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帥:中國斷層式快速發展,真的對每個人都有益嗎?

2020-12-12 新浪娛樂

來源:娛理

以《冬春的日子》《扁擔·姑娘》《十七歲的單車》《青紅》《日照重慶》《闖入者》《地久天長》等電影蜚聲國際的王小帥,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之一。入行近三十年來,他執導過十三部電影長片,多次入圍歐洲三大節並斬獲大獎。

早年王小帥的電影有明顯的先鋒印記,進入新世紀以後,他從地下轉入地上,將視角從小圈層藝術家們轉向普通底層大眾。作為一名「三線子弟」,他曾執拗地書寫那段不被公眾熟知的集體記憶。直到今天,他依然是最拒絕向主流、向商業投懷送抱的導演之一,自《地久天長》開啟的「家園三部曲」仍在回望過去,叩問歷史。

電影《地久天長》劇照

王小帥自稱是一個保守的「老頭子」。今年因為疫情,到處都需要手機掃碼,令他心慌崩潰;去小賣鋪買東西,別人都是手機刷一下就完事,讓掏現金的他覺得害臊難堪。他說:我們要警惕,過快發展、斷層式發展,對每個人是否真的有益?我們得意洋洋在發展,真的要那麼殘忍地切斷傳統、切斷一切過渡嗎?

他懷念那個東西方思想大碰撞、大交匯的上世紀80年代,說那是很多人心中最黃金的十年。他堅信總得有人去拍那些不太商業、有思考性和作者性的電影,也相信電影藝術有朝一日會「否極泰來」——「藝術、文化被重視的程度,如果常年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上,對整個民族是沒有好處的,所以未來情況一定會反轉」。

大師班上的王小帥,官方圖片

王小帥在海南島電影節大師班上的自述(有一定整理修繕):

手工作坊與「喃喃自語拍電影」

1989年我從電影學院畢業,畢業後被分配到福建電影製片廠。當時中國電影已經有第五代導演橫空出世,他們的成長路徑都是從小製片廠突出重圍,拍出很多經典電影,我到福建以後,想沿著他們的路走,但發現情況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樣。

那個年代是計劃經濟,福建廠一年只有一個拍電影的指標,成績很好或資金充裕才可能申請拍第二部。我當時年輕,覺得從電影學院學到了一些東西,有對電影的愛和熱情,到那就可以拍電影了,結果發現我想得太簡單了。每年就一個指標,不可能放心給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所以待了一段時間,做了實習、場記,覺得這樣下去青春會被耽誤,就隻身一人溜回了北京。現在想起來,我就是第一代北漂。

我在北京需要一個待下去的理由,那做什麼才能證明我的價值?我可以繼續畫畫,但我想了想,我最愛的還是電影。得有一部電影證明自己,我才能有在北京待下去的「身份證」,就像《十七歲的單車》裡的小貴一樣,得有一輛自行車作為吃飯的工具。

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劇照

那時候我除了一個雙肩背,什麼都沒有。我找到一些過去的同學和玩伴,還有劉小東、喻紅這些從附中開始持續的友誼。我的目光最遠就只能到這兒了,沒有能力看到更遠的方向。所以就拍劉小東、喻紅這些最近的人,他們本身是畫家,我拍他們像畫家找模特一樣,這樣就開啟了《冬春的日子》。

那時候拍電影,我住在旅館裡,每天換一個地方。有的是攝製組空一個床我就溜進去,早上人出發了,我看沒人就溜出去。有的是集體旅館裡有了一張床鋪,十塊錢,我趕緊睡過去,天天在北京打遊擊。拍電影叫老同學老朋友來,他們都覺得我瘋了,拍什麼?不知道。有多少錢?一分錢沒有。

我問現在拍電影要多少錢,有人說最低八十萬,我說那是不可能有的,人家就走了。然後劉傑(註:王小帥的北電同學,後來的《青春派》《碧羅雪山》導演)來了,他也是個愣頭青,一個人變成兩個人,就開始往前走了。

