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說」是西西教育推出的學子純文字訪談/記錄欄目,意在讓學長學姐們分享留學生活、海內外求職經驗、行業動態,以往能夠為大家找到專業方向及求職提供一點幫助和啟迪。
【本文共5,088字,預計閱讀時間18分鐘】
TLDR: 一路上四處碰壁,終于于年初在亞麻上岸,預計八月份上班。然而回看過去的經歷,還是覺得心有餘悸。希望我的踩坑經歷能夠幫助大家在上岸途中避開各種坑,更加順利地進入自己心儀的大廠。
相信很多正在準備求職的CS學弟學妹們在看到「亞麻」兩個字的時候會嗤之以鼻:不就是亞麻麼,大家都能進的廠有什麼好炫耀的呢?
的確,一年前的我在看到「亞麻上岸經驗」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畢竟對北美CS大廠有過一定了解的同學,對幾年前「兩輪OA進亞麻」這件事一定不感到陌生。
注: OA, Online Assessment, 即在線筆試,通常會有簡單的debug以及coding題,部分大廠(比如亞麻)還有被稱為「Behavioral Question」的情景問答選擇題。當然也有不熟悉這個事件的同學們,這件事是這樣的:2016年秋招期間,網上有大量前輩報告稱自己在僅完成了亞麻發來的兩輪OA的情況下直接收到了來自亞麻的offer郵件,以此直接上了岸。
於是乎,在開始找工作之前的許多同學,包括一年前的我自己,對於亞麻的概念正是「保底,必進的CS大廠」。
不僅如此,網上看到的帖子都是師兄師姐們手握各種大廠offer,教人negotiate package的教程層出不窮,仿佛手裡只有一個offer的都是混得不好的,更別提只有亞麻offer的了。
「這難道不是人手一份的嗎?餘裕餘裕」正是開始求職之前的我的心聲。
因此從結果看來,我只是和無數上岸了的師兄師姐一樣,順理成章地拿到了「參與獎」——亞麻offer一枚。
然而現實卻是,僅僅只是我比較僥倖: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各廠大規模縮招,同我一起迎戰秋招的六個小夥伴,學長D已經找了一年工作,現在終於在一個local小公司上岸;同學S和同學F有幸被內推亞麻,然而到現在卻像石投大海渺無音訊;同學N被拒無數,目前還在苦苦面試著local小公司以及各類ICC;而同學W和同學G則全軍覆沒,決定不再打算繼續在北美求職,目前已經回國,正在準備國內秋招。
注: ICC, IT Consulting Firm, IT諮詢外包公司。這其實和「倖存者偏差」屬於同一個道理。在網上所能看見的大部分消息,都是極少數前輩們成功上岸的經歷,以及極少數願意發聲的前輩們總結的經驗教訓,然而絕大部分求職失敗的經歷是永遠不會被人知道的。
因此,在正式分享自己的上岸經歷之前,我在這裡特別希望準備迎戰的學弟學妹們能夠警惕,上岸永遠比你從網上所聽說的要艱難且殘酷。
剛到美國讀研的第一個學期就隱隱約約聽到有同學已經在開始找實習了。當時的我對此還是不以為意:明明才剛剛開始讀書,就要找實習了?
轉眼間一年了,開始準備求職的我才慢慢發現問題的嚴重性——秋招期間,大廠提供的都是下一年的職位!例如,我的主戰場2019年秋招,從2019年8月份開始各個大廠陸續放出招聘名額。然而無論是intern還是new grad,崗位的開始時間都是在2020年夏季!(當然也有冬季實習崗,不過由於寒假時間太短,一般這種實習崗會佔用一點春季學期的時間,比較難騰出時間所以一般不考慮。)
因此假設你讀的是秋季入學的兩年master,如果你準備在第二個學期後的暑假去做暑期實習的話,在你剛剛入學的時候這些崗位已經開放招聘了。而春季入學的同學,由於第一個學期後的這個暑假距離入學未滿一學年(one academic year),一般規定不能在這個時候做實習。因此實習的機會留到了第三個學期後的暑假,即第二個學期時的秋招才是你的主戰場。
註:Academic year, 一般指兩個完整的學期,如秋+春或者春+秋。夏季學期一般不算在內。
你可能會說,為什麼要去找實習崗,畢業的時候直接找全職崗不好嗎?要解答這個疑問,同學們可以考慮以下三個事實:
1️⃣ Intern的招聘標準比new grad低。這一點相信不用說大家也都能理解。就以狗家Google的招聘流程來說,intern的招聘流程僅僅是2-3輪電話面試,之後就可以進入HC流程。而對於new grad則麻煩許多——除了上面提到的電面,通過以後則還需要進行數輪onsite考察,最後才是HC流程。
註:Hiring Committee, 狗家特色。即由數個不認識你的員工組成的委員會,他們會通過你的前幾輪面試的情況來進行討論,並決定最終要不要給offer。
2️⃣ Intern轉正機率非常高。通過Quora以及Reddit上的一些回答,可以發現大部分企業轉正率都有60%以上。雖然具體的轉正與否取決於intern本身的表現,但是從這些數字上足以看出各大企業對於intern的表現是比較寬容的。
註:請參考網址 https://www.quora.com/What-are-intern-conversion-rates-at-top-tech-companies, https://www.reddit.com/r/cscareerquestions/comments/5887n2/intern_conversion_rate_at_big_companies/
3️⃣ 大廠的實習經歷能在求職海投中取得巨大優勢。即使最後沒有拿到心儀的Return Offer,但是簡歷中的大廠標題能夠確保你發出去的簡歷基本都能拿到面試機會。而缺少實習經歷的,比如我,海投了無數簡歷,大部分都石投大海渺無音訊。
其實仔細想一下,通過實習崗實現上岸可以算是是所有上岸方法裡最穩妥且最輕鬆的方法了。然而提前行動是這個方法的核心。
比較遺憾的是,我在讀研一年後才想明白這點。於是秉著亡羊補牢的態度,我在晚了一年的情況下還是投了各個大廠的實習崗,想著倘若能拿到offer,應該還有機會?
