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米預賽結束,孫楊慢騰騰爬上岸。中午狀態不好,身體有傷,肌肉無感,一種前所未有無力感襲擊著孫楊。
但孫楊看著遊泳館的穹頂,還是決定:拼了,遊下去!
最終,最後一個比賽日,在度過了漫長的15分鐘之後,孫楊還是沒能克服住自己的情緒,嚎啕大哭。
孫楊抱著央視記者痛哭。
孫楊的抱頭痛哭其實是個人情緒第一時間折射,並沒有太強的指向性,從2012年倫敦的央視專項記者王平,到裡約奧運會的記者應虹霞,再到如今的馮旭,都只是他特定環境下發洩的管道。
這其中,既有自己從100米到1500米等一個個實現突破壯舉之後的狂喜,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的感慨,更有在面對外界排山倒海爭議下的委屈。
好在這些對於孫楊來說,「大風大浪都見過,已經見怪不怪了」,所以將眼淚藏起來,重新上路,向著東京奧運會、杭州亞運會進發。
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言是,即將進行的亞運會閉幕式,準備奉上的杭州8分鐘和中國代表團閉幕式旗手,可能就是孫楊?如此,也算是官方對他努力的回報吧。
雅加達亞運會男子1500米自由式決賽,孫楊在泳池邊。
亞運之累:那些年你流下的淚
如果時光可以流轉,我們可以寫一本正劇,名字叫《那些年孫楊流下的眼淚》。
這其中,有2010年、2011年初出茅廬的欣喜哭泣,有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肩負壓力後的釋放自己,有2013年到2015年的忍辱負重、動情落淚,還有這次收割完所有中長距離自由式金滿貫之後的涕淚橫流。
每一次,通過流淚這樣一個柔軟溫情的行為,去體會不同的生命成長、人生百態,也見證了他從一個青澀少年到書寫傳奇的巨星轉變。
但這背後,是他忍受著常人所無法言說的心酸。對於這一點,2009年羅馬遊泳世界錦標賽冠軍張琳最有發言權。
孫楊的霸氣背後,是艱辛的付出。
「如果換作我,我也會哭。大家看到的只是電視裡面比賽的米數。可不知道在訓練中為了這最長15分鐘的比賽,運動員要在背後付出多少。」
張琳為此進行的例舉是:
1.比賽開始前半年,基本沒有假期,因為兩天不下水訓練的話,水感就會明顯消失。一周七天,每天兩次課,一周基本要練12次左右。
那半年就是六個月,按照每個月三十天算,六個月就是180天,要練288次! 這也就才是半年的訓練量!如果你是從14歲進入專業隊一直到27歲都是這樣的訓練,你又是何感?
孫楊的日常訓練。
2.遊泳的傷病大部分會出現在肩部,因為遊泳項目是趴著的,從力學角度講就是雙臂是主發力點,那麼訓練中肩部的內部就會一直受到磨損。
像訓練中要是有傷病怎麼辦呢?一般情況採取的基本都是保守治療。那保守治療是怎麼樣的呢? 就是不能休息!需要一邊練一邊治療。
說得再通俗點:該練練,休息的時候治療。
3.到了世界級水平之後你還要經受另外一樣東西,那就是外界的因素。現在的傳播這麼快速,什麼樣的新聞都有,不管好壞你都要接著,有時候「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那你也要憋著!
