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海網
如何通過黨建引領,破解溝通脫節、聯繫不暢等瓶頸,形成農村發展合力?去年9月起,武夷山市在農村基層黨組織中推行支委聯繫黨員、黨員聯繫群眾和評定星級支部、評定星級黨員的「雙聯雙評」機制,共組織650餘名黨員村幹部、4200多名普通黨員與3.5萬名村民戶代表結對聯繫
「聯」住人心,「評」出作為
「聯」出真感情,鄉村更齊心
臺海網12月9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村莊立面改造,涉及拆違的43戶村民,黨支部僅用兩天就完成說服工作;汙水管網破裂問題,通過支委會一月一商,立馬得到解決……在興田鎮西郊村,黨支部書記肖傳炳感受到了「雙聯雙評」工作機制的魅力。
「村民的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強。」肖傳炳告訴記者,西郊村共有597戶2403人,村裡常住人口達到80%。人雖留在村子裡,但大家各有忙事,心不在村子裡。除了傳統的種菸葉和茶葉之外,村裡的工作難以推進,村集體收入薄弱。
「沒有帶頭人,人心不齊,事情就很難做起來。」肖傳炳還清楚地記得,開展「雙聯雙評」之前,村民們投資了10萬元種植百香果,結果缺乏組織加上理念落後,第一年就虧損了5萬元。
「農村工作,關鍵還是做人的工作,通過『雙聯雙評』機制,我們想要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更直接、更有效聯繫服務群眾,解決村裡工作無法落地、開展不暢的問題。」武夷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甘寧說。
2019年初,西郊村成為首批「雙聯雙評」試點村。按照「住地相鄰、產業相近」的原則,西郊村黨支部支委聯繫78名黨員,每名黨員又聯繫10~20名村民戶代表,構成結對網格,實現「雙聯」全覆蓋。
「為了讓黨員與群眾之間的溝通暢通無阻,我們按照年齡、性別等具體條件進行歸類,讓中青年黨員與中青年群眾結對、老年協會的老黨員與老年群眾聯繫,讓政策、思想更好地傳導下去。」肖傳炳說,黨員們走田頭、進家門,通過訪民情,掌握群眾思想動態和需要幫助解決的困難問題,同時也將國家法律法規、精準扶貧政策、農業科學技術以及各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等及時告知大家。
從黨員領著幹,到群眾幫著幹、跟著幹,如今,群眾也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民有所呼,支部就有所回應,我們村裡每月會召開一次支委會,聽取黨員們搜集的問題建議和情況匯報,並會商整改措施,實行銷號管理。」肖傳炳向記者展示了一大摞反饋建議,熱心的村民不僅提出急需整改的村容村貌、基礎設施等問題,還共同謀划起村裡的發展。
今年,一封村裡殘疾人的來信引起了黨支部的關注。原來,西郊村有63名殘疾人、7名精準扶貧戶、8名困難戶和10名患有重病的村民,作為村裡的弱勢群體,他們同樣渴望融入村裡的發展。「對於村裡的弱勢群體,必須通過產業持續扶持來穩固脫貧成果。」肖傳炳說,為此,村裡不僅建立了殘疾人協會,還在今年9月9日,成立愛心產業合作社。
「通過『雙聯雙評』,我們聚焦當前工作重點和群眾所思所盼所急,反饋一個落實一個,大家有目共睹,自然也就打開心扉,齊心協力為村裡發展建言獻策。」肖傳炳說。如今西郊不僅有殘疾人協會,還有老人協會、巾幗協會、青年協會……85%的村民都參與到村裡的組織中來,每個組織都有支委掛鈎聯繫。
「評」出新作為,發展後勁足
田裡的果蔬品質優、價格高,直供大型商超。庭院以直立冬青作籬笆,不僅美化了鄉村,還能剪枝銷售……走進興田鎮大渚村,高顏值、高質量、高效益的農作物令人大開眼界,這一切的實現,「雙聯雙評」機制功不可沒。
大渚村整村1434人,在村只有300多人,村子偏僻,村民大多外出、家裡只剩老人孩子。如何讓留在村子裡的人富起來,讓更多人願意回村創業?
「雙聯雙評」機制開展以來,大渚村5名支委聯繫52名黨員,黨員們再分別聯繫325戶農戶,並結合常住村民的基本情況,定下發展高效農作物的方向。「我們黨支部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設立產業振興崗,由在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黨員帶頭示範先行,帶動群眾一起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市場銷售和農業技術等全部由黨支部負責聯繫。」大渚村黨支部書記卓學松說,通過支部引領、黨員示範、群眾參與,帶動集體增收和農民致富。
在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黨員吳學理所在的廣勝源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率先行動,實驗種植瑪莎莉紅薯、冰糖牛奶玉米等新品種。「以瑪莎莉紅薯為例,收益相較於種水稻高出十多倍。」吳學理說,引進新品種,改變傳統的農作方式,在他的帶動下,他所聯繫的11戶村民加入了合作社,通過種植、入股等形式投入到高效農業發展中來。
「跟著黨員幹,我們在家門口打工,操心少賺錢多。」63歲的張秀英加入合作社工作後,一天可以掙得140元工錢。
2019年,吳學理獲評為四星級黨員。「我們實行雙向激勵制度,設置評星定級工作組,由鄉鎮掛村領導擔任組長,成員由包村工作隊員、村幹部和部分黨員、村民代表組成,村裡的黨群工作者負責定期收集匯總黨員現實表現情況,年終對黨員進行評星定級。」甘寧介紹,「雙聯雙評」機制獎懲分明,給予五星級和四星級黨員表彰及優惠政策的同時,也對評定中不合格的二星級、一星級黨員進行通報批評,並納入「紅色學習班」系統培訓。2019年,全市評定五星級黨員424名、四星級黨員807名。
通過激勵機制,村裡的黨員們提建議、想對策、出實招,引入基礎設施、綠色產業項目,謀劃壯大村集體經濟。去年,大渚村引進林下經濟,以黨員帶頭試種的形式,種植中藥材三葉青150畝,並鼓勵村民以資金、勞作等多種形式入股共同參與發展。「目前合作社已經有70多名股東,明年三葉青的經濟效益就會初步顯現出來,將又為村民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卓學松說。
如今,武夷山共有96名農村黨員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76家,帶動農戶就近務工創業1618戶。2019年武夷山市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面消除。
今年以來,大渚村有了更多的新動作,在黨員的聯繫下,「95後」村民卓雪英畢業後返鄉回村工作,成為村裡人才後備力量,大渚村迎來了「新鮮血液」。「有了黨支部這一陣地,有了黨員作為發展『主心骨』,村裡的凝聚力更強,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村滿懷期待奔向振興之路。」卓學松說。(福建日報記者 鄭雨萱 趙錦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