電影《冬春的日子》劇照

第一部電影我就遭遇了很多不順,各種問題私下裡講得大家都匪夷所思,還告訴我不能拍電影了,被禁的時候我很不服氣。

為了解決第一部的遺憾,後來我開始拍《極度寒冷》。我的資金、資源仍不夠拍一部很正規的電影,所以就像新浪潮一樣,手工作坊式地拍電影。1994年一個行為藝術家自殺了,影響很大,結合當時我自己壓抑的心情和整個社會的氛圍,完成了《極度寒冷》。

我一遍一遍暗示自己:雖然我們沒有那麼好的條件和設備,但畢竟我用攝影機轉動著膠片,也在努力演繹著想法,這也叫拍電影。我們拍的是「喃喃自語的電影」,被認為總把自己拿出來說事兒。因為傳統電影是拍工農兵、拍社會,過去中國是不允許把創作者內心拿出來的。我覺得既然我沒有辦法拍出去,那我就把攝影機轉過來拍自己,這就開始了所謂的「自己拍自己」的獨立電影。

電影《極度寒冷》劇照,演員賈宏聲

從黃金年代到斷層發展

上世紀6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很稀有也很幸運,青春期文革結束,然後改革開放,價值觀剛開始有想法的時候,經歷了整個80年代,很多人說那是中國最好的黃金十年。那時整個中國教育是從東歐前蘇聯過來的,西歐、美國的思想體系也開始進來,我們讀書的十年正好兩邊都在接觸,覺得自己像一個剛剛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孩子一樣,所有東西都是瞬間爆發出來。

到了90年代趨於平緩,80年代的熱情、思想,非常自由奔放的激情一點點流淌到90年代末。90年代初我開始拍電影,青春期的衝動、想法、憤怒,都在那個時候爆發出來了,那個時候社會也允許這一切的表達。雖然明面上也是叫地下電影、獨立電影,但做的事沒有停下來。

王小帥處女作《冬春的日子》劇照,1994年

我是蠻保守的一個人。現在我總覺得太可惜了,能不能留下來,變化不要太快?80年代我們剛開始出國的時候,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仰著頭看覺得到處都很新鮮,幾十年後再出國,就嘲笑別人的落後了。我們要警惕,過快發展、斷層式發展,對每個人是否真的有益?

我是中間一輩的人,現在到處都要手機掃碼,我想萬一掃不出來不就完蛋了,我就崩潰了,讓助手幫我弄。那別人怎麼辦?我看到網上一個老太太90多歲被要求刷手機,我們整個國家都要思考,我們洋洋得意在發展,但是真要那麼殘忍地切斷傳統、切斷一切過渡嗎?我真心很反感。

有時候我去小賣鋪,我很害臊,不敢看人家的眼睛,我說能不能用現金?我覺得怎麼到這個地步了,用現金都是很丟人的事,別人都是拿手機刷一下就過去了。我想讓所有都慢下來,心裡調整過之後,我現在去就是自嘲地說,「看,現金哈,老頭子還有現金給你們。」這些情況未來可能都會帶進電影裡,都是對現代化的思考。

大師班上的王小帥,官方圖片

三線情結:這段歷史我必須說出來

我是一名「三線子弟」。所有經歷過三線的人,不管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情感凝聚,就覺得我們是三線人。三線人最大的困惑是家鄉感的流失,他們離開故鄉去到一個地方,以為幾年後就可以回去,沒想到一輩子就在那了,他們之後的世世代代也在那了。

三線人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密碼,包括吃飯穿衣的方式,出了三線跟別人說,別人是不了解的。在貴州,出了廠區,連貴州市裡都會覺得「他們是那些人」。