準備面試這部分相信大部分同學比我都要清楚了。在讀CS的同學,除了PhD還能夠去專業性更強的崗位(比如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之類),以及數據科學的同學還可以找更偏向統計的崗位以外,絕大部分同學分的都是SDE這塊大蛋糕。而在SDE面試流程堪稱標準化的今天,LeetCode成為了重中之重,刷題基本已經成為了上岸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註:SDE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有趣的是不同的企業對此會有不同的簡稱,一般稱作SDE或者SWE。作為準亞麻人,我就簡稱為SDE了。▲ 我目前為止陸陸續續刷了400多道題,和很多大神相比不值得一提了。
然而要想通過面試,僅僅只靠刷題是不夠的。同學們應該知道的是,LeetCode所記錄的題目都是前輩們上傳的自己曾經遇到過的題目,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的面試官一定會從這些題目中裡面挑出一道來考你。先不說面試題在許多企業中屬於保密協議中所定義的商業機密,透題這一點本身就已經違反了保密協議;在很多企業的面試中,特別是在狗家,考的題目基本都是面試官自己原創的。即使能夠全文背誦LeetCode中的所有答案也不能保證同學們能夠把題目給解出來。因此前面才說刷題只是上岸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所幸的是,雖然題目各不相同,但其背後所考察的算法卻是有章可循的。因此在刷題的同時,記錄下解題思路並且按照考察點進行進行分類是刷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特別是記性不好的同學(點名批評我自己),以免做了後面忘前面的悲劇發生。
給出一個數據點:在狗家Intern面試第二輪,我看到題目立刻反應到要用到LIS方法,只可惜忘了應該怎麼寫了。擠了半天牙膏最終也只能給出簡陋的暴力解,然而終究沒有能夠熬到下一輪。
註:LIS, Longest Increasing Subsequence, 參考https://leetcode.com/problems/longest-increasing-subsequence/▲ 做過的題儘量記下解題思路,並及時複習,以免做了後面忘前面的悲劇發生。除了解題能力,溝通能力更是面試中考察的重要一環。因為在面試官眼裡,你不僅僅是一臺無情的做題機器,更是面試官日後將要一起共事的同事。
想像一下,面試官千辛萬苦從LeetCode中挑了一道Hard題,並且費盡心思加以改編,然後作為面試題出給了兩位應聘者。小A看到題目以後一言不發,直接咔咔咔敲出了LeetCode上的同款最優解;小B雖然一開始沒有給出答案,但是卻能和面試官慢慢討論思路,並且在面試官的指引下也把最優解給推導出來了。假如你是面試官,你會分別給兩個應聘者打多少分呢?
當然了,這裡並不是說有了溝通能力就能拋棄刷題直接和面試官談笑風生。畢竟最終還是得把題給做出來,不然風生就白談笑了。
說了那麼多準備的工作,有一點希望同學們能夠注意的是,不要因為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埋頭準備而遲遲不把手中的簡歷投出去。因為現實是你永遠沒有準備好的那一天。機會不等人,各個崗位的名額也是見一個少一個。因此假如看見了適合自己的崗位,請不要過度謹慎而錯失良機。
但同學們也切勿魯莽行事。這裡不得不提到各個企業都會有的「冷凍期」制度。簡單來說就是企業為了「在面試失敗以後給你充分的時間繼續提升自己」,在你掛了面試以後(呸呸呸,大吉利是)的半年至一年的時間之內,你向企業投再多簡歷都不會被他們收到。
然而,這一年的「冷凍期」對於短暫的兩年master來說屬實不短,對於應屆生來說這其實可以等同於每個崗位有且僅有一次申請機會了。因此也不要打沒有準備的仗。
說起來,求職就像生炒肉,早出鍋不熟,晚出鍋肉就焦了。
也許是面試我的印度小姐姐手下留情,亞麻爸爸的第一次愛我,出現在了給我intern offer的那一刻。只是此時的我並不明白,僅僅有著intern offer並不意味著已經上岸了。
眾所周知,留學生在美國工作是需要工作許可的。而相當一部分企業(特別是大廠)會要求使用CPT而不是OPT來進行實習。對於大部分學校來說CPT通常是作為一個1-9學分的課程給予的,因此只能於在讀且I-20生效期間申請,且一般只能在入學一個學年後才允許申請。要求使用CPT實習的企業在招聘要求中通常會有如下字樣 ▽Applicants should have at a minimum one quarter/semester remaining after their internship concludes.
