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經驗之談: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母親

2020-08-01 寶爸寶媽育兒說

人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居動物,想要在社會上更好地生活、發展,朋友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句子:孩子已經長大了,他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家長請不要幹涉孩子的交友自由。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李玫瑾教授經驗之談: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母親

前段時間,一名女孩子和相識了4年的男性好友一起吃飯,想不到男生竟趁女生去衛生間的時間往她的杯子裡下藥,幸好被服務員發現以換水為理由收走了那杯水。事後,事情被爆到網上,人們在稱讚服務員聰明的同時,也在後怕,明明是自己最信任的好友,卻做出這樣的事情。

李玫瑾教授經驗之談: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母親

這件事情恰恰給家長提了一個醒,外面的世界充滿誘惑和困難,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上,就連閱歷豐富的成年人也會有被騙的一天,何況是懵懂,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所以,在孩子交友的這件事情上,家長一定要趁小培養,培養他們正確的交友觀。

李玫瑾教授經驗之談: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母親

有人認為這些事情只有他們長大之後才會遇到,小孩子都是單純的,她們哪有那麼多害人的心思?就在不久之前,《隱秘的角落大火》,一名10歲的女生帶著兩個6、7歲左右的孩子站在陽臺上,只要稍不注意就會掉入身後的萬丈深淵中。好在被一名男子看到,及時將三名孩子叫回護欄之中。

有人說大一點的孩子只是在和他們一起玩,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藍衣女孩子站在安全的地方,雙手緊緊的扶著護欄,而另外兩個孩子卻站在角落中,甚至一陣大風都能將他們吹落,這難道也是無心之舉?

李玫瑾教授經驗之談: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母親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34;的媽媽!我們要教會孩子明辨是非,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正確的挑選朋友,只有選擇正確的朋友,他們才會變得和朋友一樣優秀。家長在允許他們交往自由的同時,也要時刻觀察他們的&34;。

李玫瑾教授經驗之談: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母親

一、多和孩子交流。

溝通是家長了解孩子情況最有效的方式,善於溝通的家長會發現孩子什麼事情都願意告訴自己,遇到事情也願意和自己一起分享,也正是因為這樣,家長能夠時刻知道,孩子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做些什麼。

&34;、&34;、&34;

家長不要用學習的好壞判斷孩子的好壞,一味地追求成績只會讓孩子變得勢利。多和孩子聊一聊他們發生的有趣事情,更多的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保護孩子。

李玫瑾教授經驗之談: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母親

二、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中國家長習慣將黑暗的一面藏起來,不願讓小小年紀的他們面對這些,以至於孩子認為世界是美好的,所有人都是好人。其實,家長不妨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是危險的。小時候,兒子總是喜歡坐在飄窗上伸頭往下看,不管我怎麼和他說都沒有用,有一天,我特意買了一個大大的西瓜,從陽臺上扔下去(下面是自己家的院子,不會有砸到別人的風險)。

李玫瑾教授經驗之談: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母親

西瓜瞬間被摔成爛泥,兒子一臉驚訝,從那之後,他再也不會伸頭往下看。所以說,想要讓他們懂得保護自己,前提是要懂得什麼是危險的,哪些人是好人,哪些人是壞人。這樣在面對有危險的情況時,他們才會第一時間提出拒絕。