不像知青、北大荒、新疆兵團這些建國後變化大的版塊大家都知道,三線是軍工企,名字保密,只有代號,那裡上千萬的人是沒有被提及的。

我也經歷過困惑,我不知道我是哪裡人,我的歸屬地是哪裡。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人出去後慢慢地都不再提及自己來自三線,因為覺得對他們的人生發展是沒有好處的。我出來後就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我要告訴別人我是那個地方的人,而且現在還有很多人在那兒,經歷著非常特殊的人生,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拍一部關於三線的電影。

後來經過很多次反覆,沒去成,直到2003年,中國電影事業單位改成企業,好像給了我一個轉機——你可以好好拍電影了,擁抱市場,擁抱改革。我就把積攢了很多年的想法和劇本拿了出來。這就是《青紅》,原來叫《美好的願望》,希望給三線一個美好的祝福。

電影《青紅》劇照

我幾次去貴陽,看到所有的樓盤都在起來,道路在建,廠子周圍都變了,心裡非常焦急,覺得再不拍的話,這些記憶就被完全從地球上抹平了。所以雖然還是沒有很好的條件,但我仍咬牙拍了。

大家會質疑說,你老弄三線幹嘛,不會有多少人看,我說我不能只考慮這個,這段歷史、這段現實是我要表達的,我必須要把它說出來。我眼睜睜看著我的父母二十八九歲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把青春獻給那裡,一輩子就這麼下來了。像我父母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很多高級知識分子,如果當初留在北京、上海會有更好的發展,去了三線,對西部建設有益,但個人發展卻是受限的。我看著他們變老,很多人現在已經去世了,埋在當地。

這樣的歷史,不做我心裡過不去。在幾千萬三線人群裡,當時做導演的只有我一個,所以我必須要拍。

王小帥作品《闖入者》也有三線的影子

電影,讓未來人類不會太孤獨

三線做完之後,最大的問題又擺在我面前,往下怎麼創作?我可以像年輕時那樣衝動地去做一部電影,但隨著時間推移,歲數一點點長大,我覺得還是要把眼睛放下來,三線之外的歷史以及現在普通的中國人經歷的這一切,有機會還是要說一說的。現在我可以看得更遠,思考得更遠,就決定做「家園三部曲」,有關我們家鄉、土地、身份,不管哪一代人,每個人都背負著時代的烙印。

有人說是家國三部曲,我不同意,我沒有那麼大情懷,還是聚焦於普通家庭,是最基本的細胞、元素。雖然看起來好像是一部被壓縮的大的史詩,但還是離不開最早的創作衝動,是關於一組人的表達。故事已經脫開了三線,雖然還是工廠,但沒有強調三線。

《地久天長》主要涉及的是失去孩子和計劃生育的事情。我有野心,我想把它放大到中國一直到現在的這麼一個歷史背景下,去看我們中國人是怎麼生存過來的。2015年我聽到新聞說計劃生育停止了,很簡單的一條新聞,好像沒有任何波瀾,但當時我在房間裡都傻了,「這個事情還能變的嗎,幾十年來的習慣突然就變了?」這更加促使我拍《地久天長》。

電影《地久天長》劇照

做這樣的電影,首先要有一顆非常柔軟的心,去觸碰、去感受,感受那些憤怒,感受那些不公平,感受那些普通人無奈無助的眼神。然後你再找怎麼跟他們貼近,怎麼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你得關注現實,關注正在發生的一切。

很多人問我,你總是關照個人,可電影是有商業屬性的東西。我覺得把思考的角度切開來看就好了,這是我們應該共同面對的一個電影多元化的問題。我個人的興趣點和精力更多還是放在我自己關注的那些事情上,我一直會反問自己,就像我拍第一部電影一樣,要不要,值不值得,它需不需要存在?

