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最宏大、最重要的典禮及其建築,都與祭祀有著密切的聯繫。按《周禮》記載,祭祀的對象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廟曰享。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它是供奉歷朝歷代帝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
●古代宗廟的由來
古代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在寢室中灶臺旁設祖宗神位。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漢代則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於是其數達一百七十六所,這是和後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處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宗廟條祀時,要卜筮選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屍。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周文王周武王等都要條祀。
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從此,歷代帝王廟成為明清兩代皇帝祭祀中華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皇家廟字,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當,現在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字。
●太廟祭祀典禮
宗廟,據化釋名》解釋:「宗,尊也,,先祖形所在也,中國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太廟。在夏朝時,太廟稱為「世室」,殷商時為「重屋」,周稱為「名堂」。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則,依據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在紫禁城左前的東南方修建太廟,與右前西南方的社稷壇相對稱。清代沿用此制。太廟規模不如故宮宏大,卻是明清兩代祭祀先祖的家廟。
起初,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帝後和功臣的神位也供奉在太廟。太廟分前殿、中殿、後殿三大殿。前殿是主殿,清代時內部陳設神座,帝座雕龍,後座雕鳳,神座數與中、後殿所供奉的牌位數一致。前殿也稱享殿,分東西配殿。東配殿供奉有功親王的牌位,西配殿供奉的則是滿漢文武有功大臣的牌位。中殿也稱寢殿,供奉著帝後的牌位;後殿即桃廟,供奉清代四代先祖帝後牌位與玉冊、玉寶等物,隔間外亦設神座,數目與牌位數一致。
清代的皇帝對祭祀非常重視,每一環節都有嚴格的規定,比起之前各朝代對上天和先祖的敬畏,有過之而無不及。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稱「時享」,歲末祭典稱「袷祭」,凡婚喪、登基、親政、冊立、徵戰等。
家國大事之祭典稱「告祭」。殿內陳設金漆雕龍雕風帝後神座,座前設籩豆案等祭器,置稻粱、果蔬、犧牲、香燭福酒等祭品。祭祀活動前三天,皇帝和文武百官要齋戒,不處理刑事案件,也不看病。太常寺和禮部分別準備黃案;準備齋戒銅人,安排皇帝的祭祀活動等相關事宜,禮部官員要確認宰殺的犧牲是否符合祭祀要求,等等。
祭典時將祖先牌位從寢殿和桃廟(僅袷祭)移至此處神座安放;宰殺好的犧牲要送到太廟殿內,皇帝必須袒露右臂親自迎接。禮樂官按照沿襲下來的傳統方式敲鐘奏樂,舞生高唱祭祀的歌曲並跳起舞蹈,皇帝和文武百官則需三叩九拜。祭祀場面莊重肅穆,既表達對先祖的敬意,也為國家江山社稷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