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一次能嗑一斤,35歲女子門牙嗑出1毫米深V形缺口

2020-12-25 澎湃新聞

瓜子一次能嗑一斤,35歲女子門牙嗑出1毫米深V形缺口

何麗娜 阮亞萍/錢江晚報

2019-02-27 10:18

啃螃蟹、吃山核桃可能會讓牙齒崩裂,而嗑瓜子嗑出牙齒V形缺口,讓胡女士(化名)十分煩惱。

胡女士35歲,特別愛嗑瓜子,一次可以嗑上一斤。年後發現,自己右門牙上有個約1毫米的V形小缺口,缺損面光整,不是一下子崩掉的,而是磨出來的。

杭州市口腔醫院醫生分析,就好比「水滴石穿」,嗑一顆瓜子就是對牙齒的一次磨損,日積月累就可能形成小缺口,位置就是嗑瓜子的著力點。類似V形小缺口,除了愛嗑瓜子的人,愛用嘴開酒瓶的人、習慣咬釘子的木匠或鞋匠等也會出現。

牙齒從外到裡有三層:牙釉質、牙本質、牙髓。牙釉質堅硬,對牙齒起保護作用,一旦受損,牙齒便岌岌可危。胡女士的小缺口再磨損下去將傷及牙本質,會出現酸痛症狀,還可能在咬硬物時牙齒直接崩裂,須及時修補。

(原題:門牙露出V形缺口 竟是瓜子嗑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瓜子,門牙,缺口

相關推薦

評論(25)

