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臘月十六,我們迎來了中華傳統節日——尾牙節。
尾牙節這一節日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閩臺地區,這一節日源自於古人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
· 做牙與牙祭 ·
所謂「牙」字,古義中有軍中帳前的大旗之意,可以理解為「牙旗」的簡稱。古時候,因為相爭開拓未經開墾之地而導致的打架鬥毆事件時有發生,為識別起見,各地區(或軍旗)之西邊,會通過畫有獸牙形狀的牙旗來代表各地區的人員或族人,作為一個地區或軍隊的標誌。古時候大軍出徵前,通常要祭拜大旗,確保旗開得勝、一路平安,稱之為「禡牙」。
「牙」字在古代還有買賣介紹人的意思,往往稱買賣雙方的中間介紹人為「牙郎」或「牙儈」,古代軍中祭拜牙旗的儀式後來被商號援用,於每年過完年後第一次開市時,同樣舉辦祭典,希望財源廣進、生意興隆。商人們祭拜的對象,主要是福德正神,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土地公。這一祭禮被稱為「牙祭」,也就是「做牙」。
福德正神與土地公
傳說周朝時有位名叫張福德的家僕,因主人赴遠地當官卻思念幼女,於是由張福德伴隨主人幼女踏上千裡探親路。不料途中遭遇暴風雪,張福德為保主人幼女免受凍死而犧牲自己生命,主人感念其忠誠而建廟祭祀。後來,周武王時為其加贈封號「后土」,再後來人人視其為能造福鄉裡、福澤萬民的土地公,尊稱其「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在神明裡是非常親近民間的存在,百姓祈求田地豐收、生意興隆,甚至治病、升官等,都會找土地公幫忙。在我國的臺灣地區,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說法,正是體現了土地公也就是福德正神的深入民間。
· 尾牙與尾牙宴 ·
古時有詩曰:「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菸謝土神」,這正是描述了尾牙當天的情景。民間到了臘月十六「尾牙」這天,商家們為了感謝土地公一年的照顧,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來酬謝土地公,而祭拜完的東西就會犒賞給夥計們,成為一頓豐盛的尾牙宴。
一道白斬雞是尾牙宴上的必備美食,只不過早先時候,老闆請吃雞並不意味著大吉大利,除非老闆將盤中的雞頭朝向自己。據說尾牙宴上的白斬雞暗含裁員的意味,老闆將雞頭轉向誰,就意味著要解僱誰,所以一般老闆如果不打算裁員,會將雞頭朝向自己,員工們便能安心吃雞,回家後也能過個安穩年。
尾牙宴上主要的食物還有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的主要原料有有春筍絲、胡蘿蔔絲、高麗菜(捲心菜、包菜)絲、韭黃、綠豆芽、香菇、酥海苔、豬肉腿、蝦仁、蛋皮絲等,食用時,用薄如蟬翼的熟麵皮把各種菜餚製成的餡料包捲成枕頭狀,然後根據個人嗜好蘸各種醬料。
刈包的餡料則是三層肉(肥瘦相間的豬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據說刈包外形像一個老虎咬著一塊豬肉,有「虎咬豬」的別稱,因為此別稱與閩南語音「福咬住」相近,裡面夾的酸菜又被客家人稱作福菜,所以吃刈包有留住福氣的意思。
隨著社會變遷,「尾牙」這天已不單單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作為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這一天逐漸成為工商界年終酬謝員工、舉辦年會的日子,配合「做牙」,尾牙節這天的大事免不了一頓尾牙宴大餐。想想看,公司請客,老闆買單,作為公司螺絲釘的小職員們只用負責一件事,那就是吃!實在是美滋滋啊~
最後
在這個美滋滋的尾牙節
希望小夥伴們的年終大餐
都給儘快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