註:我們學校的這門課叫做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不同學校課程的名稱可能不同。在完成CPT實習以後就能拿到相應的學分。對於秋季入學的兩年制的master來說,第二個學期後的這個暑假是唯一一個可以用來申請CPT的暑假。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會強調實習要在第二個學期後的這個暑假進行(春季入學則是第三個學期後的那個暑假)。
因此對於此時的我來說,這個intern offer確實來得太晚了——起始時間定在了2020年六月份,而那時候我早已經畢業了。而畢業即意味著不能夠申請CPT,難道這個得來不易的offer終究只能用來打水漂嗎?
既然正常畢業意味著與這個機會失之交臂,那麼假如能夠延期畢業呢?只要能夠延期哪怕一個學期,那麼就能和春季入學的同學一樣,申請到第二個暑假的CPT,接著無比快樂的實習上岸之旅就能實現了。
說起來也是好笑,多少同學想方設法把每個學期的課都選得滿滿的,只為了能夠早點修夠學分提前畢業,而我卻在想方設法想讓自己能夠再待多一個學期。
經過數輪郵件溝通,學院方面表示非常理解並且已經準備好了延期畢業的表格。然而延期畢業自然會涉及到I-20的延期,正當感覺雨過天晴的時候,學院的院長向我轉發了來自學校DSO的消息 ▽
▲ 黑字為院長給DSO發的郵件,藍字則為DSO的回覆。註:DSO, Designated School Official, 學校委派官員。通常來說你的I-20就是由DSO籤發的。CPT一般是由DSO直接籤發,而對於OPT來說,DSO只負責申請部分。簡單來說就是,只有因為學業或者病情原因才能作為I-20延期的理由,而僅僅為了做暑期實習而延期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只能按照原先的進度在2020年夏季畢業。
思前想後了數天,惋惜之餘還是最終放棄了通過實習崗上岸的想法。我的慘痛經歷再一次提醒著大家,求職之路請務必提前規劃。除了面試的準備以外,對於學業的規劃以及學校相應規章制度都需要被考慮在內。千萬不要像我這樣臨時抱佛腳,等撞了南牆才意識到要回頭。
既然最後決定放棄通過實習崗上岸了,前面的掙扎也耗費了大半個學期,那麼只好趕緊抓住秋招的小尾巴,重新開始刷題海投的求職模式。
重新備戰的心理壓力可以說是非常之大了——一是臨近秋招尾聲,許多大廠都已經滿員停招了;二是重新拾起題庫刷題,感覺自己和高考落榜生重新備考的心情出奇一致。
造成壓力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和大多數一起求職的同學相比,我的背景是比較吃虧的——作為雙非本科的物理系轉專業學生,就連在國內也是毫無相關實習經驗。甚至由於就讀Master的大學並不出名而被微軟的招聘系統「區別對待」了一番,自然這個投遞也是石投大海,至今沒有任何消息。
▲ 看到school not in the list選項不由之心頭一緊。雖然之前就有聽說微軟有名校情結,但是會做得這麼露骨也是沒有想到的。儘管如此,亞麻爸爸還是一視同仁地再次提供了寶貴的面試機會。於是非常幸運地再一次通過了亞麻面試,終於在2020年初收到了full-time offer正式上岸。
這次九死一生的經歷至今回想起來也是感慨萬分。一路上由於缺乏規劃,踩了許許多多的坑,也做了許多無用功,最終能夠上岸也是十分僥倖了。因此也希望同學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上岸是一項需要提前規劃多個方面的系統工程,而絕非僅僅只是準備好面試就可以了這麼簡單。
到此,我的上岸記算是暫告一段落了。然而同學們,上岸僅僅只是一個開始。還有更多的煎熬,比如申請OPT、抽籤H1-B、租房搬家、以及即將到來的特殊時期的遠程入職,在不遠的將來等著大家。如果還想看的話我就把他們再整理出來,估計又可以整出一篇上岸後的踩坑記了。
還有任何問題,歡迎諮詢Vera ▽
· END ·
Edit / WENYI
Design / WENYI
· 美 研 申 請 專 家 ·
西 西 教 育
SEED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