相關焦點

  • 門牙露出V形缺口 竟是瓜子嗑的
    浙江在線2月27日訊 啃螃蟹、吃山核桃可能會讓牙齒崩裂,而嗑瓜子,嗑出牙齒V形缺口,讓愛美的胡女士(化名)十分煩惱。  胡女士今年35歲,特別喜歡嗑瓜子。整個冬天,她每天堅果不離嘴,嗑瓜子一次可以嗑上一斤。結果年後照鏡子發現,右門牙上有一個V形小缺口,約有1毫米深,且缺損面特別的光整,不是一下子崩掉的,而是一點點磨出來的。
  • 瓜子怎麼嗑?這一問題難倒無數外國人,原來他們不會嗑瓜子是真的
    瓜子怎麼嗑?這一問題難倒無數外國人,原來他們不會嗑瓜子是真的瓜子、花生、堅果等這類零食,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消耗時間的「神器」,不僅味道好吃,而且營養價值極高,比辣條、薯片這些零食更加受歡迎。尤其是瓜子,只要吃上就根本停不下來,然而瓜子必須自己嗑才有「靈魂」,脫殼的瓜子雖然方便,但顯然失去了靈魂。不過,之前就聽說過外國人沒有嗑瓜子的習慣,事實上不是他們不喜歡吃瓜子,而是不會嗑瓜子。所以,當他們看到中國人熟練地嗑瓜子時,都十分驚訝,心想原來瓜子還能這麼吃?那麼,外國人都是怎麼吃瓜子的呢?
  • 小心嗑出「瓜子牙」
    很多「吃貨」對瓜子情有獨鍾,不管是看電視、玩電腦,還是聊天、打牌,嗑一把瓜子都能讓自己感覺「更有味兒」。很多人有事兒沒事兒總喜歡不停地嗑瓜子,直到有一天牙齒上出現了V形凹陷,才發現自己患上了「瓜子牙」。那麼,瓜子牙到底是怎麼回事?
  • 吃瓜子群眾注意!瓜子嗑太多竟可能致癌!
    我們吃什麼、怎麼吃的,直接關係到腸道健康~但嗑瓜子嗑出癌症,小編還是頭一次聽說。 張先生和老伴退休後,閒來無事在家看劇、聽歌都喜歡吃點零嘴,而吃得最多的要屬瓜子了,核桃味的、奶油味的、話梅味的,平均一天下來要吃掉一斤多。
  • 網傳「吃瓜子=喝油」?瓜子食用4禁忌
    儘管我們從瓜子中攝入的脂肪與從葵花子油中攝入的脂肪沒有本質的差別,但是說吃瓜子就等於喝油未免有些誇張,具體原因如下:   1、雖然瓜子仁中的脂肪含量佔了大約一半,但是瓜子中的脂肪以油酸和亞油酸為主,飽和脂肪僅佔了14%,無膽固醇。適量的油酸和亞油酸都有降低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的作用,對身體有益。
  • 嗑瓜子嗑到停不下來是怎麼回事? 瓜子的歷史你了解嗎?
    嗑瓜子嗑到停不下來是怎麼回事? 瓜子的歷史你了解嗎?時間:2018-03-14 10:05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嗑瓜子嗑到停不下來是怎麼回事? 瓜子的歷史你了解嗎?
  • 小夥連嗑7天瓜子,果殼做出半米高米老鼠
    小夥連嗑7天瓜子,果殼做出半米高米老鼠 1月31日,山東青島。
  • 為了讓乘客少聞一點菸味的哥平師傅連嗑兩個月瓜子
    「嘎」的一聲,前天晚上9點多,杭州莫幹山路與大關路的十字路口,紅綠燈亮了,計程車上的司機平師傅趕緊剎車,突然間,記者聽到司機嗑瓜子的聲音:這師傅嘴真「饞」呀,竟然利用這麼點時間嗑上了。  「師傅,你怎麼這麼喜歡嗑瓜子呀!」  「呵呵,我這不是為了戒菸麼。這瓜子嗑得嘴巴都痛了。」平師傅不好意思地說。
  • 煮芡實 嗑著吃
    □河南省中醫院 呂沛宛    我常給溏洩腎氣不固患者開芡實,自己也經常食用,總覺得益腎固精之品能延衰。今天朋友捎來帶皮的芡實,還是第一次見,朋友說放鍋裡煮開,當瓜子嗑。我還真沒有這樣吃過,這次就當做中藥試驗吧!  口感如何呢?殼脆仁軟,殼綠仁白,殼澀仁甘。
  • 你愛嗑的瓜子,究竟是怎麼炒制的?這五步帶你深入了解
    瓜子這種農產品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食物,每個人應該都有嗑瓜子的經歷。說到嗑瓜子,這其中的學問大著呢,飯前嗑,可以促進食慾;飯後嗑,可以促進消化食物。瓜子既可做零食、又能做糕點、還能榨油……早在明代,嗑瓜子這個習俗就在中國開始流行;而到了晚晴,多為西瓜子;我們生活中吃的最多葵瓜子,其實在民國才異軍突起。嗑瓜子最早興於北方,其中的原因其實跟簡單,北方冬季漫長,農閒時人們在家禦寒,嗑瓜子消磨時間,這才有了嗑瓜子的習俗。
  • 【愛的心理學】你知道什麼是「嗑CP」嗎?女性為什麼「嗑CP」?
    由於網絡上並未對「嗑CP」給出明確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對詞語的語言學釋義和生活現象歸納,嘗試對「嗑CP」這一新產生的詞彙進行概括。從詞彙角度分析,「嗑」字在字典中的釋義是「用上下門牙咬有殼的或硬的東西」,但該詞中的「嗑」使用的是臺灣話中「吃」的意思。根據我們所接觸到的流行詞彙,「嗑CP」應是從與之結構相似的「嗑藥」、「嗑XX」衍生而來。
