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說什麼》之 「王假有廟」

2020-12-16 從山海經到紅樓夢

前言

在《易經說什麼》 縮略版中,我們找出了《易經》的核心主題:"利涉大川";在《易經說什麼》 之《中孚》:爭渡 俘虜 動物兇猛中,我們看到了大軍涉川時的生動情景,並指出卦名"中孚"就是"中浮"。

本篇將分析戰後在朝歌城內發生的標誌性事件,"王假有廟"

本篇目錄

(一)王(二)假(三)有(四)廟

(一) 王

《彖傳.渙》「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先說「王」,捎帶著簡單說一下「中」。

甲骨文中,「王」字出現最多,今人解釋「王」字,都說是一把大斧頭,象徵殺伐之王權。

「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鑑於漢字因義構形的特點,似乎完全不需要以象形表之,以象形方式表達動物是合適的,表達「王」則是低級的。

現有出土之甲骨,出現於商王武丁之前的片數為零。史載,殷高宗武丁三年不語,一鳴驚人。甲骨文似乎是在武丁時期集中爆發,並特意刻在龜甲上,集中埋藏留於後人發現的。也許正是這個不愛說話的商王,」婦好「的模範老公發明了文字。我們真的難以想像,他會用一把大斧頭來描述自己。

王字上面一個大,下面為一槓,類似於八卦的符號原則,"一槓"在下是強調其位置,表示這是位於下面的老大,而這一槓如果出現在大字的上面,則表示上面的老大,沒錯,這個字叫"天"(上圖四)。商人在構造"王"字時,和"上""下"這些指示字是一個原則,那就是抽象,「王」字並非low的不行之大斧頭。

大、王、天三個字就是以上關係,必須指出,甲骨文中的"大"字大多數更像一個人的形體,橫槓下面有個軀幹,然後才是兩條腿(上圖二);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確已經出現了簡化的"大"字(上圖一),軀幹部分簡化而更接近於現在的"大"字,說"王"是大字下面一槓並非虛言。

引申閱讀:王/太一/王屋山/李白

古人不懂"王"字真義,或許是因為未曾見過出土剛一個世紀之安陽小屯甲骨,但「王「字的形象肯定出現在一些古代典籍,考慮到漢字的豎寫傳統,"王"被誤讀為"大一"(上圖三)由於古字"大"就是「太」(《列子.湯問.愚公移山》中太行山為大行山),進而中國文化史上出現了一個自古以來不明覺厲、無所不在的的"太一",且經常和「中」聯繫在一起。

《楚辭》有《東皇太一

道教有太乙真人,

北京有太液清秋,

《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皆曰紫宮」

《淮南子.天文訓》「太微者,太一之庭也。紫宮者,太一之居也」

我的觀點,以上「太一/太乙/太液/"都來自於甲骨"王"字

請注意,「太一」星住紫微中宮,天上之中,而「王」住在天下之中。這不是巧合,因為"王"和"太一"本來就是一回事天上之中和天下之中上下呼應,此為"與天齊也"。《爾雅.釋言》第一句:殷,齊,中也。

「紫宮者,太一之居也」,若」太一"源於王,"居"派生出「屋」,那麼紫宮「太一之居」就是「王屋」。《先夏歷史研究與評論.山海經探秘》之「崑崙」系列,作者考證得出結論:濟源市西北部的析城山,王屋山,鰲背山分別是「帝之下都」,「天下之中」,和「崑崙」,這裡只強調一點,王屋山是唯一以「王」命名的上古名山,以上對「王」字理解,以及」王"和「中」以及「紫微」的關係,算是從一個新的角度佐證王屋山在上古某個重要的時期,確為天下之中。

另:李白出川首篇幹謁詩《大鵬賦》,寫給天台司馬子微(紫微),也就是唐代道教皇帝司馬承禎。子微先生常住並仙逝於王屋山,並命其為「天下第一洞天」;「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的李白後來追憶恩師,登臨王屋天壇極頂正南之「陽臺」,並留下唯一書法「山高水長,氣象萬千,非有老筆,清壯可窮」。把王屋山捧得這麼高,兩位仙人是否早已看破天機?

