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代民俗:古代政治禮儀-宗廟祭祀

2020-12-16 可愛麗麗想你

在古代,最宏大、最重要的典禮及其建築,都與祭祀有著密切的聯繫。按《周禮》記載,祭祀的對象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廟曰享。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它是供奉歷朝歷代帝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

●古代宗廟的由來

古代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在寢室中灶臺旁設祖宗神位。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漢代則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於是其數達一百七十六所,這是和後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處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宗廟條祀時,要卜筮選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屍。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周文王周武王等都要條祀。

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從此,歷代帝王廟成為明清兩代皇帝祭祀中華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皇家廟字,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當,現在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字。

●太廟祭祀典禮

宗廟,據化釋名》解釋:「宗,尊也,,先祖形所在也,中國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太廟。在夏朝時,太廟稱為「世室」,殷商時為「重屋」,周稱為「名堂」。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則,依據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在紫禁城左前的東南方修建太廟,與右前西南方的社稷壇相對稱。清代沿用此制。太廟規模不如故宮宏大,卻是明清兩代祭祀先祖的家廟。

起初,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帝後和功臣的神位也供奉在太廟。太廟分前殿、中殿、後殿三大殿。前殿是主殿,清代時內部陳設神座,帝座雕龍,後座雕鳳,神座數與中、後殿所供奉的牌位數一致。前殿也稱享殿,分東西配殿。東配殿供奉有功親王的牌位,西配殿供奉的則是滿漢文武有功大臣的牌位。中殿也稱寢殿,供奉著帝後的牌位;後殿即桃廟,供奉清代四代先祖帝後牌位與玉冊、玉寶等物,隔間外亦設神座,數目與牌位數一致。

清代的皇帝對祭祀非常重視,每一環節都有嚴格的規定,比起之前各朝代對上天和先祖的敬畏,有過之而無不及。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稱「時享」,歲末祭典稱「袷祭」,凡婚喪、登基、親政、冊立、徵戰等。

家國大事之祭典稱「告祭」。殿內陳設金漆雕龍雕風帝後神座,座前設籩豆案等祭器,置稻粱、果蔬、犧牲、香燭福酒等祭品。祭祀活動前三天,皇帝和文武百官要齋戒,不處理刑事案件,也不看病。太常寺和禮部分別準備黃案;準備齋戒銅人,安排皇帝的祭祀活動等相關事宜,禮部官員要確認宰殺的犧牲是否符合祭祀要求,等等。

祭典時將祖先牌位從寢殿和桃廟(僅袷祭)移至此處神座安放;宰殺好的犧牲要送到太廟殿內,皇帝必須袒露右臂親自迎接。禮樂官按照沿襲下來的傳統方式敲鐘奏樂,舞生高唱祭祀的歌曲並跳起舞蹈,皇帝和文武百官則需三叩九拜。祭祀場面莊重肅穆,既表達對先祖的敬意,也為國家江山社稷祈福。