孫楊慶祝。
作為中國男子遊泳打開天窗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張琳和孫楊有很多項目都相似,都是400米到1500米,都完成過中國幾十年的期待,都在中長距離項目上確立過領先位置,都經歷過走上神壇和跌落的過程,也都師從過丹尼斯,對訓練、傷病和傳播有著深刻的領悟。
但相對而言,孫楊遊的量更多,傷病更多,遭遇的非議也更多。
先說訓練量吧,在進入到新的奧運會備戰周期,隊長孫楊的訓練強度無疑大大加重了。今年在重新和恩師朱志根攜手後,他開始將重心回歸到200米-1500米這樣一個鐵人模式。
在訓練中,孫楊對自己可以說到了嚴苛的地步:好多次課,他在高質量完成教練的課之後,自己又加練幾組。
但反覆訓練,他的身體也開始報警:心臟病,肩傷,骨折,甲溝炎……
亞運賽場上的孫楊。
2016年,孫楊右腳蹠骨骨折,險些留下後遺症。左膝軟骨退化,可能導致斷裂。但他還是十幾天堅持下水。
而當孫楊上演三天六賽,在200米接力賽上演硬橋硬馬的追債時,你是否還記得那9年的心臟病史?
在採訪中,孫楊向大家展示自己寬闊的背後的清晰的印記,那是拔火罐的紫色印記和膏藥貼。他此前透露自己每天訓練開始前都要把一身的止痛膏藥揭下去,等到訓練結束接受按摩、理療和冰敷後,再貼上一層新的膏藥。
貼滿膏藥的身體。
目前的大白楊,在比別人更多加練的前提下,接受理療的時間也是最長的,每次他從醫務室出來,已經是漫天星鬥。
「每一個周期,都要做很多苦難的準備,比如年齡的增長,訓練的肌肉,恢復等都會有變化。很多時候,就是起床吃飯訓練治療每一天都這樣循環。」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孫楊如此表示。
「自己也會覺得生活很枯燥,有時也會煩躁,訓練時甚至會發脾氣。每天要做治療到很晚,這幾天比賽1點2點都有……一周兩周可能有的人能堅持,但十年如一日,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孫楊慶祝獲得1500米自由式金牌。
亞運會之榮:走向傳奇,走向偉大
在前兩屆遊泳世界錦標賽上,我曾獲取了孫楊一天的日程:
早上7:00:起床、早餐;
8:15:坐上運動員班車從村裡來場館;
8:40:場館拉伸和準備;
9:00:下水;
9:50:起水,賽前準備動作;
11:05:開始800米預賽,隨後下水再放鬆,簡單按摩;
13:15:各個流程結束。
在以800米組第一的身份進入到次日決賽後,他還無法慶祝和放鬆,甚至無法像其他運動員那麼回運動員村進行恢復和放鬆——因為驚心動魄的200米自由式決賽在等著他,
14:15:他必須拉伸和賽前準備(決賽是當地時間17:30開始,但一般大賽都是提前2.5小時入場準備)。孫楊只吃了一碗簡單的麵條,或搭配一些早餐的運動員餐廳比薩,隨後直接在場館午休。剛開始他靠在椅子上,後來乾脆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加了床被子,在過道上席地而睡。
孫楊水中「祈禱」。
在雅加達,孫楊背靠背的比賽安排也基本上如此。只不過背靠背的次數越來越多。有一次是早上九點,突然接到團部參加4×200米接力和4×100米接力的任務——女隊接力狀況不好,需要孫楊這個定海神針挺身而出。
另外,雅加達炎熱的室外氣候對他也是巨大的挑戰——由於他屬於喜涼體質,平常在房間一定要打開空調,在遊泳館也是有空調,但雅加達比賽館屬於半室外——這直接導致200米自由式接力賽當晚,孫楊換了4件T恤。酷熱的氣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孫楊的休息和發揮。
此外,據孫楊團隊介紹,由於和朱志根重新攜手,今年定位為調整年,「從某種意義上將前幾年丟掉的一些有氧給補回來。」
孫楊再度攜手恩師朱志根。
因此今年4月份,外教丹尼斯就告訴孫楊,今年可能會丟掉一些速度——鑑於亞運會對手比較弱,而且自己處於調整期,這一策略是正確的。從明年開始,通過800米訓練帶動200米和400米,順便國內和亞運會賽場兼顧1500米,仍然是孫楊的主要思路。