(二) 假

下面說"假",卦爻辭中,「王假有廟」出現兩次,「王假」4次。所有「王」字後面皆跟「假」。

家人: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往吉。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假」,常見的理解是"通"降",降臨之意。

「降臨」首先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經常出現的人不能說降臨;其次有自外而來,不速之客的含義;再次「王假」也可直接理解為「假」王,「假借」之王,新的王。"降臨「和」假借「是」假「字的雙關含義,這一點我們在《中孚》一文中已經有所介紹。

「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說了這麼多,可以說結論了,「王假有廟」之王指周王,「王乃在中」之王為商王,姬發突然來到商王家廟,只能用「假」;而商王經常性到家廟裡祭拜,不能用「假」,因為他本來就在這裡。

歷史的真相是:姬發是來「中央」,「天商「的家廟裡找商王說事的,而且是在戰鬥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以徵服者的姿態降臨此處。

《彖傳》可謂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三) 有

何新先生在《易經入門》一書裡認為,「有」字通「域」,也就是「或」,也就是繁體的國,通「國」。

因此「有廟」是」國廟「。這一結論對我分析」利涉大川「之後的故事,給與了更多的信心。多扯一點"有"字,把」國廟「這個結論做實。

從字形上看,以下 <金文 或> <甲骨 或 ><金文 有>, 確有神似之處。

把「有」理解為「國」,詩經《商頌》的一些句子似乎更好理解:

《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後、奄有九有

《長發》

武王載旆、有虔秉鉞。

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

苞有三櫱、莫遂莫達、九有有截

以上「九有」解釋為「九國」,「九州」明顯更合理

《那》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溫恭朝夕、執事有恪

古代氏族部落多稱"有某氏",如后羿來自"有窮氏",周文王妃太姒來自"有莘氏",幫助姒少康中興的「有鬲氏」,"有"皆可理解為氏族方國,也就是"窮國","莘國"和"鬲國"。

再進一步,今天我們說「擁有」,是一個普通人對一件物品的支配權;而如果我們把自己想像為商王武丁,那麼"有"和"國"就可以統一了,因為我所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這個"國",這個概念,只需發明一個字。之所以我們忘了"有"就是"國",是因為我們是普通人,地位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我們從不會想到擁"有"之物居然會是個"國"。

我們從「宥」字再來感受一下「"有"和"國"的關係, 來自天子視角

《莊子.在宥》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荀子.宥座》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

綜上,"王假有廟"就是"王降國廟",周王降臨朝歌城內殷商國廟、家廟、宗廟;這是必然發生的一件史實,也是文王在羑裡監獄裡所預見到的一個主題,同時還是周公事後回憶並整理的一個記錄。

牧野之戰只是一場決定性戰爭,天下秩序的真正變化取決於人心。而宗廟正是控制人心的核心場所。」涉大川「不僅是為了殺人,姬發是奔著帝辛的家廟而來的。

」我為你而來,不在乎穿越綿綿山脈「。(李健)

」吾涉水而來,降汝家廟,斷汝首,祀先公,取汝國「(姬發)

(四) 廟

《爾雅.釋名》:廟,貌也,先祖形貌在也。

廟是宗廟、家廟,國廟,其作用在於掛著祖宗的照片,以便祭奠、瞻仰和追憶。廟不是公開場所,是商王自己家裡一個神聖的地方。周王能來到此地說明了什麼,顯而易見。

順便說說」寺「,寺跟佛教無關,正如廟跟道教無關。寺是一個跟神而不是祖宗先人打交道的地方。

詩歌之"詩",從言從寺,是一種對神說話的語言;」特別「之」特「,從牛從寺,是以牛作為對神的貢品。這些都是廟裡用不著的東西,畢竟對自己家人和對神,從親切度和敬畏度而言,都是不同的標準。

「廟寺」和「朝歌」

商都」朝歌「,"朝"為廟下之"朝",歌為」詩歌「,「頌歌」之"歌"。

"朝歌"字面可理解為」廟詩「,「廟頌」,其首先是商王追憶先公和祭神之所在。

還可以這樣理解"朝「:

朝為朝陽,殷商太陽神之崇拜,為玄鳥後裔丹鳳為玄鳥,所以丹鳳朝陽。

「朝歌」被取代,是為「朝代」。

還可以這樣理解「歌」:

《詩經》風雅頌,主體為周代之《國風》,而雅或許來自中夏之雅言,而頌來自天商之頌。大邑商,鐵血大邑商,何嘗不是詩的國度?《詩》與《易》皆歷經三古,不能理解為是周人的獨立創作。

《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黃鐘大呂,氣度非凡,動人心魄。野蠻和巫術,掩蓋不了天商文明的偉大和早熟。

「寺」和「廟」是商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商王真心信仰上帝,希望通過甲骨從上帝得到神諭,但他們從來不把自己當上帝。但問題在於,商王對上帝的信仰,卻要由氏族方國如姬周來買單,」周「從"用"從"口",周人只是商人來給上帝獻祭的人,這裡面的犧牲者,就有姬發的兄長伯邑考。顯然,商王自以為是的真誠執念,對周人而言卻是荒謬和虛偽的,奴隸和奴隸主怎麼可能有相同的道德?戰鬥結束了,革命才剛剛開始,來日方長,我要如何重建天下人心之信仰?