而且我越來越積累了信心,這樣的電影一定不能消失在中國的電影版圖裡,一定會否極泰來。因為藝術、文化被重視的程度,如果常年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上,對整個民族是沒有好處的,所以眼光要放長遠,未來這樣的情況一定會反轉。

現在中國的娛樂活動可能太多了,有點覺得電影無所謂了,可能歐美他們比較寂寞,所以電影被重視起來。但是反過來講,如果有一天電影院沒有了,這些東西過快消失的話,當你有一天需要它了,就太可惜了。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張票每部電影都是在保護,都是在促使未來的人類不要太孤獨的一個過程。

大師班上的王小帥,官方圖片

去電影節才發現,電影是這樣崇高神聖

我去過很多電影節,故事特別多。

《冬春的日子》第一個首映是在溫哥華,他們邀請我去,我就很激動,但是我的護照辦不下來——福建辦護照是全中國最難的地方,因為福建偷渡太厲害了,怎麼也辦不下來,就遺憾錯過了。

洛杉磯電影節的時候,他們來北京約我見面,說還有幾個月時間,他們來想辦法。所以我第一次出國拿的是一個「親戚邀請函」,說洛杉磯電影節的財務,一個禿頭的外國人是我的表哥。我拿著邀請函回福建找人,求領導,才終於放我一馬,讓我去了。

可能是第一次出國太激動,我上火了,還吃錯藥了,嘴巴腫成豬一樣,水泡搖搖欲墜,頭髮耷拉著,就這樣第一次跟觀眾見面,特別醜的一個小夥子,現在想起來都想找個地縫鑽進去。我們也沒有錢,電影節給了我們一些錢在那吃飯坐車。

年輕時的王小帥

這些還無所謂,結果放映前還沒上臺,突然傳來消息說不讓放了。我們幾個坐在房間裡,很沮喪,說怎麼辦?電影節說你們自己決定,想放想撤都行。我們很痛苦,請壯壯拿主意。後來一決定放,第二天馬上香港報紙就出來了,非常大的新聞,這就是第一次電影節經歷。

其實新導演的時候去電影節是最好的,現在我要帶片子去電影節放的話,我就緊張了,因為被原諒的可能性少了,別人的眼光更挑剔了。我開玩笑說都是最初的片子會拿獎,覺得好的年輕人就給個獎,你再拍幾部,人家就開始審視你了,你都拍了五六部了還這樣?

我對電影的認知也是,去了電影節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電影是這麼崇高神聖。然後我就後悔了,他們讓你上紅毯的時候,你會想這塊沒拍好,那塊差點勁,這麼大銀幕,都穿著禮服,全是老先生一樣的專業人士,全世界二十個競賽片有你一個,想看看你拍成什麼樣。那個時候就知道電影絕對不能開玩笑,經歷過這些東西,你懷揣著對電影的敬畏,你才立得住,要不然丟死人。

王小帥與憑藉《地久天長》獲得第69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主角殊榮的演員王景春、詠梅合影

上帝讓我們拍電影,簡直比什麼事情都開心

對於青年導演創作會遇到的一些問題,我的建議是:第一,不要急著擁有人生閱歷,是什麼年齡就拍什麼年齡的電影,一切都順其自然。你的年齡、你的經歷到什麼程度,你那時感興趣的點就是它,沒有任何問題。某一天你突然看到其他地方,看到其他導演拍出非常強的題材,你著急也沒有用。

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你30歲想跨越到50歲人的思考不現實,你就把自己放在自己的年齡裡,很多小片子也很厲害、很有衝擊力。很多東西沒有辦法用語言溝通,40歲的感受沒法傳給30歲的人,只有等到你40歲時才能懂。

做這樣的電影很幸福,會把自己的壓力減到最少。雖然排片零點幾,票房很少,你下一部片子沒有壓力,可以把自己放到純粹的創作環境裡,一點一點往上走。40歲的我不敢拍《地久天長》,社會沒變化到那個程度,我自己的感受也沒到那個程度,50歲才有可能。所以時間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東西。

