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幼時每逢暑假來臨,必看《封神榜》,被裡面的故事情節所吸引著,同時對武王及其門下的組手們甚是喜愛,相反之對妲己、商紂王等殷商王朝的人物持有鄙夷的態度。然而隨時個人年齡的成長,及其所讀的史書或是野史組建增多,卻發現事情並不史《封神榜》影視劇播放的那般,而且之前的感性思維也轉變成為了理性,同時伴隨著更多的思考。
《尚書》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重要文獻,其中漢光武帝劉秀就曾在太學院內尤其喜歡《尚書》。閱讀多次《尚書》後,卻發現周武王在發動牧野之戰時宣誓的《牧誓》其實不是對商紂王的聲討,而是在側面反映了商紂王帝辛卓越的思想及其大膽的行為,他的做法極具現代性,是當時奴隸社會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在此,我們通過回顧周武王的《牧誓》來深度論述帝辛打敗,斃命於鹿臺的原因,從而也是殷商王朝走向覆滅的原因!
《封神榜》電視劇
一、武王宣讀《牧誓》,激起部落千層浪,可謂虎狼之師矣
我國的歷史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開始了封建社會,之前的社會體制為奴隸社會。奴隸等同於商品,可以隨時隨地的交換,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連普通的家畜地位高都沒有,根本不存在人的價值理念。周文王本為殷商王朝商紂王帝辛的三公,地位等同於諸侯,有屬於自己的小部落,即商,有小邦周的說話。武王為文王的兒子,隨著小邦周的日漸強盛,開始對殷商王朝虎視眈眈,結果趁著商紂王攻打蠻族之際,開始對殷商發起進攻。由於小邦周能力有限,號召其他小部落一起攻打大殷商,故在諸多小部落聚集在牧野之地後,周武王開始宣讀《牧誓》,其部分內容如下: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有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唯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唯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武王在申討商紂王時重點說出了他的三大過錯,其分別為:聽從婦人之言語、不祭祀宗廟和上天、任用奴隸為官,而不用皇親國戚等等。這三點說完,周圍的其他部落和周人們都開始對商紂王指指點點,甚至是咬牙切齒。可以說武王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把各部落的人和厭惡商紂王的心聚集在了一起,接下來攻打殷商效果會好的多。在此,我們不講解牧野之戰的具體過程,而是單從《牧誓》武王申討商紂王的三點來具體分析,為何該三點對導致商紂王在牧野之戰中失敗,走向死亡。
牧野之戰
二、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牝雞即為閹割後的母雞,而牝雞司晨為閹割後的母雞早上如同公雞一樣打鳴。武王藉此用來說明商紂王聽信婦人的言語,有歷史記載,妲己實則並不存在,而商紂王聽婦人之言是存在的。武王的意思則是在說明國家社稷,上朝聽政等都是男人的事情,這些均與女人沒有關係。在後來的歷史中,我們發現後宮不能干政,及其皇后垂簾聽政等都涉及到女人。而如今的商紂王卻逆行倒施,聽取婦人之言,這些都是陰盛陽衰的預兆,暗示著殷商在商紂王的統治下開始走向衰落,其原因就是商紂王聽取婦人的言語。
在現代的人們看到,周武王這個理由太過於牽強,而且一個國家的強盛或是走向衰落,難道是國王聽取夫人的話就能改變的嗎?在縱觀中外歷史幾千年,我們都發現一個國家的建立、強大,甚至是衰落和滅亡,看似有的和夫人有關係,但是有一個和夫人有關係嗎?
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鄧、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牧野之戰地圖
上面的引用來自《尚書》的《牧誓》,小邦周其實人數不是很多,只是在其他邦中的地位高一些,周武王號召的這些人都是各個邦的有才學、有能力的人,如:友邦的國君和辦事的大臣,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以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們。而為何周武王舉個看似和商紂王沒有直接關係的例子,類比到商紂王上竟然沒有人敢於站出來質疑或是有其他的疑問呢?
用《烏合之眾》來解釋為,個人在群體裡面是沒有任何意志可言的。同時在奴隸時期,信息不同,君主到底長什麼樣子或是有什麼業績或是過錯,作為底下的百姓根本不知道。周武王能拿牝雞司晨來類比商紂王,我一點我是有疑問的,個人認為不是這麼回事的。
三、不祭宗廟?不奉祖先?
