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風學術網
1. 讓學生敢於質疑
教學民主是形成批判思維的前提。要想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 首先要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在歷史教學中, 我們也積極實踐,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思考。例如, 學習「對成吉思汗的歷史評價」時, 我讓學生對成吉思汗進行討論。有人認為:「成吉思汗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少數民族領袖, 對國家的統一和對中華民族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但也有學生不同意這一論斷, 認為:「成吉思汗對周邊, 尤其是中亞、西亞地區是一種侵略行為。」顯然這兩種認識都是合理的。總之, 只要學生學習的課堂氛圍寬鬆, 學生的思維敏銳性和獨立性也會隨之發展, 批判性思維也會日益增強。
2. 開展研究性學習
歷史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體驗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實施過程是先由教師或師生共同選定主題, 學生課題小組通過確立研究課題、制訂研究方案、實施研究方案、形成研究成果、成果展示與交流等階段完成。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 可在以下方面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1) 在查找資料, 收集信息過程中, 讓學生要用批判的眼光對待收集的信息, 從而去偽存真, 合理取捨。 (2) 在認真分析相關信息的基礎上鼓勵學生不畏書本, 不畏權威。 (3) 引導學生在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中, 進行討論和辯論, 通過相互質疑, 相互立據反駁, 促進問題的解決。 (4) 反思成果形成的思維過程, 通過查缺補漏, 完善成果。由此可見, 歷史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理想模式。
3. 拓展知識視野
知識的積累越豐富, 思維的敏感性越高, 獨立性越強, 批判性思維意識也會隨之增強。因此, 教師應精心設法組織好課外活動, 開闊學生的眼界。例如, 搜集歷史資料並撰寫歷史小論文、撰寫歷史題材的社會調查報告、圍繞研究課題組織討論等。
總之, 批判性思維的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 歷史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在歷史教學中採取具體的措施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