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之一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廟最開始指的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後來,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隨後,佛教傳入,後來的佛教寺院也稱廟。
由於傳統上常有不同的宗教相互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民間信仰,因此廟的名稱和性質是多變的,甚至同一時期具備多種含義。
1、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場所;
2、古代宗廟的前殿;
3、古代王宮的前殿;
4、神主牌位;
5、古時供奉祭祀歷史有名人物的處所;
6、古時供奉佛神的場所。
在古代,身份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廟制。普通百姓之廟稱為祠堂,官宦貴族之廟稱為宗廟。皇室和諸侯之廟則稱為宗廟或太廟。
一、家廟,是中國古代的宦官貴族建立的供奉祖先的地方。一般是一個家族單獨建立的。古人在每年節日都要對家廟進行祭祀,如除夕、清明等節日。而且古人在出遠門、升遷、婚喪等事情都需要告訴祖先一聲。
現今南方一些村莊還有祠堂,其裝飾豪華,是為本村本姓的榮耀。除了節日祭祀之外,族內婚姻、喪、壽、喜等事,都在祠堂裡進行,同時祠堂也是在族人商議族事的地方。
二、宗廟、太廟,是古代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的專門場所。《周禮》規定,天子七廟,即供奉六世祖以下歷代先人,也稱諸侯五廟。
古代宗廟一般建在君王宮殿的左側,與宮殿右側的社稷相對,其中社稷象徵土地,宗廟象徵血緣,兩者共同構成國家的象徵,在方位上,宗廟往往建立在宮殿中最尊貴的方位。古代君王或諸侯一年內要定期對宗廟進行祭祀,如遇出徵、喪葬、婚假等重大國事或家事,均要到宗廟進行祭祀,通報先祖,並祈求先祖保佑。
毀廟
在宗法制度裡,有「七廟」一說,本指的是四親(高祖、曾祖、祖、父)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後來泛指帝王的宗廟。
在古代宗法制度裡,還有「毀廟」的存在,毀廟是根據廟制而改變的,七廟有著親過高祖而毀其廟之說。天子七廟,只有太祖和繼祖的廟是萬世不易的,其他歷代先帝的廟,當今天子只保留五個宗廟進行祭祀,五服之外的廟就要被毀掉。這就是毀廟,親盡廟毀的說法由此而來。
《漢書》記載:祖宗之廟,世世不毀,繼祖以下,五廟而迭毀。今高皇帝為太祖,孝文皇帝為太宗,孝景皇帝為昭,孝武皇帝為穆,孝昭皇帝與孝宣皇帝俱為昭,皇考廟親未盡。太上、孝惠廟皆親盡,宜毀。
淫祀
由於古代宗教信仰繁雜,所以出現了淫祀,淫祀是妄濫、過度,不合禮制的非正統,並且不被統治者接受的祭祀。給淫祀的定義為「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一般朝代裡,統治者都會大肆抵制淫祀,對於淫祀,都會採取毀廟的方法。就如唐朝名臣狄仁傑,不僅僅能斷案入神,而且對於淫祀非常痛恨,曾焚毀了一千七百多個淫祀。
錦秋文譜,專注中華家譜文化研究,中華姓氏起源研究,關注我,做個既懂譜又知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