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百名優秀戲曲專業專兼職教師」名單公布,通報表揚「百名」老中青三代教師為戲曲專業人才培養作出的突出貢獻。此次通報表揚工作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開展,張文宏入選。
陝西藝術職業學院教師張文宏
張文宏是陝西藝術職業學院教師,擔任秦腔打擊樂、鑼鼓經等課程。
戲曲界有句流行的說法「樂隊易得,司鼓難求」。司鼓作為戲曲樂隊的指揮,在戲曲演出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演員唱念做打,都是在司鼓帶領下,與樂隊精心配合完成的。
陝西藝術職院教師張文宏與團隊亮相央視傳播秦腔戲曲音樂之美「樂者,德之華也。」從教33年,張文宏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堅持在教學一線,以樂育人,他所教授學生遍及西北五省各戲曲院團,多位學生擔任西安易俗社、寧夏秦腔劇院、甘肅省隴劇院等知名院團首席司鼓,成為秦腔打擊樂行業中的佼佼者,以樂傳遞著戲曲之美。
嚴愛相濟,傾心育人
「學藝先做人,做人德為先。」戲曲是「角」的藝術,但「角」不是一個人的藝術,它需要整個團隊的配合。在教育教學中,張文宏將對學生滿腔的愛轉化為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以身為範,將老一輩戲曲人「戲比天大、德如地厚」的傳統美德,潛移默化滲入學生心田,滋養學生成長,鼓勵他們「以善為首」,善鑽善研,善待演員,要為戲曲舞臺完美呈現甘做「幕後英雄」,甘願「為他人做嫁衣裳」。
陝西藝術職業學院教師張文宏傾心育人
張文宏年課時量達800節以上,他堅持「嚴師出高徒」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針對每位學生自身學習條件,制定細緻實用的教學計劃,傾心育人。
一場戲從開場到落幕,演員還有換場的時候,但戲曲樂隊必須全程守候,「板凳要坐十年冷」對他們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吃得苦中苦」是在該領域成才的先決條件,為此進入冬季後,他組織安排學生進行冬訓,使每位學生專業能力有明顯提高的同時,鍛鍊了學生的意志。
從教以來,張文宏先後榮獲省級「園丁獎」、陝西藝術職業學院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多項,見證著他教書育人的初心。
嚴謹治學,精心施教
在教育教學中,張文宏根據戲曲專業特點,堅持「口傳身授」的教學方式,保持著嚴謹的治學態度,精心施教。同時,作為陝西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副主任、戲曲伴奏專業帶頭人的他,緊緊圍繞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這一中心,帶領團隊先後修訂了學院近五年的戲曲表演和戲曲伴奏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固根基、促提升。
陝西藝術職業學院教師張文宏演出中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給學生「一碗水」,張文宏一直在科研與實踐中尋找「源頭活水」。他在中國首部現代秦腔廣播劇《山花》、國慶獻禮劇目《遊西湖》、秦腔現代戲《紅稍林》等多場大型演出中擔任打擊樂設計、司鼓主奏,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及觀眾好評,並擔任國家藝術基金「馬派絕活」傳承項目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的主課任教、排演工作,不斷提升自己藝術境界。
之外,張文宏想法設法提供平臺,開闊學生專業視野,助其成長。先後指導學生在全國美育成果展演、陝西省秦腔音樂演奏大賽、陝西省民族器樂大賽等國家級、省級比賽活動中多次榮獲一等獎,個人榮獲得國家級優秀指導教師獎兩項。
服務社會,砥礪初心
「戲以載道」秦腔作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滿含著中國文化的精髓,積澱著厚重的歷史文化。
陝西藝術職業學院教師張文宏與團隊成員傳播秦腔戲曲音樂之美
張文宏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先後在全國「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文化工作者專項扶持項目、「秦腔非遺人群培養計劃」項目中,帶領團隊深入千陽縣劇團、麟遊劇團、漢中天漢劇團、白水縣劇團、隴縣劇團 、商洛山花藝術團、榆林榆陽區劇團等基層院團進行幫扶指導,並通過非遺項目錄製、傳統戲曲文化進校園、赴革命老區演出、在專業院團擔任打擊樂首席等致力於秦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之外,他還受邀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跟著書本走西安」「一鳴驚人」等節目錄製,並跟隨陝西省打擊樂團赴香港、臺灣、挪威、德國、荷蘭等地文化交流,在更大的平臺上推廣秦腔藝術。
「只有在服務社會中才能真正體現藝術的價值。」張文宏表示:「將不斷砥礪自己從藝、從教初心,為繁榮發展秦腔藝術事業培養生力軍,讓更多人領略秦腔戲曲音樂之美,領略秦腔藝術之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