電影《地久天長》導演王小帥和主演詠梅、王源、杜江、艾麗婭等在柏林電影節

第二,電影劇本一定要做紮實。我在「手工作坊」時期覺得劇本不重要,但越來越發現,在坎城也好,威尼斯也好,大銀幕一出來的時候,不是你能即興得了的,世界上沒有幾個王家衛。把劇本做紮實是信心的一個基礎,有了劇本之後,你去現場,再根據空間情況來調整調度。

拍電影,最高級的就是能把「味道」拍出來,印度的咖喱味,或者日本海風的味道。再往下就是態度,你用什麼態度面對你的人物,你的命運,你的國家,你的民族,你的價值觀,如果一切都有,但態度垮了就什麼都不是了。

王小帥作品《地久天長》劇照

第三,在片場不要發脾氣。我跟演員之間很少從頭到尾講道理,一這樣的話他就「死」在那兒了,化學反應的火花就會沒有了。導演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位置,你什麼都不說,都會被演員關注著。

有些導演在現場發脾氣,我覺得沒有必要,你發脾氣整個組就崩潰了,你得不到更好的。你要珍惜你的每一個字,因為你的每一個字都會是強烈的指引方向,這個方向有時候比較死,之後你再想掰就掰不過來了。

我覺得拍電影是一個最快樂的職業,上帝讓我們去拍電影,簡直比什麼事情都開心。這樣的話你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除了嚴肅認真之外,一定要開心,你會影響到你的攝製組。你的心一純淨,這場戲就好了;你不純淨,你在那著急,在那暴躁,好像你為了藝術多麼拼搏,最後慌裡慌張亂七八糟的場子就亂了。拍電影要享受,你傳遞愛也好,傳遞和平、傳遞希望也好,最後都會自然地帶出來。

