「合作夥伴是半條命」,王者榮耀危機以後,騰訊推出成長守護者平臺……

阿里,剛開始也被批評搶走線下生意。後來阿里對外公關有很長時間,一直強調有多少店主通過網購致富,有多少十八線鄉鎮通過網購發展了經濟,這種聲音慢慢就被扭轉了。現在批評螞蟻金服,是另外一個概念。

所以公關不完全靠撤稿和吵架。

如果網際網路買菜業務,想扭轉這種不利,他們應該自己去研究一下,自己的商業模式裡,能不能造就更多受益的合作夥伴。

到現在為止,各種吵架文章裡,我好像沒怎麼看到這方面的介紹。

如果沒有的話,就不要怪別人罵你們了。

相關焦點

  • 社區團購:網際網路買菜這門「中人際關係」生意是善是惡?
    那我們先從商業邏輯復盤一下,網際網路買菜是不是一門好生意?然後再看這門生意,對社會的影響是好是壞?01帶有團購性質的網際網路買菜很早就有了。大概2019年的時候,我和一個公關公司的朋友聊天,這位朋友說,她們公司的老闆已經不太抓具體業務了,在倒騰新生意。
  • 網際網路公司搶菜販生意,但你買菜更便宜了嗎?
    網際網路公司搶菜販生意,但你買菜更便宜了嗎? 在疫情催化之下,今年以來社區團購模式變得異常火爆。對網際網路公司來說,生鮮行業線上化率低,市場規模巨大,是為數不多未被網際網路深度改造的領域。社區團購模式適配下沉市場的特點也撥動了無比渴望挖掘下沉市場用戶的網際網路公司的神經。
  • 網際網路巨頭「買菜生意」:快速打開下沉市場
    原標題:社區團購潮|網際網路巨頭「買菜生意」:快速打開下沉市場
  • 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網際網路賣菜,除了批評還有啥?
    從今年6月起,滴滴的「橙心優選」、美團的「美團優選」、拼多多的「多多買菜」、阿里的「盒馬優選」等陸續上線。有消息稱,「京東優選」「今日買菜」也即將上線。一時間,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巨頭爭相投資的「香餑餑」。美團的王興,更是指出:社區團購這個賽道我們輸不起。要把社區團購作為公司戰略級的根本目標。」
  • 搶走菜販生意的網際網路巨頭,讓買菜更便宜了嗎?
    這一年,「社區團購買菜」的模式開始流行起來,並迅速由小區業主們自發組織的拼團行為,演變為網際網路巨頭入場後的混戰。網際網路巨頭們又開始了幾十億補貼往裡砸的價格戰,在明顯的價格差面前,諸如低至0.49元/斤的土豆、5.99元/20個的雞蛋,很難不讓人心動。這些年來,新零售、網際網路+、私域流量……各種網際網路新詞彙層出不窮。
  • 社區團購潮|網際網路巨頭「買菜生意」:快速打開下沉市場
    12月11日,人民日報評「社區團購」稱: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網際網路企業緣何要做「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生意?社區團購這種「次日達」的模式為何成重回風口?
  • 買菜之役,網際網路巨頭的又一塊拼圖
    2019年歲末臨近,網際網路買菜上演的「連環炸」,讓這個賽道寒意加劇。 11月,「呆蘿蔔」陸續關店、資金鍊斷裂,員工討薪無門,加盟商撤資無門,燒掉18億,最後燒出一地雞毛;同月,「妙生活」的退場稍顯體面,完成清算之後,低調關閉了上海的80家門店。
  • 一大批網際網路巨頭搶灘,「社區團購」又成了一門好生意?
    時下,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阿里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布局社區團購業務。社區門麵店的店主、全職媽媽、快遞提貨點的店主等紛紛被網際網路巨頭「看好」,極力拉攏發展成自家的「帶貨員」。記者調查也發現,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互幫互助發展起來的買菜群,成了時下最搶手的「資源」,也助推了社區團購產業的發展。
  • 社區團購這門好生意是怎麼被做砸的
    通知顯示,它收到多方投訴,以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甚至個別產品遠低於出廠價。這樣的行為影響嚴重,損害客戶的利益。所以規定旗下的經銷商操作社區團購平臺時「必須要有公司授權」、「價格不得低於公司的終端零售價」、「影響惡劣將取消經銷權」。
  • 買菜類App下單後等菜下鍋 超時2小時 網際網路買菜慢了?
    昨天有讀者吐槽,自己被網際網路買菜App給坑了:下午4點34分在每日優鮮App上買了晚上要吃的菜,按App上的承諾應該在1小時內送到,最後快2小時才送到,6點半才開始做飯。手機點一點,生鮮蔬菜送到家,時下,不少人愛上了網際網路買菜。家住杭州豐潭路附近的沈女士就是網上買菜的重度用戶。