相關焦點

  • 2019山東事業單位備考:古代禮儀二三事
    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中華發展幾千年以來有著深刻而悠遠的歷史傳承,而在豐富多彩的歷史當中,有一件事是從古到今我們一直尊崇的,那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古代的傳統禮儀。我們都知在當時西周有著名的禮樂制、宗法制,孔子也曾經提倡復興周禮,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而每一種禮儀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古人是很看重禮儀的,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如若不遵循禮儀,在古代可是一件人人都會唾棄的事,所以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古代的一些重要禮儀。
  • 這些古代祭祀禮儀的名稱,你會念幾個?
    它的起源很早,遠至上古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已進行祭祀活動,留下了不少這方面的遺蹟;甲骨文卜辭和大量先秦史料則保存了有關古代祭祀活動的文字;《詩經》中《大雅》一部分和《頌》,幾乎都是表現各種祭祀的詩篇。從天神、地祇、人神到祖先,古人祭祀的對象很多,禮儀繁複,種類多樣。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傳統基礎的。
  •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你知道古代有哪些禮儀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中國向來被稱為「禮儀之邦」。那在古代都有哪些禮儀嗎?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 中華民俗:古代的政治禮儀之祭天、祭地
    最後,祭把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為「嘏」,後世也叫「飲福」。天子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昨」,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屍。198年,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之一,北京天壇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祭地古代祭地與祭天一樣也是一件國家大事。祭天是對天地崇拜:祭地也稱社祭」,是對地的崇拜。大地生長五穀,養育萬物,猶如慈愛的母親。
  • 淺談古代廟制:家廟、宗廟的含義,毀廟的原因!
    1、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場所;2、古代宗廟的前殿;3、古代王宮的前殿;4、神主牌位;5、古時供奉祭祀歷史有名人物的處所;6、古時供奉佛神的場所在古代,身份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廟制。普通百姓之廟稱為祠堂,官宦貴族之廟稱為宗廟。皇室和諸侯之廟則稱為宗廟或太廟。一、家廟,是中國古代的宦官貴族建立的供奉祖先的地方。一般是一個家族單獨建立的。古人在每年節日都要對家廟進行祭祀,如除夕、清明等節日。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吉禮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無論是天子,還是臣下官吏,都立宗廟。但按照禮的規定,宗廟建築的數量多少要依據官階的高下而定。西周時,天子的宗廟多達七座,除太祖廟外,另有三昭三穆之廟。其屬下則只能建五座、三座,官階再低者只有一廟。最高統治者的宗廟,稱為太廟,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凡遇重要的農事活動、皇帝登極、戰爭等重大的事情,都要舉行祭告宗廟的禮儀活動。
  • 中國古代的「五禮」
    中國禮文化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等活動,進入文明社會後上升為國家的統治手段。尤其在西周時期,禮的存亡與否被認為關係到國家安危,被列為國家基本政策之一,並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以後各朝代都一直大力尊崇和推廣禮儀制度。禮作為協調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的依據和標準,對中國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 國學知識:古代的風俗禮儀有哪些?
    實質上封禪是一種具有政治目的、又帶有神秘特點、非宗教性的祭祀活動。  封禪產生於什麼時候,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裡認為,封禪產生於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無懷氏曾封泰山,禪云云山。而馬端臨在他的《文獻通考》中則認為,封禪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 古代通神媒介:祭祀的禮儀符號——祭品(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古代通神媒介:祭祀的禮儀符號——祭品,在選擇祭牲的價值標準中,與祭牲毛色同等重要的是祭牲的體質。故周代祭祀天地用的牛,牛角如蠶繭一般小,而祭祀宗廟的牛,則牛角大到可用手握住,即用祭牲的小大來類比祭祀對象的尊卑。可以說,祭牲的大小與其毛色和體質一樣都成了古人選牲時最重要的價值標準。難怪周天子要在立秋之際,命宰祝查看祭祀用的犧牲,看其毛色是否純一,肢體是否完整,以及犧牲的肥瘦和顏色的黑黃,並量度其大小、長短,都必須合乎標準。認為只有體形、肥癮、毛色、大小、長短全都合乎要求,上帝才會享用。
  • 古代禮儀: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平民百姓呢?