大師班上的王小帥,官方圖片

相關焦點

  • 王小帥說的「寬恕」,真的值得讚美嗎?
    王小帥說,你會看到一個人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依然抱著善意活著。 男主角王景春形容:打落牙齒和血吞。 這倆人都沒達成一致。 計劃生育1982年被確定為中國的基本國策。基層負責這種工作的人,精神緊張、疑神疑鬼,見了女性先看肚子後看臉,工作辛苦、壓力大,但也容易出成績。 這種得罪人的工作,要訣是先對自己人下手,比如逼著親友做一次人工流產,身邊所有人就都毛骨悚然,知道你玩真的,在你這裡不能通融了。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王小帥:如果態度垮了,電影就什麼都不是了
    「現在很多那個時代的人回憶起八十年代的那十年都有感慨,都說可能這是中國最好的黃金十年。」在王小帥看來,在那個十年裡,比他們更成熟更年長的一些人已經進入社會,創造和輸出他們的東西,與此同時,歐洲或者美國的信息和思想體系開始進入中國,打破了東歐和前蘇聯的簡單二元化的思想體系。
  • 王小帥談《我11》:中國藝術電影欲遮還羞的尷尬
    我覺得中國觀眾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電影類型太單一。  王小帥:我也曾對影院小有微辭,不過後來想想,可能影院也很無奈。我總在呼籲,國家對此要有所作為。我認為,文化藝術與教育,醫療這些相似,如果完全投入市場競爭,那它只有死路一條。國家有所作為才是其發展的好方式。  我去過巴黎很多次,放藝術電影的影院牆上都會掛一個牌子,明確標識出「藝術影院」,非藝術電影進不了這條線。
  • 王小帥:陝西七月大胎兒被強制引產是活殺
    王小帥:發指啊。竇文濤:對,小牧你知道嗎,現在我們這個也是舉國震怒的事,因為什麼,因為陝西出了一個孕婦,當然孕婦哪都有,陝西這個孕婦懷孕7個月被強制性拽到縣醫院,聽說這縣醫院做了都不止一回了。王小帥:很多。竇文濤:做好了好多回,7個月引產,強迫引產,聽說登在英國的那個報紙上。
  • 深度對話丨王小帥:電影是對時間的凝視
    我覺得六十年代中期或早期出生的這些人,真的非常幸運的,很稀有又很幸運。我們的青春剛剛開始成長的時候,中國正好進入到改革開放的階段。自己在青春懵懂的時候,價值觀還有人生觀開始慢慢有一點想法的時候,正好經歷了整個八十年代的十年。現在很多那個時代的人回憶起八十年代的十年都有感慨。都說可能這是中國最好的黃金十年。
  • 王小帥《我11》:壓抑時代的童年往事
    用旁白傳達影片主旨  和普通的成長電影不同,王小帥還是想通過孩子的眼睛,反思那個時代給人留下的痕跡。譬如小孩子晚上玩遊戲時,聽到大人圍坐著有說有笑,大人們似乎在談論著現實對個體生活的壓抑,卻又有難言之隱。而這場戲也得到了一半以上觀眾的認可,大人的世界在孩子們的耳中,永遠都是斷斷續續和一知半解的。
  • 號稱看哭了無數人,今年華語片大驚喜是王小帥?
    所有人都好奇,時隔五年,第三度入圍柏林主競賽的王小帥會拿出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影片以一個家庭的歷史為核心,講述中國三十年來的種種變化。王景春飾演的劉耀軍和妻子王麗雲是包江製造廠的雙職工,住在單位的大院裡。
  • 《地久天長》後,王小帥「家園三部曲」第二部《沃土》亮相
    10月28日,王小帥導演新作《沃土》發布概念海報。該片是繼電影《地久天長》後,王小帥「家園三部曲」的第二部,取材於李師江短篇小說《爺爺的鬼把戲》。《地久天長》是反映中國現代工人家庭生活與變遷的故事,第二部則希望表現農村家庭的故事。
  • 搜狐人文影展《我11》:王小帥盼引起觀眾共鳴
    搜狐娛樂訊 (陸十三/文 玄反影/圖 劉鵬/視頻)4月19日,搜狐視頻人文影展迎來了系列活動的第四場,由中國聯通作為獨家戰略夥伴贊助的《我11》全國超前放映及主創見面會,導演王小帥在影片放映後親臨現場與影迷交流。
  • 王小帥新片包圓柏林電影節影帝和影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說今年的柏林電影節是中國影人的「大年」果然沒錯,當地時間2月16日晚,第69屆柏林電影節舉行了盛大閉幕式王小帥新片獲獎也是名至實歸,14日《地久天長》作為壓軸放映的主競賽單元影片,《地久天長》獲得了眾多中外媒體的強烈關注,上午的媒體場放映,全程175分鐘長度無一人離場,有德國記者在記者發布會上發言,希望影片「拿走所有的獎」,還有中國媒體記者表示放映結束後一起交流,都在詢問對方哭了多少紙巾。
  • 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重啟 王小帥獲電影導演獎
    當晚,第二屆「學院獎」獲獎名單揭曉,導演王小帥憑藉《地久天長》獲電影導演獎,該作品也獲得電影故事片獎。「學院獎」沉寂28年  王小帥:So long相比《地久天長》拿下的各大電影節獎項,觀眾對這個「學院獎」有些許陌生。的確,第二屆「學院獎」姍姍來遲,這一遲就是二十八年。
