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武肅王第三十五世孫,臺灣大學原校長錢思亮

2021-02-19 世界錢氏宗親會

                                                        

  

    

錢思亮(1908年1月9日——1983年9月15日),浙江杭縣(今杭州市)人,字惠疇。出生於新野縣。中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美國伊利諾大學化學系理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臺灣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論著有《立體化學研究》、《有機質在無體分析之應用》等。錢思亮長期在大學執教並擔任教學行政工作,對北京大學化學系的發展,尤其對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擔任臺灣「中研院」院長多年,推動了臺灣地區諸多新興領域研究機構的建立和擴展,為地區科技人才的培養作出了傑出貢獻。兒子是素有「外交才子」的錢復。

1908年1月9日,出生於河南新野。

1917年9月,入北京第二十五初等小學三年級。

1918年4月,轉學至天津私立第一小學。

1919年,初小畢業,進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高等小學。

1922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

1927年6月,於南開中學畢業,9月考入北平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

1931年,獲清華大學理學士學位,同年9月獲庚款獎學金,與吳大猷、張茲闓(錢思亮內兄)由滬同赴美留學。入美國伊利諾州伊利諾大學化學系攻讀學位。

1932年6月,先獲理學碩士學位。

1934年6月,再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的題目為《具有旋光性的雙輪基質變為非旋光體的速度》。由於成績優異,曾被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 協會會員。同年8月,離美回國,應聘至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授,講授普通化學。在北京大學期間,以淵博的學識和富有啟發性的講課深受學生的愛戴,課堂內時常座無虛席,不少學生只好在教室外聽講。他確有超人的記憶力,多年之後,仍然準確地背誦出所教過的學生的姓名和他們的學習成績,由此亦可見其執教之認真。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入敵偽之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三校被迫南遷,在長沙三校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任該校工學院化工學系教授。

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內遷昆明,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錢思亮任西南聯大化學系教授,講授有機化學。由於治學嚴謹,循循善誘,在聯大教授中頗負盛名。

1940年,父親在上海被敵偽刺死,輾轉取道,由昆明回到上海奔喪。事後因交通阻塞,只得滯留上海,在上海化學藥物研究所任研究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被委任為經濟部化學工業處處長。

1946年,北京大學遷回北平正式複課後,辭去經濟部的職務,離滬北上,復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後任化學系主任。

1949年1月8日,偕夫人張婉度攜三子錢純、錢煦和錢復離開北平飛往南京。旋應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之聘赴臺灣,任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兼教務長,並曾一度代理過臺灣大學理學院院長,成為傅斯年的主要助手。在此期間,致力於新生招考制度及轉學制度的改革,為後來臺灣實行的大專院校聯合招生制度奠定了基礎。

1950年11月,錢思亮代表臺灣大學出席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大學校長會議」。

1951年3月由胡適推薦,繼已故的傅斯年任臺灣大學校長。同年任「中國化學協會」會長和「中國科學振興學會」理事長。

1957年,與梅貽琦等五人受聘為臺灣「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三屆評議員。

1959年2月任臺灣當局「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後改名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委員。同年7月以臺大校長身份出席臺灣地區「中央研究院」第四次院士會議開幕式,12月連任「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四屆評議員。

1961年8月臺灣「中央研究院」第四屆評議會舉行第二次會議,錢思亮和梅貽琦同時被提名為第四屆「院士」候選人。錢思亮考慮到梅貽琦是母校校長(北京清華大學),作為學生對師長應當禮讓,為此堅持請求撤消對他本人的提名,一時傳為美談。

1964年,錢思亮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屬數理組。

1970年4月,王世傑辭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後,經5月舉行的「中央研究院」評議會選舉,被任命為臺灣「中央研究院」第五任院長(前四任依次為:蔡元培、朱家驊、胡適、王世傑),臺大校長由閆振興接任。錢還兼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長。

1971年11月,任臺灣當局「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任該職前後共九年半。

1974年,在臺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一次院士會議上,次子錢煦被提名為第十屆院士候選人。錢思亮考慮到增補的新院士名額有限,一再籲請與會者不要投錢煦的票,把名額讓給他人。由於他態度誠摯,言辭懇切,使與會者終於接受了他的請求。錢煦在學術界聲望很高,當選本無問題,卻因此而落選。直至1976年才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一屆院士,屬生物組。父子先後當選為院士,堪稱科學界佳話。