」王假有廟「現場,武王的心情以及他要作什麼,本篇就不再多說了,五百年後,孔子在《孝經》中提到: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孝經-聖治章第九》

被帝辛關在羑裡監獄的老人姬昌,最終享受了配上帝的待遇;商王宗廟切換到周天子的「明堂」,虔誠而野蠻的時代結束了,披著禮樂外衣的"家天下「誕生了,」王乃在中「成為華夏大地永恆的鐵律,只是這個」王「和」中「都將」渙然一新「。

下篇將解讀出現了「王假有廟」的《渙》《萃》兩卦。

《彖傳.渙》: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彖傳.萃》: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關鍵詞:城頭變換大王旗 庶民的勝利

原創作品,侵權必究,轉載請聯繫後臺

文中甲骨及金文圖片來自www.hanziyuan.net整理者 Richard Sears 漢字叔叔 - 理察·西爾斯/感謝這位痴迷漢字的外國老頭/2020 年 9月29日 北京

相關閱讀見

《易經說什麼》縮略版

《易經說什麼》之《中孚》-爭渡 俘虜 動物兇猛

相關焦點

  • 家人卦九五「王假有家,交相愛也」什麼意思?體現出齊家治國之道
    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意思就是:家人卦九五。君王來到家中,不必憂慮,吉祥。《象》:君王來到家中,大家互相親愛。這裡為什麼說「王假有家」呢?因為,在易經中,初爻是士元位,二爻是大夫位,三爻是公卿位,四爻是諸侯位,五爻是君位,上爻是宗廟位。九五爻就是五爻,其居君位,就是指君王、皇帝。九五居中且正,同時又居君位,其地位尊貴無比,所以有九五之尊之稱。
  • 《易經說什麼》之《中孚》-爭渡 俘虜 動物兇猛
    (詳見《易經說什麼》 縮略版)既然易經主題是周軍在牧野之戰前過黃河一事,我們也談到,過黃河時沒有橋的問題,如果不結冰,顯然需要船。那麼簡單一點,每個人抱一根木頭。這不就是「浮」嗎?「孚」者,「浮」也。那麼《中孚》之卦就簡單了,直接對應《易經》主題,浮著過河。
  • 揭秘《易經》第59卦渙卦:生命,在不斷變化中更加流光溢彩!
    《周易》又稱《易經》,相傳為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佔卜之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譯文 渙卦:亨通,君王到宗廟祭祀,利於穿越大江大河,佔問有利。原文 初六:用拯馬壯,吉。象曰:初六之吉,順也。譯文 初六爻:用強壯的馬拯救,吉利。原文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象曰:渙奔其機,得願也。
  • 《易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寓示怎樣的萃聚之道
    《序卦傳》:「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說的就是從姤卦的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交往,逐漸發展為萃卦的聚集。《萃》卦象徵著聚集,有順利亨通的意思,寓示著環境或局面越來越好,向前發展,會獲得順利亨通。易經之樹卦辭:「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珍。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 《易經》的「易」說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再去學習古人的經典智慧的時候就有許多的不同理解,這在學習過去的經典身上是很平常的事情,特別是對於《易經》這種玄奧之說來說由於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以及傳承、地理、學習目標等具體情況的不同,有時候得出來的結果簡直可以說是南轅北轍。面對這種紛紜莫是、無法抉擇的局面,我個人的理解是只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因為既然是有各種不同的答案,就肯定有各種不同的理由,我們既然無法判斷誰對誰錯?
  • 這些來自易經的名字有著深刻的含義和優秀的氣質,有孩子進來了
    《易經》被稱為中國的第一個子午線,他是子午線群的第一個和開始。自古以來,《易經》古老,深奧的思想一直備受推崇,當人們用他們來佔卜時,他們自然也會想到命名易經。有許多古代名人的名字來自《易經》,我想分享一些來自《易經》的好名字。趙雲時期,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將領子龍。
  • 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與齋戒有多大關係
    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與齋戒有多大關係《易經》是中華民族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一)《易經》中簡述了有代表性的一些祭祀活動。
  • 李佔成老師的易經課堂 第81期-雷火豐卦
    甲骨文的豐字上面像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即古代盛器,所以「豐」本是盛有貴重物品的禮器。《易經▪說文傳》中說:「豐,行禮之器也。」⑵卦辭:「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解釋:豐:指豐卦。亨:通達,順利。王:君王。假之:假若。假:有借鑑、藉助之意。
  • 廟有陰陽之分,陽廟拜神,陰廟拜鬼
    昨天我們講了「寺」與「廟」的區別,「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今天我們來重點講一講「廟」。生活中常聽人說要「去廟裡燒香」此類的話,可見普通認知中廟只是燒香拜佛或者求神祈願的地方,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廟是分陰陽,不可亂進,陽廟自然可以燒香拜神,只是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誤入陰廟。