  • 沙拉真的有益健康嗎?
    沙拉真的有益健康嗎? 人類愛吃的很多種食物都有健康問題,白米飯缺乏營養,紅燒肉脂肪含量太高,方便麵鹽太多,巧克力熱量太高……唯獨沙拉名聲一直特別好,想減肥的人覺得沙拉熱量低,想健康的人覺得沙拉營養價值高,沙拉仿佛是一位冰清玉潔的仙女
  • 小朋友讀英文原版,開卷真的都有益嗎?
    內容摘要① 小朋友讀原版書學英語,真的都"開卷有益"嗎?② 讀原版書提高詞彙量,哪種方法最合算?① 小朋友讀原版書學英語,真的都"開卷有益"嗎?家長有心給小朋友學英語額外提高的家庭,經過繪本和基礎課啟蒙之後,在小學3-5年級左右,小朋友就會逐漸進入"讀英文原版書"的階段。
  • 《地久天長》後王小帥將改編小說 拍攝農村生活
    據外國媒體報導,王小帥將執導新片《塵埃之上》(Above the Dust,暫譯),影片改編自中國作家李師江在2016年寫的短篇小說《爺爺的鬼》,將於今年8月在中國西北地區開拍。故事將圍繞10歲的船仔與他的家人展開,描繪中國農村人民的生活,討論從傳統農業轉變為工業化的時代,祖孫三代人之間的聯繫以及他們對土地深厚的感情。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迎來首位嘉賓王小帥!(附大師班日程表)
    導演王小帥:我每次拍電影都像個愣頭青有許多標籤,貼在王小帥身上,比如「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中國獨立電影先鋒導演」等。在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的《地久天長》,就來自王小帥看到的一個社會新聞。不過這部電影的國內票房只有4471萬,甚至不及同時期上映的商業片票房的零頭。有太多人問過王小帥:如何平衡電影的商業屬性和個人表達。對這一點,王小帥說,這是一個電影多元化的問題,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在文化、藝術、社會和歷史層面有所表達的電影,將來會翻轉的。
  • 每個人都會做夢嗎?夢真的有意義嗎?
    導讀:在佔據我們生命三分之一的睡眠中,每一個夜晚都會有一系列壯觀的事件在我們的夢境中上演,可能是那段刻苦銘心卻無疾而終的愛戀,可能是投身戰場報效祖國的熱忱,甚至秒變高富帥體驗揮金如土的瀟灑……我們自古以來就把夢當兆頭,那麼每個人都會做夢嗎?夢真的有意義嗎?
  • 《我11》:王小帥半自傳體的童年影像
    《我11》放到王小帥的話語體系下是導演半自傳體的「三線建設三部曲」的第二部,它與前作《青紅》形成一種呼應(第三部為《闖入者》)。《青紅》的背景是80年代初,而《我11》則是略微提前的幾年,正是王小帥以及同輩導演十歲出頭的年齡。
  • 專訪王小帥:《地久天長》不是哭戲,將來或讓王源演大男主
    而且我們在生活裡,在醫院聽到嚎啕大哭的時候,肯定也都明白是人走了的時候。」《地久天長》講述的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故事,影片跨度三十年之久,但這並沒有造成年輕群體的觀影障礙,不少90後表示,也非常喜歡這部影片,王小帥提道:「一般的年輕人比較喜歡看當下的、時髦的戲,像我們過去也是,但我們也沒有說要去拍個歷史劇,上世紀八十年代很多延續的東西都在,雖然現在變化很大,但你到老街道裡,還是能嗅到以前的味道。
  •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迎來首位嘉賓王小帥!(附大師班...
    12月9日下午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迎來首位嘉賓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王小帥導演王小帥:我每次拍電影都像個愣頭青>有許多標籤,貼在王小帥身上,比如「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中國獨立電影先鋒導演」等。
  • 吃蘑菇真的有益健康嗎? 蘑菇的營養價值有哪些?|蘑菇|真的-知識...
    吃蘑菇真的有益健康嗎? 蘑菇的營養價值有哪些?時間:2018-09-14 20:43   來源:百度知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吃蘑菇真的有益健康嗎? 蘑菇的營養價值有哪些?蘑菇種類繁多、味道鮮美,是很受廣大人民歡迎的食物,很多人都認為蘑菇是植物,其實蘑菇屬於食用菌類,是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生物的統稱,並不是植物,所以在《植物大戰殭屍2》中也不見了各種蘑菇的身   原標題:吃蘑菇真的有益健康嗎? 蘑菇的營養價值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