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居動物,想要在社會上更好地生活、發展,朋友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句子:孩子已經長大了,他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家長請不要幹涉孩子的交友自由。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前段時間,一名女孩子和相識了4年的男性好友一起吃飯,想不到男生竟趁女生去衛生間的時間往她的杯子裡下藥,幸好被服務員發現以換水為理由收走了那杯水。事後,事情被爆到網上,人們在稱讚服務員聰明的同時,也在後怕,明明是自己最信任的好友,卻做出這樣的事情。
這件事情恰恰給家長提了一個醒,外面的世界充滿誘惑和困難,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上,就連閱歷豐富的成年人也會有被騙的一天,何況是懵懂,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所以,在孩子交友的這件事情上,家長一定要趁小培養,培養他們正確的交友觀。
有人認為這些事情只有他們長大之後才會遇到,小孩子都是單純的,她們哪有那麼多害人的心思?就在不久之前,《隱秘的角落大火》,一名10歲的女生帶著兩個6、7歲左右的孩子站在陽臺上,只要稍不注意就會掉入身後的萬丈深淵中。好在被一名男子看到,及時將三名孩子叫回護欄之中。
有人說大一點的孩子只是在和他們一起玩,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藍衣女孩子站在安全的地方,雙手緊緊的扶著護欄,而另外兩個孩子卻站在角落中,甚至一陣大風都能將他們吹落,這難道也是無心之舉?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34;的媽媽!我們要教會孩子明辨是非,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正確的挑選朋友,只有選擇正確的朋友,他們才會變得和朋友一樣優秀。家長在允許他們交往自由的同時,也要時刻觀察他們的&34;。
溝通是家長了解孩子情況最有效的方式,善於溝通的家長會發現孩子什麼事情都願意告訴自己,遇到事情也願意和自己一起分享,也正是因為這樣,家長能夠時刻知道,孩子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做些什麼。
&34;、&34;、&34;
家長不要用學習的好壞判斷孩子的好壞,一味地追求成績只會讓孩子變得勢利。多和孩子聊一聊他們發生的有趣事情,更多的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保護孩子。
中國家長習慣將黑暗的一面藏起來,不願讓小小年紀的他們面對這些,以至於孩子認為世界是美好的,所有人都是好人。其實,家長不妨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是危險的。小時候,兒子總是喜歡坐在飄窗上伸頭往下看,不管我怎麼和他說都沒有用,有一天,我特意買了一個大大的西瓜,從陽臺上扔下去(下面是自己家的院子,不會有砸到別人的風險)。
西瓜瞬間被摔成爛泥,兒子一臉驚訝,從那之後,他再也不會伸頭往下看。所以說,想要讓他們懂得保護自己,前提是要懂得什麼是危險的,哪些人是好人,哪些人是壞人。這樣在面對有危險的情況時,他們才會第一時間提出拒絕。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意思是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牢固,很難改變。交友觀也是如此,我們要教孩子待人識物,要教孩子明辨是非,要教孩子該如何挑選朋友,只有當他們自己覺醒,外界對他的影響才會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