1980年,臺灣「中央研究院」在南港院部舉辦「國際漢學會議」,國內外參加者達273人。會議分為語言文學、歷史與考古、民俗與文化、思想與哲學、文學、藝術史等共六組。任「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並為該書作序。全書共九巨冊,另總目錄一冊,內收中、英文論文218篇,由臺灣中央研究院出版。

1983年,於院長任內辭世,之間主持過7次「中研院」院士會議。錢思亮在「中研院」院長任內設立美國文化研究所、三民主義研究所、地球科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及資訊科學研究所,並增設生物醫學、統計學、原子與分子科學三研究所及分子生物學綜合研究室四個籌備處,對「中研院」後續發展貢獻良多。

1983年5月,由臺灣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陪同,錢思亮赴西德和美國訪問。在美國訪問期間,錢的母校伊利諾大學為表彰他在科學、教育等方面的功績,授予錢以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訪問歷時一個半月,錢思亮於6月回抵臺灣後,終因勞瘁過度,被迫住院治療,但他在病中仍堅持處理日常事務,終因患急性心肌梗塞症。

1983年9月15日病逝於臺灣大學附屬醫院,享年76歲。

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其子錢復見面

錢思亮早期著有學術論文「立體化學研究」、「酚類化合物之殺菌能力與其結構的關係」、「有機質在無機分析中之應用」等多篇,散見於國內外多種學術刊物中,未能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他的主要成果在於人才的培養方面。他的品德和組織能力等方面也有不少可以為後人稱道之處。他為人謙恭寬厚、律己甚嚴、清廉自守、克己奉公,在化學界和臺灣學術界享有盛譽。

錢思亮任臺灣大學校長近20年,他以一位教育家的遠見卓識,在臺灣大學原有的基礎上,有重點地循序漸進地加以推進,使臺灣大學得到很大發展,其中有不少經驗是值得重視的。錢思亮清楚地認識到,要辦好一所大學,教員是依靠的主要力量。於是他首先從健全臺大的教員聘任制度著手,同時為了提高教員的學術水準,他通過多種渠道,有計劃的大量派遣在校的教員出國進修,輔以重金聘請海外學者來校任教,使臺大的教學和科研水平很快就得到長足的進步,並跟上世界科技與文化的潮流。其次他非常重視一年級的基礎課程,極力糾正輕視大一課程的傳統偏見。恢復了「大一課程委員會」,以加強對大一課程的指導,並聘請教學經驗豐富、學有專長的教授講課,以保證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加上他所推行的新生入學與學生轉學制度的改革,使得臺灣大學的教育質量逐年提高,良好的校風得以形成和鞏固。這些措施和經驗,與國內外大多數著名大學的辦學經驗基本上是一致的。

錢思亮既是一位化學家,又是一位教育家。他對臺灣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他任臺灣大學校長近20年,以一位教育家的遠見卓識,注重教員的聘任和培養,並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有計劃地大量派遣在校的教員出國進修,同時不惜重金聘請海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學或任教,以提高臺灣大學的教學和科研水平。他非常重視大學一年級的基礎課程,極力糾正輕視大學一年級課程的傳統偏見,著手恢復「大一課程委員會」,以加強對大一教學的指導,同時還約請教學經驗豐富、學有專長的教授任教。這些措施的推行,使臺灣大學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成為臺灣的一流大學。

錢思亮主持臺灣中央研究院期間,非常尊重院士和評議員的建議和意見,注意時代潮流的導向作用,不失時機地增設或加強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研究所。他不僅重視理論成果,而且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與開發。

為紀念錢思亮對「中央研究院」多年來的業績,「中央研究院」將該院化學研究所新建的一幢大樓命名為「錢思亮館」。

 

親愛的宗親,如果你有要提供的線索或有什麼好的意見或建議,可以跟群管或者直接在公眾平臺下留言聯繫,我們會第一時間跟你聯繫,謝謝大家的支持!也希望大家將本公眾平臺分享連結轉發關注!

歡迎掃碼關注中華錢氏宗親會官方二維碼

加入中華錢氏大家庭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填寫個人資料免費入編《世界錢氏總譜》名人卷宗親通訊錄。