  • 嗑瓜子「嗑」出名堂的荊州女孩,原來是因為爸爸
    荊州市四機學校學生王楚彤同學嗑瓜子「嗑」出一個「奇思妙想」,在父親幫助下,設計製作一部小巧的瓜子自動剝殼機。王楚彤和爸爸媽媽王楚彤今年10歲,愛嗑瓜子,性格靦腆。影像作品《瓜子自動剝殼機》是她上三年級時拍的。
  • 自動瓜子開殼機上架,一分鐘幫你嗑百顆瓜子
    雖然瓜子健康又美味,但是很多人還在嫌一粒粒用牙齒磕十分的費時費力。而且經常磕瓜子還會造成牙齒局部的過度磨碎,形成難看的「瓜子牙」。此外,磕瓜子留下的瓜子皮也十分的難以清理,一不小心就會搞得滿地都是。所以在公共場合嗑瓜子也被視為素質低的表現,即便偷偷的在家裡磕,也要對著垃圾桶。原本休閒隨性的畫風,頓時變得十足的委屈。
  • 烤箱版五香瓜子,不用炒的葵花籽,簡單的一洗二泡三烤四嗑
    葵花籽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和人工種植,除了觀賞用途之外,它的食用價值大體上分成兩大類,在東歐、東北亞和南美地區主要種植的是食用油葵花籽,而我們平時常吃的瓜子,則是屬於食用葵花籽,主要在中國的西北方地區種植。在青島,一般你會注意到有大量炒制好的瓜子上市,都是在春節前後的這段時間,其它的時間則很少會有人特意去買現場炒制好的瓜子。
  • 還真嗑,不過他們嗑瓜子的方法,你真不一定學得會
    在中國,你不光能看到遍地都是吃瓜群眾,還會發現,吃瓜子群眾也不少。瓜子是我國的一種傳統小吃,葵花子、西瓜子、南瓜子......只要是能嗑的,全都能往嘴裡放。還有各種各樣的口味,奶油味、五香味的、焦糖味兒......應有盡有。
  • 不用嘴嗑的瓜子,鍋中煮一煮淋上蔥油,鮮嫩味美,補鈣還補蛋白
    導語:這瓜子不用嘴嗑,鍋中煮一煮淋上蔥油,鮮嫩味美,補鈣還補蛋白這次分享給大家的是一道既能當菜也能當零食的食物,雖名為瓜子,但卻不需要用嘴嗑,特別的嫩滑鮮美,這便是海瓜子,別看其個頭很小,但口感和價值卻都極其豐富,將其放入鍋中煮一煮,再淋入蔥油就能吃,做法相當簡單,而且還能讓人充分享受到美味,這食物補鈣還補蛋白
  • 色素香精製出綠茶瓜子 沾水掉色食用傷肝
    閒暇時光、歡聚時刻,和朋友們一同嗑瓜子聊天十分愜意,吃慣了原味瓜子,顏色鮮豔、味道獨特的綠茶瓜子、香芋瓜子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但如果因為嗑這類瓜子而染得口舌發綠不免讓人感到難堪。對此專家表示,這類帶色瓜子不僅讓人難堪,而且極有可能是由工業色素與香精染制而成,長期食用對人體危害很大。  反映 綠茶瓜子嗑綠口舌  家住山東路的張女士對瓜子這類的小食品特別喜愛,但最近一次吃瓜子的經歷卻讓她心生恐懼。
  • 瓜子嗑不對可能致癌!
    腸道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吃進去的食物近80%是靠腸道消化吸收的換句話說我們吃什麼、怎麼吃的直接關係到腸道健康案例:張先生和老伴退休後,閒來無事在家看劇、聽歌都喜歡吃點零嘴,而吃得最多的要屬瓜子了,核桃味的、奶油味的、話梅味的,平均 一天下來要吃掉一斤多
  • 連載|龔峰方言小說《嘻嗑》
    「他蠻嘻嗑,是個謔腿。」「這個事嘻嗑不得。」「嘻嗑」在津澧方言中的意思是,玩笑、滑稽、耍貧嘴、馬虎,對做事很不上心。(蘭津渡註:作者原音譯為嘻殼,但方言都有本字。經考證,應為嗑字。嗑,話多的意思) 嘻嗑的人哪裡都有。在菜市場給人剃頭,冬瓜和光頭很湊巧靠得很近,待詔師傅和人扯卵談扯得忘魂,剃刀殺在冬瓜上,另一個「冬瓜」鮮血直流,這叫嘻嗑。
  • 孫怡外出忙工作,3歲女兒大福嗑好瓜子讓她帶路上吃,超貼心
    12月17日晚,孫怡更新社交平臺分享發生在3歲女兒大福身上的暖心小事,孫怡寫道:這是我剛剛出門的時候我女兒塞給我的,她自己嗑的瓜子讓我帶在路上吃,然後要分給我身邊的工作人員每人一個。孫怡曬出女兒嗑的瓜子仁特寫,大概有六七顆的樣子,而且,大部分瓜子仁都被嗑成了兩半,雖然不是很多,但依舊能讓人感受到大福小朋友對媽媽滿滿的愛。面對如此貼心的女兒,孫怡也連附三顆愛心表白,內心想來早已被女兒融化了。更重要的是,大福還特意叮囑媽媽給身邊的工作人員每人一個,才3歲就懂得分享的大福,簡直不要太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