儘管如此,雅加達第一天,當孫楊以1分45秒43的成績毫無懸念奪得200自金牌、集齊所有中長距離自由式金牌拼圖之後,他還是激動得難以自持。
東京奧運,孫楊依舊是王者。
第一時間,他從池中躍出,朝著父母的看臺跑來,跟媽媽緊緊拉了手,說了句「8年,8年了」;又跟爸爸緊緊拉了手,說了句「8年,8年了」,沒有說完就哽咽,眼眶溼了。父親的大手輕輕地拍了拍兒子的肩,稱讚道,「好樣的,兒子!」
200米自由式,也如同打開了的魔盒:
他成為橫跨200自、400自、800自、1500自男子中長短距離的鐵人。
他是1500自之王,2次打破快速泳衣時代唯一沒被打破的男子世界紀錄,長達十年之久。
他已經拿下114枚金牌。
孫楊身披國旗。
亞運會之痛:國旗之外
四年前,孫楊拍了一個約戰樸泰桓的廣告,廣告詞如此:樸先生,水裡真安靜。沒有加油聲,也沒有噓聲。
若干年後,孫楊的這則廣告具備了一定的指向性:從2012年倫敦奧運會奪冠到如今,孫楊從來沒有遇到過「沒有加油聲也沒有噓聲"的安靜的水。外界的議論如同湧動的暗流,一直不停歇。
這次,孫楊又攤上事兒了。
在亞運會第一天奪取200米自由式項目金牌之後,觀眾詫異地觀察到:孫楊竟然穿上了贊助商361度的服裝,而不是官方的領獎服安踏品牌。於是,一場規模宏大的爭議就此開始。
孫楊穿著361度領獎。
先是一些自媒體,引經據典加以討伐,很快將其上升到國家利益的高度。隨後,安踏也加入到反對者行列。其官方通告中,將其定性為「孫楊把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孫楊不顧國家榮譽和國家形象,辱沒規則和底線。」
隨後孫楊更換上了安踏的領獎服,但圍繞著服裝的這場爭論還沒有結束,孫楊披著國旗上領獎臺以及拿著吉祥物,也被認為是故意遮蓋安踏的行為。
從商業角度來說,孫楊此舉是職業賽場有跡可循的埋伏營銷,比如喬丹領獎時遮國家隊贊助商銳步,易建聯在比賽中扔過籃協代言商李寧的鞋。
易建聯「棄鞋」。
從商業規則而言,孫楊此舉確實有違規之嫌。商業行為可以通過雙方溝通解決,而作為領軍人物,圍繞著賽事的諸多鏈條中需要做好表率。不過,肆意給他扣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甚至道德角度加以鞭笞,確實有失公允。
知名媒體人房學峰就舉例說,美國奧委會給予萊德基、日本奧委會給予內村航平以「職業運動員」的待遇,即他們可以部分地不受NOC商務合作夥伴的束縛,這顯然在法律上解決了個體明星的權益保障問題。
「遊泳和體操這樣的項目,本質上還是業餘體育項目,用籃球(僅限男子籃球)裡姚明的做法說孫楊,那是文不對題。因此,中國體育的一大問題是法律和制度問題。」
「而且在認知上,首先就要區分職業體育的邏輯和業餘體育的邏輯,中國體育的改革與發展如果缺乏了系統性和不建立以運動員為中心的理念,那就不可能具有文化上的先進性……」
商業是商業,需要遵循商業規則,進行基於商業法則的溝通和磋商,而運動場最核心的是人,只要樹立以運動員為中心的理念,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頒獎儀式,國旗出現掉落。
孫楊第一時間溝通「one more time」。
實際上,在國家利益上而言,孫楊一直是捍衛者。那句看到國旗出現問題時的「one more time」(再來一次),就是重要的詞彙。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為孫楊這樣的明星,通過國際領域表明我們的態度、價值觀,通過國際化流程來提出自己的要求,這也是另外一種國際領域講述中國故事。
網易刊登此文僅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代表網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