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園春·雪
01 積累運用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莽莽(mǎng) 分外(fèn) 妖嬈(ráo)
稍遜(xùn) 風騷(sāo) 成吉思汗(hán)
數風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惟餘莽莽 莽莽:形容原野遼闊,無邊無際
(2)須晴日 須:等到
(3)分外妖嬈 妖嬈:嬌豔美好
(4)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折腰:彎腰行禮,這裡是傾倒的意思
(5)略輸文採 輸:這裡是「差、失」的意思
(6)一代天驕 天驕:天之驕子
(7)只識彎弓射大雕 彎弓:拉弓
(8)俱往矣 俱:都
(9)數風流人物 風流人物:這裡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
3.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D)
A.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
B.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
C.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D.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解析:D.「成吉思汗」是鐵木真的尊號,中間不能停頓。)
4.文學常識填空。
(1)詞,又稱長短句,按字數一般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到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
(2)「秦皇漢武」中「秦皇」指秦始皇嬴政,「漢武」指漢武帝劉徹;「唐宗宋祖」中「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趙匡胤。
(3)「風騷」原指《詩經》裡的《國風》和《楚辭》裡的《離騷》。
5.按提示默寫句子。
(1)詞中總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
(2)詞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化靜為動描寫北國雪景的詩句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3)詞中由寫景過渡到議論的詩句是: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6.中華大地,英才輩出。為了弘揚中華兒女的優秀品質,班級舉行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班會。請你完成下列任務。
(1)【擬寫標語】請你為這次活動擬寫一條主題標語。
【示例一】說風流人物,傳豐功偉績。【示例二】學風流人物,做國家棟梁。
(2)【活動設計】老師為這次班會設計了兩項活動,請你再補充兩項。
①排風流人物座次 ②講風流人物故事
③誦風流人物詩文 ④評風流人物功過
(3)【人物推介】根據毛澤東的「風流人物」標準,請你推介一個這樣的人物,並簡述理由。
風流人物:【示例】習近平
理由:面對國內自然災害、腐敗猖獗、恐怖襲擊以及國際關係風雲變幻,他沉著冷靜,堅決果斷,展現了大國領導人的魄力和胸懷;他還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用「一帶一路」引領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展現了宏大的戰略視野和嫻熟的政治運作才能。
02 課內精讀
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7.詞的開頭「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
8.上片內容主要由哪個字統領?它統領的內容有什麼特點?
上片內容主要由「望」字統領,它統領的內容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突出了祖國地域廣袤、景象奇偉的特點,也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和雄偉的氣魄。
9.下片「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一個「惜」字,定下對歷史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惜」中既褒獎肯定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偉略和他們對歷史的影響,又批判否定了他們長於武功短於文治的不足,飽含惋惜之情。
10.上下兩片的表達方式有何不同?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上片以描寫為主,下片以議論抒情為主。借景抒情,融情於景,使主題更加鮮明突出,從而達到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
03 拓展閱讀
(原創)
春 雪
劉白羽
①入春以來,接連下了幾場大雪。每次看到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頭總湧出無限的欣喜。
②我生在北國,從小愛看雪。少年熟誦「為嫌詩少幽燕氣,故向冰天躍馬行」的詩句,至今記憶猶新。今年正月初三那頭一場春雪,我住在高樓上,從窗上望出去,陽臺柵欄上堆積著厚絨絨的一層雪,是那樣溫潤滋融,帶來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清氣朗,從我這窗口,可一目望到蒼翠的西山。而這一天,北京城一片潔白,一望無際、鱗次櫛比的積雪的屋脊,黑白相間,構成一幅十分别致的畫,好看極了。
③這春雪,引起我喜悅,引起我深思。我靜靜佇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難忘的幾場春雪。
④在延安搞大生產的那個早春,那是如何艱苦而雄偉的時代呀!我們為了戰勝飢餓,為了把火與血的戰鬥進行下去,但等天暖,我們就要開荒下種。恰恰在這個時候,一場大雪忽然從空中飄飄揚揚灑落下來。我奔出窯洞,用熾熱的兩頰,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寫了一篇小文章,其中有這樣的意思:雪,一點一滴深深滲入土地,滋潤著種子,讓它早日發芽。我現今還記得那年的春朝,曙光微放,延安山嶺上這裡,那裡,一行行蜿蜒蠕動的人影。然後,飛揚的鋤頭,揮灑的汗水,令人真正體會到「勞動人民創造新世界」的暢快。
⑤已近三月末,早該下雨,誰知今早起來一看,又是一場好雪。大概因為溫度上升,雪花都粘連在樹身上,遠遠近近的樹木,有如一叢叢雪白的白珊瑚,好看得很。這雪樹使我想起另一段艱苦而雄偉的生活,那是東北解放戰爭最困難的時候。松花江邊,二三月還是滿天風雪,雪深沒膝,行軍人,一腳拔上來,一腳陷下去,儘管是零下四十度的嚴寒,由於艱難跋涉,卻還是一身熱汗淋漓。但一眼看見東北人叫作「樹掛」的奇景,一株株樹從樹身到每一纖細枝條,都像冰雪精雕細刻出來的,晶瑩婀娜。我就帶著這美的心境穿過風雪,走進硝煙,這又是何等英雄而豪邁的生活啊!
