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的一項就是&34;。思維方式有很多種,批判性思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
批判性思維可以借用美國學者杜威(J.Dewey)提出的&34;的概念,即可以主觀、持續和認真地思考任意準則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探索世界的一種重要方法,更是進行創新的催化劑。其基本的表現方式是推理(論證、反駁),同時,它作為一種邏輯思維又相對獨立於包括邏輯專門知識在內的各種知識,不同主體間進行批判性思維的程度不同,與他們對知識(包括邏輯知識)掌握的差異,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綜合能力是有差異的,但是這種不同,本質不在於他們已有知識的多少,而在於他們思維能力的不同。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就是在教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通過這些思考方法運用到所學的一切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決一切問題。
在語文課堂中若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首先就要創設良好的探究氣氛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只有師生關係融洽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才能夠活躍起來,批判性思維才可能被點燃,學生思維活動的世界才能夠被教師充分感知,然後教師才可以更進一步地引領學生進入到更深的世界,或者糾正學生錯誤的思維走向。
其次,多種方式引導和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1.提供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有一定的碰撞性的觀點,讓學生自主思考,做出自我的判斷。在形成自我判斷之前的過程中,就是學生比較、推理,訓練批判性思維的過程。
2.提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者比較熟悉的話題,引導學生多多探究,勇敢地表達自我的觀點。
3.教師故意示錯或示弱,引導學生不懼權威,自主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維。
4.在閱讀、學習課文、做練習等活動中,引導學生依據邏輯推理,發現其中不合理或者就是錯誤之處,讓學生意識到&34;的道理,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本人最近的教學實例如下:
部編教材八年級下冊《馬說》一文明確注釋出來的是&34;中的&34;同&34;,作&34;之意,下文的&34;&34;中的&34;的讀音和意思均與之相同,但是&34;中&34;在教材中只是注釋為&34;,其讀音應該是&34;還是&34; ?我和學生們進行了討論:按照教材中&34;的注釋是&34;,那麼&34;就是動詞&34;的意思。按照古漢語詞典上的注釋&34;的意思是&34;時,其讀音是&34;;若意思是&34;時,其讀音是&34;。根據《馬說》的上下文意,可知千裡馬需要依靠食馬者的餵養生存,所以教材中注釋的&34;中的&34;應該是&34;的意思,所以,&34;中的&34;應該讀作&34;。可是如果將&34;的翻譯理解為&34;就應該讀作&34;。因為根據《馬說》作者韓愈的上下文意,&34;這句話應該是側重於突出千裡馬一頓飯的食量,依據《核舟記》中所學古漢語數詞與名詞搭配習慣,重視強調之處往往落在後面,所以,&34;若是突出食量,應該讀作&34;。我和學生在課堂上最終討論結果是兩種理解都可以,兩種讀音也都可以。
這樣討論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告訴學生教材中也可能有疏漏之處,對文言文字的理解也可以多樣化,只要合理地推斷,在思考、搜尋信息的過程中,我們鍛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就是最好的收穫。
在八年級下冊江蘇省統一的免費練習《補充習題》中《唐詩三首》中也有一道題的參考答案是明顯錯誤的,我並不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多思考,自然會多發現,進而多收穫。這樣的教學過程,應該就是鍛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