  • 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比如,我們看小孩,你要是把他正在玩的玩具拿走,他就會哭得非常厲害,因為他認為這世界所有東西都是他的。我們大人才是做違反天性的事,硬生生告訴他,人要懂禮貌,要和別人分享,這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根本行不通嘛。所以,古代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為什麼給我們一個倒騎毛驢的形象?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在西方,基督教說人生來繼承有人類始祖所犯的「原罪」,又稟有「聖靈」,實際上認為人性中有善也有惡,所謂「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篇短小精悍的古典美文分析的很精闢!
    惡是陰毒,百世為害有餘;善為至寶,一生受用不盡。行善之人,如春日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日有所損。善行不積,不足成名;惡事不積,不足滅身。見善思齊,足以立世,聞惡能改,方能成人。積土成山風雨興,積善成德上神明。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斯可為君子;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必定成小人。
  • 一生善不抵一次惡
    一生善。有老人常言:好人不長命,雖說好人可能會離開的很早,但我認為他們是去享受更好的生活去了。人吶,讓你善,不是說你什麼都不能做,而是做什麼都要合乎情理。善並不難,難的是堅持。一次惡。在法律為大的現代,也許你做十件好事都沒有人誇你,但你做一件壞事,便會遭到唾棄。就像是「一生善小於一次惡」,在這個法大於情的社會,不是依靠功過相抵來生活,你可以不善,但不能惡。善善惡惡終有果。
  • 昨天某網際網路買菜平臺被擠爆了
    在一二線城市,上班族想要快速便捷地買到新鮮的生鮮商品不容易,如何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線上預訂、配送到家的網際網路買菜模式應運而生。於先生告訴記者,最近他的腿受傷,下樓買菜不方便,用叮咚買菜有一段時間了,生鮮品質和配送服務一直都做得蠻好的,突然出了這個情況,當天中午只能改用別的平臺買菜。「是不是因為當天訂單量太多,導致平臺被擠爆了?」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你是怎麼想的?
    談到這裡,那我們人到底是善還是惡的呢?自古有以來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也引發了很多爭論,也有不同的認識。那主要的就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兩種極端的認識,那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觀念呢?所以不管一個人到底是善還是惡,歸根到底還是由於他的行動來表明的,我們不能夠首先設定他是善或者惡。第2點就是從一個動態的角度,因為人的善與惡並不在於人性本身,而在於環境對他的影響,教育的引導。
  • 網際網路公司都在送外賣、做打車、做買菜!看看華為在做什麼?
    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收益,這是科技的作用。話說時間來到了21世紀,網際網路這個行業在全球風行,美國出現了Facebook、亞馬遜以及谷歌等這一類知名公司,而中國也誕生了阿里巴巴、騰訊等這樣網際網路巨頭。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年國內的網際網路公司,大多都在幹些什麼東西?
  • 線上買菜「又好又快」 怎樣還能「多」和「省」?網際網路巨頭大戰...
    市民買菜轉戰線上,網際網路巨頭們再次扎堆網際網路買菜生意,近日卻曝出國內首家生鮮電商易果生鮮破產重組的消息。  現象:網際網路平臺接連開社區搶人賣菜  「限時秒殺,雙色水果玉米2根2.6元,國產紅提5.99元,茭白4.5元,雞翅根7.9元。」17日早上8點,王女士手機美團買菜APP收到推送信息。除了美團買菜以外,王女士不僅下載了盒馬生鮮、每日優鮮等多個生鮮電商APP,還被拉入微信群。
  • 善與惡的距離
    善與惡的距離 昨晚11點多,我在填報表的時候,有個做投資的朋友,上來先跟我發了個紅包
  • 中美網際網路巨頭:一個研究上火星,一個研究搶菜販生意
    除非你隱居在某個山溝溝裡並拒絕使用網際網路,不然一定會與它們扯上關係。就算是這樣,它們仍不滿足。最近,又把手伸向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買菜」之上。另一方面,這是網際網路世界最後一個「無主」的流量入口,拼多多的崛起,已經證明了下沉市場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