李玫瑾教授經驗之談: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母親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意思是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牢固,很難改變。交友觀也是如此,我們要教孩子待人識物,要教孩子明辨是非,要教孩子該如何挑選朋友,只有當他們自己覺醒,外界對他的影響才會更少。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曾說:在孩子交朋友的時候,我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
    李玫瑾教授曾說:在孩子交朋友的時候,我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於他與誰交朋友科學家研究認為:「人是唯一接受暗示的動物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幸運:上學的時候遇到一位好老師,工作的時候遇到一位好師長,成家的時候遇到一個好伴侶,有時候他們的一個溫暖的關懷,一次睿智的教誨,一句溫馨的問候,就能是你的人生與眾不同,光彩照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於你的身邊缺乏品行高尚的人,缺乏積極進取的的人,缺少遠見卓識的人,是你的人生變得平平庸庸。
  • 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
    管的多了會幹涉孩子的生活,而完全不管,孩子又沒有是非觀,很容易近墨者黑。曾經我看過一個新聞,2017年,年僅12歲的小玲、小潔,因為在真心話大冒險遊戲中輸了,被幾個同學起鬨,慫恿她們履行遊戲的懲罰——跳河。她們受不了朋友的嘲諷,賭氣下河,個頭較高的小潔被救起,但個頭較矮的小玲卻被水流衝走了。
  • 「不要和壞孩子玩」:在孩子交朋友時,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
    "不要和壞孩子玩":在孩子交朋友時,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我在無聊時經常會看《小小的願望》,這部電影看似中二,實則溫情,笑中有淚。革命老人謝覺哉在《交朋友的道理》一文中就提出: 和好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幫助,自己就隨著好了; 與壞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侵蝕,自己就隨著壞了;所以我們要知道"擇交":要交"益友",不交"損友"。所以在孩子交朋友時,希望你能做一個"勢力"的家長!
  • 為什麼孩子交朋友時,我要做個「勢利」的媽媽?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交到優質朋友,孩子耳濡目染,學到好的習慣,養成好的行為。交到「問題」朋友,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受到不良影響。孩子和誰一起玩,真的很重要。四川大學還有一個學霸宿舍,6個男生拿到包括清華、北大等17個名校的保研offer,而且其中4人連續3年專業成績第一。
  • 為什麼孩子交朋友時,我要做個「勢利」的媽媽?(家長必看)
    ,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你希望孩子交往什麼樣的好朋友呢?李玫瑾教授說: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交到優質朋友,孩子耳濡目染,學到好的習慣,養成好的行為。交到「問題」朋友,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受到不良影響。
  • 孩子交朋友的時候,請你一定做個「勢利」的媽媽
    孩子最後是生長成橘還是枳,全靠父母給他什麼樣的朋友圈。世界上有一種孩子勤奮努力,積極;也有一種孩子自私懶惰,不求上進。作為父母,我們總會「勢利」地向優秀的那個孩子靠近。朋友之間,就是這樣,總會在你困惑或犯錯走彎路的時候,給你精神上的力量和指引。革命老人謝覺哉說:「和好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幫助,自己隨著就好了;與壞人交朋友,受到侵蝕,自己就隨著變壞了。」讓孩子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他們的一點一滴,都會傳染給孩子,讓他更加地開闊,學得優秀的品質。
  • 教育孩子時,該不該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不用糾結了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很多家長都對此抱有一定的看法,也都有各自的想法,覺得教育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如何如何。所以,「棍棒教育」逐漸成為了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專家開始呼籲家長和孩子講道理,和孩子交朋友,卻發現這樣做迎來的不是孩子感恩,反而是孩子的得寸進尺。所以,很多父母就不免會產生疑問,那就是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真的可能教育好孩子嗎?不打孩子真的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方式嗎?
  • 別對孩子管得太嚴,但在孩子交朋友時,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
    現在也有很多人都說要遠離負能量的人避免自己的負能量太多,其實也對「你所交的朋友能夠影響你一輩子」在做佐證。 而如果孩子身邊從小的朋友就都是很好學,且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那麼他也會跟著朋友變得越來越好,成為性格優秀的人。 正如一位革命老人所說,和好人交朋友,受到了朋友的幫助,自己也會成為一個好人去幫助別人,而和壞人交朋友,受到了環境的侵蝕,自己也會變成一個壞人越發的墮落。
  • 我為什麼要當個勢利媽媽,不讓孩子跟「壞小孩」玩?
