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但小編今天還是想談一談一個月前關於馬思純讀後感的事。
一個月前,馬思純在微博上發布了關於張愛玲小說《第一爐香》的讀後感,其後三個小時內,燕公子發布了對其讀後感的評論,言語中有貶低的意思,隨後馬思純就在燕公子的微博底下進行了評論,燕公子也再次發博進行反駁。這件事在微博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不少網友紛紛扒出了馬思純以前引用假的張愛玲語錄以及一些文法言辭上有問題的微博,也引起了大家對明星該不該多讀書的討論。馬思純在次日發表了對於大家的指正的感謝,此事也就此告一段落。
除去那些背後的利益關係、營銷手段來看。
閱讀是私密的、主觀的,讀後感也比書評具有更多的讀者自身的情感體驗。但微博這個平臺是公開的、大眾化的,在這裡發表的言論只要不是設置僅個人可見,就是面向大眾的,所以說作為公眾人物發言要謹慎。燕公子的評價也許有貶義色彩,但並沒有對馬思純本人的攻擊,她也不該受到那麼多的謾罵攻擊。對於文學的討論也許根本沒有對錯,只能說她的說法讓一些人感到不適。
再說說偽文藝,不是當事人,不知道她是不是看過這些書、讀過這些話,也無從得知她對於這些話、對於張愛玲的理解。張冠李戴、發假語錄這些是敗好感的,書迷可以表達對這件事、這些話的看法,上升到人身攻擊真的不對。小編想起自己中二時期,經常在雜誌小說裡看了一些詞藻華麗的句子,完全不理解他的含義,只是覺得好看、念著好聽,就發到QQ空間裡面,像是給自己的一個標籤。如今我也偶爾會在朋友圈微博分享喜歡的句子,不過心理也不盡相同了。書中的話是作者心理在寫作的語境中的自然流露,其實當我把那一句活著一段話取出來的時候,他就已經死掉了,不再屬於原作者,他只能表達我在某一時刻的某種情感或想法,但那也許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截然不同。
不知道馬思純是基於什麼心理髮出的這些句子,但想想看,如果只是在生活中我引用錯了別人的話,最多也只是被大家嘲笑一下,但在這樣一個喧囂的平臺上,從批評到鄙視甚至侮辱都存在,只能說當明星也挺難的。
至於明星該不該讀書的討論,其實這個討論本身是可笑的。雖說讀萬卷書行不如千裡路,但事實是,閱讀是每一個人都該終身進行的事,其質量的高低也會影響效果。小編最近比較關注的春夏同學就是明星中很愛讀書的了,她的學歷其實不高,自己也承認和那些真正文藝的人是有差距的,但她一直堅持讀書,也經常在微博發一些自己寫的小詩。其實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對應該不斷地獲取新的知識、更新觀念、學會反思,也希望更多的明星朋友能多讀書、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