⑥而今年這幾場雪,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溫暖的陽春。這紛紛揚揚的雪花啊,它,似乎在催著我飛馬揚鞭、衝擊向前。
⑦我靜靜地凝視著,這春雪啊,一點動靜也沒有,綿綿落了一夜,又綿綿落了一天,這雪多麼潔白純淨,如花似玉。當我從窗口望著白楊樹,我卻被一種天工造化,神妙奇絕的景象所驚住。原來,白楊樹身、樹枝上融化得發溫發黑,已經靜悄悄地長出梢頭的茸茸嫩蕊上卻沾著雪,像千千萬萬點潔白的花,那樣密,那樣美。一剎那間,我仿佛到了蘇州的香雪海,看見千樹萬樹的白梅。今天,只有今天,這綿密的春雪,使我竟暫時忘記了我心頭上呼嘯的暴風雪,使我更加深沉地喜愛起春雪來了……沒一點風,我靜靜走到一株高大的白楊樹下,一片積雪、又一片積雪,從樹頂上撲突一響,撲突一響,跌落下來,立刻溶入潮溼的黑土。我忽然想起「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當然,用落花比擬雪花很不確切,可是,以生命肥沃著大地的雪花,不正在催發著即將開放的春花嗎?
(摘自《劉白羽散文集》,有刪節)
11.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哪些時段的春雪?作者的感受分別是怎樣的?【概括文章內容】
①延安大生產運動時期的春雪,感受是暢快;②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的春雪,感受是豪邁;③今年正月初三的春雪,感受是欣喜。
12.按要求賞析下列句子。【賞析關鍵句子】
(1)我奔出窯洞,用熾熱的兩頰,迎接冰冷的雪花。(從描寫方法的角度賞析)
動作描寫,「奔」「迎接」等動詞寫出了「我」動作的迅速、親切,表現了春雪到來時「我」驚喜與熱切的心情。
(2)原來,白楊樹身、樹枝上融化得發溫發黑,已經靜悄悄地長出梢頭的茸茸嫩蕊上卻沾著雪,像千千萬萬點潔白的花,那樣密,那樣美。(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白楊樹的嫩蕊沾著雪的狀態比作「潔白的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白楊樹在春雪中已萌生嫩蕊的美好情態,富有生機和活力。
13.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段落作用】
承上啟下(過渡)。「這春雪,引起我喜悅,引起我深思」總結上文眼前春雪給「我」的感受;「我靜靜佇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難忘的幾場春雪」引出下文對以往春雪的回憶。
14.文章多處引用古典詩歌,這樣寫有何好處?【引用的作用】
引用古典詩歌,生動具體地描寫春季雪景,抒發作者對春雪的深厚感情,也增添了文章的詩情畫意。
04 寫作創新
15.課文採用多種修辭手法來寫景,並融情於景,實現了情與景的交融。請你任選一處景物進行描寫,融入自己的心情,至少用上一種修辭手法。(150字左右)
【課文片段在線】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寫法分析】上闋採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北國嚴冬雪景圖,句句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要做到情景交融,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在寫景的同時敘寫自己的感受;二是把自己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中,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客觀的寫景,但字裡行間蘊含著深情。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偶、排比、反覆等,要根據具體表達的需要選擇使用。
【例文】仰首望天,星光熠熠,橫亙的銀河似乎是舞女卸下的一條衣帶。風過處,一陣清涼,使人想起熱情沸騰的夏季已經在檢點著她的殘妝了。繁華似夢,夢也不長,紅燈下喧鬧的歡樂中,誰又顧到燈殘後的寥落?——人們終於迎來了新秋,迎來了這楚楚動人的新娘子一樣的新秋。秋山,變得豐腴起來;秋水,變得溫柔起來;秋風,變得涼爽起來;秋雲,變得淡遠起來。
現代詩歌誦讀節奏
【典型例題】用「/」劃分下列詩句的朗讀節奏。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參考答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技法點睛】1.理解句意,根據句意劃分節奏,如:須/晴日(等到天晴)。2.根據語意劃分節奏,即相連的詞或詞組不能劃斷,如:長城、成吉思汗、今朝。3.藉助語法知識劃分節奏。①主謂之間要停頓,如:江山/如此多嬌。②動賓(補)之間要停頓,如:數/風流人物;山舞/銀蛇。③關聯詞前後一般要停頓,如:假如/我是一隻鳥。④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如:望/長城內外。⑤駢句(排比句)的朗讀節奏上下、前後句是相同的。如:略輸/文採;稍遜/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