    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他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今天我們先來說說「禮」。禮者,禮儀也。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說到「禮」,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為規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禮儀、禮節和禮貌。
  • 中學生該知道的中國古代禮儀:祭祀祖先,十二生肖,兄弟排行等
    祭祀祖先,十二生肖,兄弟排行,進退揖讓……這些都可能成為考試內容。這些最基本傳統的古代禮儀,是我們每個人應當知道的,當然也是初高中備考中要注意的。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左傳 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先飼養於牢,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有太牢、少牢。
  •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在古代社會只有王公貴族及其子女才有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禮儀」應該發端於上層社會。並且在上層社會盤旋多年之後才逐漸走出宮牆來到民間。這主要是因為「禮儀」的涵蓋面相對來說比較高端,修身、教育、政治、禮制、刑律、美學,都是古代社會中「禮儀」範疇內的重要構成元素。
  • 中國古代祭祀之吉禮:祭天、祭地、祭祖、祭聖賢
    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之稱,對於各種禮儀風俗都有明確的章程對其有所規範。在古代,按照大類劃分,可將禮制劃分為五種,包含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其中的一種,吉禮。也就是祭祀日神,月神,五緯(金、木、水、火、土五行),十二辰以及二十八星宿;第三,便是除去第一和第二等之外的,凡是有神職且於民有利的神仙,如司命,雨神,風神等。古來,帝王對於祭天儀式極為看重,也最為隆重。因為,通過祭天不僅可以鞏固皇權,更可以作為一種政治手段來運用。所以,祭天儀式一般只有皇家有權舉行,故而古往的帝王都有「天子」一稱。
  • 中國古代禮儀宗法之小結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而在我們的事業單位考試中,文史類題目也時常「光顧」這一部分內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國古代的禮儀宗法。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
  • 國學知識:古代的禮儀文化
    何謂古代婚姻的"六禮"  六禮,是古代的婚姻禮儀。以六禮為代表的婚姻禮儀,是古代婚姻禮制的主幹,在我國延續了2000多年。  "六禮",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六禮的名稱分別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 《詩經》品讀:《採蘋》——古代女子出嫁前的繁瑣禮儀
    此詩描寫貴族少女臨出嫁前準備祭品和祭祀的繁忙情景,反映了商周時期的婚姻嫁娶的風尚習俗。 誰其屍(古人祭祀用人充當神,稱屍)之?有齊季女。 譯文: 哪兒可以去採蘋?在那南面澗水濱。哪裡可以去採藻?就在積水淺沼。 什麼可把東西放?有那圓簍和方筐。什麼可把食物煮?三足鍋與銅釜。 祭品安置在哪裡?祠堂那邊窗戶底。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嘉禮
    冠禮,古代男子年滿20歲時所行的一種典禮,即加冠以示成年。古代的女子也有相類似的典禮,是在15歲時將頭髮盤起,再插入笄[ji機,簪子]加以固定,而稱為「笄禮」,也同樣表示成年,只是儀式不如冠禮隆重。冠禮要在宗廟舉行,主持者是將行冠禮者的父親。首先,父親要在行冠禮之前,先進行筮(佔卜),以確定行禮的日期和參加兒子冠禮的來賓。
  • 古代羊文化:「溫馴忠厚」的羊,為何成了「祭祀犧牲」的代表?
    眾所周知,祭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十分重要的集體性活動,在古代祭祀活動中,作為祭品的犧牲,在祭祀活動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根據犧牲的種類搭配,可以分為太牢、少牢兩種。太牢是指牛、羊、豬,少牢是指羊和豬。不論是太牢還是少牢,羊都是「祭祀犧牲」的代表。
  • 漫話重陽節:它由古代祭祀「大火」儀式而來?
    資料圖:民眾依秦禮,仿古制,行中華傳統禮儀來表達重陽節的祝福。  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祀的活動,感恩上天、祖先。  漢代,重陽節的內涵進一步發生變化。《西京雜記》中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祈求長壽也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  南北朝,《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文中提及的「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祝豐收的宴席發展而來的。
  • 先秦時期的宗廟禮儀、殉葬制度、飲食等級禮儀及脫履上殿
    野史雜說之先秦禮儀。宗廟禮儀制度古代在宗廟祭祖,登山或設壇祭天。先秦(尤其周朝)天子的宗廟被稱作太廟,一般庶民就在堂屋祭祖,到南宋才開始出現家族祠堂。在宗廟中的排列順序則是:太祖居中,左昭右穆,庶人無宗廟,就在家中正堂上祭祖。關於這一點,我想農村家裡堂屋設立的天地神位就應該來源於此,在農村還有一種講究,建房必有堂屋,堂屋正設大門。殉葬制度古代人死之後,扎草為人,隨死者一起埋葬,作為死人的陪伴,成為「芻靈」,其形狀僅略似人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