    可得知好友雯雯在學民族舞,侄女就改口了:「我也想學民族舞了,媽媽你把我倆報在一個班吧!」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簡單,不過是希望在成長的路上,有一個小夥伴而已。李玫瑾教授說: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交到優質朋友,孩子耳濡目染,學到好的習慣,養成好的行為。交到「問題」朋友,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受到不良影響。孩子和誰一起玩,真的很重要。
  • 李玫瑾教授談"挫折教育",聰明的家長都是按「這3步」教育孩子的
    李玫瑾教授談&34;,聰明的家長都是按這3步教育孩子的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有沒有不會遇到挫折,每個人面對挫折時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未來,有的人遇到挫折選擇迎難而上越挫越勇,總結經驗,勇敢前進,有的人面對挫折選擇逃避,不願意面對,喪失鬥志以失敗告終
  • 如何看待孩子之間的衝突問題?李玫瑾教授的回答你認可嗎?
    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時,有觀眾提問說:「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教授給父母提了兩個建議: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負比你弱的。
  • 我為什麼要當個勢利媽媽,不讓孩子跟「壞小孩」玩?(家長必看)
    ,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你希望孩子交往什麼樣的好朋友呢?原來督促一個孩子變好,有時候不用那麼費勁,只要把他放到好孩子身邊就行了!想起侄女,暑假在家無所事事,天天看電視。媽媽想為她報一個舞蹈班,她也不願意去。可得知好友雯雯在學民族舞,侄女就改口了:「我也想學民族舞了,媽媽你把我倆報在一個班吧!」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簡單,不過是希望在成長的路上,有一個小夥伴而已。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網絡上隨處可見「李玫瑾育兒精華」「李玫瑾育兒筆記」……李教授多年來在不同場合所做的家庭教育講座被剪輯為長短不一的視頻,通過社交媒體無孔不入地傳播。一些學校會組織老師、家長集體觀摩。很可能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也被親友強力安利過。一些家長表示對李教授的育兒觀點不能更贊同,甚至呼籲「先修李玫瑾教授的課,才有資格當老師、做父母」。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一些家長表示對李教授的育兒觀點不能更贊同,甚至呼籲「先修李玫瑾教授的課,才有資格當老師、做父母」。▲李教授粉絲評論曾經,我也是李玫瑾教授的粉絲。經過幾年的學習成長,我卻特別不建議家長朋友跟李教授學育兒了。為什麼?相信很多人和我有類似的感受——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講座,乍一聽挺有道理,再聽聽又覺得有點怪。
  • 李玫瑾教育孩子68節完整版視頻
    17成長的故事- 心懷暴力的孩子.mp418法律講堂 成長的故事- 保護孩子的理由.mp419法律講堂 成長的故事- 青春期的紅色信號.mp420法律講堂 成長的故事- 我是個壞小孩.mp421李玫瑾談章瑩穎案.mp422武大女大學生精神病.mp423從林奕含到阿廖沙李玫瑾談x-i-n-g侵案.mp4
  • 李玫瑾教授:餐桌上有這3種舉動的孩子,「情商」多不會高
    還有一些孩子喜歡邊看電視邊吃飯,吃飯拖拉更是一件讓父母惱火的事,有些孩子吃飯愛磨蹭,吃一頓飯甚至能吃2個小時。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來說,孩子吃飯時的餐桌表現,不僅能體現孩子的性格,而且還能看出一個孩子是否有家教。
  • 孩子遇到校園暴力,別只教他「告老師」!李玫瑾教授說要這樣做
    孩子告訴老師之後,老師最多也只能「多關注」、批評對方而已,最多請家長,但在老師看不到的時候,施暴者可能會變本加厲。而且,在幼兒園和學校這樣的「小社會」中愛告老師的孩子往往不招人待見,要是孩子只會告老師,很可能還會影響其他同學對孩子的態度,得不償失。那麼,當孩子遇到校園暴力時,到底該怎麼做呢?李玫瑾老師建議這樣做!
  • 李玫瑾教授:二胎家庭孩子打架時,家長說:大的讓小的!都錯了
    從小到大我見過他無數次喝醉,他鬧過無數次。他要麼用刀,要麼自虐,要麼自己撞牆。然而,張飛飛很幸運地娶了他的兒媳婦並生下了一個孩子。他生孩子可能是幸運的,但孩子投胎到這樣的家庭,是詛咒,不是祝福。當大哥大毛還在他母親的肚子裡時,他經歷了醉酒的虐待和撕裂。據說孩子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學到東西了,可以做胎教。
  • 李玫瑾教授:害怕孩子被欺負,就從小培養他「不好惹」的實力
    犯罪心理學專家建議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開講啦》節目中被問到:「如果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斬釘截鐵的說:「打回去」,但是同時李玫瑾教授補充說,但是孩子要有正面反抗的能力,如果實力相差懸殊,還是要選擇先保護好自己,避免更嚴重的傷害。所以,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給出了更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法。要想孩子不被欺負,一定要培養孩子這三種能力。
  • 李玫瑾建議: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認真培養
    第一種:孩子吃飯時大聲叫嚷情商高的人是懂得如何去愉悅其他人,而不是引起其他人的反感,還記得上一次我去餐點吃飯,有兩個六七歲的孩子吃飯時大聲喊叫,還時不時的亂跑亂跳,旁邊吃飯的人都面露嫌棄的表情,但孩子的爸爸媽媽卻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