  • 《易經》中「四象」說的是什麼?
    這讓一般不了解「四象」真正內涵的人,對他充滿了想像,覺得他既神秘又神通廣大,似乎是除了陰陽之外最讓人有無限想像可能的一種力量。那麼《易經》的「四象」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神秘嗎?「四象」最早的出處在《易經.繫辭傳》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 易經告誡:「傘有兩不放,否則財易散」,說的是什麼意思?
    傘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工具,遮陽避雨可以說給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一把小小的傘卻有不同的說法,在古代有帝王用的華蓋傘,民間還有油紙傘,布傘等等,科技發展到現在各式各樣的傘都出現了,自動開收傘,鉛筆傘,太陽傘,帳篷傘等等,小小的一把傘被玩出了花樣,但其實傘還有2個注意的地方,要是放錯了就影響很大。
  • 易經的智慧曾仕強教授易經為什麼淪為算命工具易經三大特性是什麼
    我們不能因為說,我們對他太熟悉了,所以就加以輕視。孔子要我們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不是害怕他什麼,而是你要敬重他,你才能從他當中學到一些道理。《易經》很不幸的披上了一個神秘的外衣。但是,你如果從一陰一陽之謂道,你也會覺得那真是太幸運了。怎麼一會說不幸運一會說幸運呢!
  • 易經為什麼被說成是迷信?
    什麼是迷信?什麼是科學?燒香拜佛是不是迷信?求佛拜基督是不是迷信?肯定不是!如果燒香拜佛是迷信、求拜基督是迷信,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拜佛而沒有人阻止?沒有人說那是迷信活動?沒有阻止修廟造教堂?科技最發達的美國、德國人怎麼都信基督?總統要手按《聖經》發誓?算卦是不是迷信?肯定是,因為在國內大家都覺得那是迷信。但是韓國就不是迷信,韓國的國旗就是太極八卦圖。迷信這個詞各人和各個國家的認識標準不一樣。說你是迷信,你就是迷信。
  • 學習《易經》對人有什麼好處?
    《易經》在古時候用於佔卜、測吉兇、行兵打仗,那我們現代人學習它又有什麼好處呢?唐太宗的宰相曾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孔子在《周易·文言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就連西方國家愛因斯坦也說過:「《易經》是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 霧裡看花說《易經》
    《易經》除了揭示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其本身也是一門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學問。易經用模糊分類的方式,以八卦的形式把世界的萬事萬物分成八類,然後用八卦結合生成六十四卦來反映世間萬物的基本發展規律,這是一門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問。運用它的這些特性,在事物發展之初就能最快看清事物發展的大致方向,也由此以找到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以利於自己在社會發展中最大可能地處在主動地位。
  • 《易經》教學第一講:學習易經有什麼用
    他們有的說「乾坤」,有的說「陰陽」。我說:「乾坤陰陽你都懂了,我還講什麼?那我走其實不是這兩個字,有哪兩個字看得懂呢?就是「吉、兇」,這誰都看得懂。《易經》的文字一般都是這樣的:前面一句話什麼什麼,後面個「吉"或「兇」,就是前面一句話,後面一個「吉"或兇",就是前面一句話,後面一個判斷語。前面那句話我們一般都看不懂,但後面的吉兇我們都看到的董,所以《易經》不就是成為講吉兇的嗎?
  • 學習易經有什麼好處?對自己有什麼用?
    小編從事易經行業。很多人喜歡問小編。學習易經有什麼好處呢?會不會對自己有什麼影響呢?小編在這裡告訴大家。易經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易經中所包含的宇宙自然和人事法則,在生活中我們到處都可以碰到。假如我們可以花一點時間去了解易經,那麼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易經到底是什麼?
    確切的說我們現在說到的《易經》只是《周易》並不是全部。傳說已經《易經》共有三部,分別是《歸藏易》《連山易》和我們熟知的《周易》。為方便期間下文凡出現《易經》字樣的均為《周易》說,其他兩部易經暫且不談。易經到底是什麼?
  • 農村俗話「廟前貧,廟後富,廟左廟右出鰥孤」,說的是什麼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地區以前有很多寺廟,這些寺廟往往建立在比較偏遠的地方,例如山裡或者是荒郊野外,農村的老人們經常會說「廟前貧、廟後孤,大廟左右出寡婦」「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 「廟前貧,廟後富,廟左廟右出鰥孤」 這些話。這些話在農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易經》是封建迷信之書?愛因斯坦:《易經》是科學迷宮的金鑰匙
    《易經》是古代經典巨著,距今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對於這本書,中國的評價有三個關鍵詞:1.大道之源、2.群經之首、3.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正如國學大師、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所言:「中國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