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明五筆影響無數華人,曾覆蓋國內90%用戶,還有誰會背字根?
給大家看一張1928年左右的中國報紙,一定不敢相信吧。這種「拼音報紙」的曇花一現,得益於中國曾經一個名為「漢字拉丁化」的方案。這種方案的設想就是以拉丁字母代替漢字,最終廢除漢字。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將漢字改造為字母文字,希望以此在短期內大幅增加中國廣大人民的識字率,同西方國家接軌。這個方案,當時得到了一大批知名學者的熱捧,其中包括魯迅、劉半農等人。
192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國語羅馬字(簡稱國羅),特點是用字母的拼法來表示漢語的聲調,但流傳時間很短;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布的第二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使用了26個拉丁字母,用符號表示聲調。為什麼要迫切的漢語拉丁化?因為當時計算機普及,漢字在鍵盤上的輸入完全比不上字母輸入,有人預言「計算機將是漢字掘墓者」。
幸運的是,1980年代,漢語的信息化進入日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重要的拼音輸入方法得到使用。不過年紀稍大一些的人應該知道,中國還曾有一種風靡全國的輸入法:五筆輸入法,而今天我們文章的主人公就是「五筆之父」——王永民。這種輸入法的誕生,也很好的拯救了我們的漢字。
五筆字型輸入法,又叫「王碼五筆」,由王永民在1983年8月發明。這種漢字輸入法影響深遠且範圍廣,時至今日仍是中國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最常用的漢字輸入法之一。相對於拼音輸入法,五筆具有重碼率低的特點,熟練後可快速輸入漢字。不過不得不承認,20世紀末,智能拼音流行後,五筆使用人群少了很多。
來認識一下王永民吧。1943年12月出生於河南南召,1962年他考入中國科技大無線電電子學系,畢業後回到老家一所科委當辦事員。當時科裡用的還是照相排版植字機,印刷時工人要從巨大的字盤上將漢字一個一個挑選出來排好,輸入漢字時還不能校對,錯了就要重新製版。
負責改良排版機項目的王永民,對這種複雜麻煩的大鍵盤深惡痛絕,決心發明一種簡單有效的漢字輸入法。他懷揣3000塊錢,跑遍全國查閱資料,從零開始研究,花了整整四年時間,創立漢字鍵盤設計三原理及數學模型,直到1983年,王永民的「王碼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橫空出世,並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有效解決了進入資訊時代的漢字輸入難題。
1998年,王永民再度發明「98規範王碼」,有了簡單實用的漢字輸入法,計算機得以在中國普及。王永民的發明技術更是獲得中、美、英等國專利40餘項。此後的15年時間,王永民一直在優化、推廣五筆輸入法,巔峰時期,五筆輸入法覆蓋國內90%以上的用戶。他一共申請獲得50項國內外專利,國際上微軟、IBM、CASIO等20多家公司都購買其專利使用權。
除了發明家的身份,王永民通詩文、書法、篆刻和音樂,此外,他還創立自己的公司,自己開發漢卡。如今王永民76歲,仍擔任自己公司的董事長。雖然五筆不如當年輝煌,但這項輸入法對漢字的貢獻將載入史冊。
你會用五筆輸入法嗎?還會背字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