五千年歷史,我們聲稱自己是華夏的炎黃子孫,同時在現如今有一些大的姓氏,如:張氏、李氏等都會在特定的時間節點祭祖。可見,我國的祭祖很慎重,流程很複雜,以此彰顯出聖神的用意。在殷商時期,我們在眾多的歷史記載中發現殷商及其殷商時期的人們是很看重祭祖及其祭祀宗廟,祭天,請示神明的事情。
古代的祭祀
周武王為何在《牧誓》內申討商紂王竟然不祭祀宗廟,祭天等行為呢?殷商時期祭天、上天等是很神秘的事情,為何在例外都聲稱君主為天子呢?追溯史料,我們也會發現君主和天子綁在一起也是從周朝開始的,故我們一般稱周文王為周天子。而為何周武王會用祭祀來申討商紂王呢?
《墨子·非攻下》記載:「王既已克殷,成帝之來,分主諸神,祀紂先王,通維四夷,而 天下莫不賓焉。」
在記載我們,我們發現周文王乃一代明君,各種方面都很優秀,就連《周易》也有文王的功勞。同時文王在祭天、祭祖等方面做的很到位,對於奴隸時期的人們來說,這一點難得可貴,故周天子的名義就此來說。
但是,這也不能說商紂王不大肆祭天等行為不對哈?難道這也是周武王申討商紂王的原因嗎?這一點也有點強詞奪理啦,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們,我們都可以好好歷史的記載,同時近代人郭沫若等人都對商紂王做出了客觀的評價,這些都可以給出一個參考。
四、任用奴隸?排斥親族?
試問,何為君主,人臣,其實質不就是手中權力的大小嗎?假如人臣手裡的權利很大,有功高蓋主之嫌疑一定對遭到皇帝的壓制,甚至出現生命的危險,這一點正如《易經》的言語,亢龍有悔。不僅是作為皇帝要明白手裡的權利與地位,作為人臣也是如此,而且皇帝有「寡人」之自稱,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說明了,後宮佳麗三千人,及其自己的子嗣幾十,上百等這些都是依附在皇權統治下的產物或是附屬品。假如這些全部都不在了,請問誰是皇帝,誰又是人臣呢?尤其在趙匡胤黃袍加身出現在人群中時就很明明顯不過啦。
作為商紂王一定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成為殷商的君主,也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身邊的人,包括自己的皇親國戚等都對自己的皇權虎視眈眈。同時身邊有很多的小人,為了謀取權利或是利益等,會不擇手段的做出對皇權不利的事情來。
《出師表》有記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出師表》
此記載為諸葛亮在出祁山攻打曹操時給劉禪的《出師表》,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作為君主身邊有很多的小人,同時也有很有的賢德之人,而作為君主該怎麼辦呢?「親賢臣,遠小人」,何為小人,可以說一切威脅到王朝社稷的人都是處心積慮的人,一定要遠離。
商紂王重用奴隸,相對的對自己的親戚或是外戚等等就會有不重用的一面,商紂王這樣做不是正常的君主都可以做的嗎?難道也是周武王來申討商紂王的理由嗎?
總結
我們對《牧誓》中,周武王申討商紂王的三點理由都做出了詳細的介紹和一些簡單的說明。牝雞司晨與國家滅亡是沒有深層次原因的,只能說在商紂王聽取夫人之言之前,女性的地位很底下,幾乎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何況是朝廷之上,商討的都是江山社稷呢?而商紂王任用夫人的言語屬於超前意志的思想屬於一種解放,而這種解放對於周武王這類人來說是不能同意的,不能打破這種思想。
淇縣商紂王帝辛遺址
周天子,周文王再怎麼有功績也不能被稱之為天子,而周天子確實被周圍的人稱呼啦,為何呢?道理很簡單,周人想得到周邊小邦的幫助,試圖與殷商帝國抗衡。而這種封建的事項,鬼神的把戲,對於商紂王來說根本不會放在心上,同時商紂王也不想通過這個壓制百姓的思想。故在祭祀等的行為上,沒有周文王們隆重罷啦。縱觀古今中外,哪一個當權者不是借用申明,或是宗教來壓制百姓的思想和行為呢?商紂王這樣超前的思想,難道錯了嗎?
任用奴隸,相當於把奴隸的地位提高啦,相對的貴族們的地位就弱化啦。對於掌權者和全部的貴族,威脅到他們的利益和地位。這一點是不存通過的,從這些看出周武王之所以明白號召有效果也是深深的明白在場者的心理需求。真可謂「攻心為上」!
在結尾之際,我似乎看到了商紂王帝辛看到殷商統治瓦解,結束於鹿臺。只能說商紂王的紂王是被周人的統治者刻意加上去的,而帝辛的死不是死亡於周文王的仁政,而是自己超前的思想威脅貴族們的利益,得不到大多數人們的支持。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