相關焦點

  • 文史 | 臺大校長錢思亮
    錢思亮兒時很活潑,喜歡給全班同學每人取一個外號,而且每周都換一個,還愛足球運動。他善猜謎,有人出題:「上頭去下頭,下頭去上頭,兩頭去中間,中間去兩頭。」舉座默然,他脫口而出:「至。」早年在伊利諾大學攻讀時,他周末常到一家不清場的電影院去看電影,同一部影片他連看三場。目的不是欣賞,而是學習英語會話。在臺大上課時,他總提前三分鐘到教室門口,經好事的同學驗證「分秒不差」。
  • 錢思亮
    「經濟部」化學工業處處長(1945年8月-1946年) 化學藥物研究所研究員(1940年-1945年8月) 臺灣大學校長(1951年3月-1970年5月6日) 「中央研究院」(第三屆,曾擔任北大化學系主任、臺灣大學校長、輔仁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長。
  • 臺灣世新大學前校長牟宗燦到煙臺大學訪問
    5月8日至10日,臺灣世新大學前校長牟宗燦教授應邀到煙臺大學交流訪問。    8日,煙臺大學黨委書記崔明德教授親切會見了老朋友牟宗燦教授,對他再次來訪表示歡迎。崔明德書記向牟宗燦教授介紹了學校近年來在教學和科研等領域取得的成績,對牟教授在擔任東華大學、世新大學校長期間積極推動煙臺大學對臺高等教育的交流互動及牟教授多年以來對煙臺大學的發展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
  • 臺世新大學校長:歡迎到臺灣"中國傳媒大學"
    但「陸生三法」對赴臺陸生仍有很多的 「區別對待」,比如學費不得低於臺灣私立大學收費、不能參加臺灣健保、臺當局也不提供獎學金等。  那臺灣的大學將憑什麼優勢來爭取大陸的優秀學生赴臺?昨天,在兩岸大學校長論壇現場,本報駐臺記者專訪了臺灣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  導報記者:「陸生三法」對大陸學生還有很多限制,世新大學未來靠什麼來吸引大陸學生?
  • 臺世新大學校長:歡迎陸生到臺灣"中國傳媒大學"
    臺灣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陸生三法」今年8月19日已經通過,明年陸生即可赴臺。但「陸生三法」對赴臺陸生仍有很多的「區別對待」,比如學費不得低於臺灣私立大學收費、不能參加臺灣健保、臺當局也不提供獎學金等。那臺灣的大學將憑什麼優勢來爭取大陸的優秀學生赴臺?昨天,在兩岸大學校長論壇現場,本報駐臺記者專訪了臺灣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導報記者:「陸生三法」對大陸學生還有很多限制,世新大學未來靠什麼來吸引大陸學生?
  • 【臺灣大學日專題】北京大學與臺灣大學的歷史淵源
    【編者按】2010年12月20日,臺灣大學李嗣涔校長將率百人代表團訪問北京大學,並舉辦北京大學「臺灣大學日」系列活動,內容涵蓋學術交流、學生交流和管理人員交流等,這在兩校的校際交流史上,規模空前。在北大的講臺上,連戰回憶起了自己就讀過的臺灣大學與北大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1949年之後北大很多老師和學生,跨洋過海到了臺灣,尤其到了臺灣大學,把自由的種子帶到那裡,並在那裡開花結果。包括傅斯年、毛子水等等師生後來都是在臺大當教授,受到大家的歡迎。尤其胡適和傅斯年先生,都是五四運動的健將。傅斯年先生當過北京大學的校長,後來出任臺灣大學的校長。
  • 臺世新大學校長:歡迎陸生到臺灣「中國傳媒」
    臺灣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  「陸生三法」今年8月19日已經通過,明年陸生即可赴臺。但「陸生三法」對赴臺陸生仍有很多的 「區別對待」,比如學費不得低於臺灣私立大學收費、不能參加臺灣健保、臺當局也不提供獎學金等。  那臺灣的大學將憑什麼優勢來爭取大陸的優秀學生赴臺?昨天,在兩岸大學校長論壇現場,本報駐臺記者專訪了臺灣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  導報記者:「陸生三法」對大陸學生還有很多限制,世新大學未來靠什麼來吸引大陸學生?
  • 校長梁冰會見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一行
    9月12日下午14時30分,校長梁冰在國際會議中心三層大會議室會見了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一行。
  • 北京大學代表團訪臺 臺灣大學「北京大學日」舉行
    2016年3月21日至25日,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率領學校師生代表團赴臺灣進行工作訪問。訪問期間,代表團前往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和「中研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交流訪問,拜會在臺友人和「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等有關機構,看望在臺校友,並於3月24日在臺灣大學舉辦了「北京大學日」等系列交流活動。
  • 臺灣世新大學校長:島內私立高校2016年後將陸續倒閉
    受到少子化衝擊,島內愈來愈多大學招不到學生,面臨生存危機(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2月7日消息 臺灣的大學學測剛落下帷幕,許多考生正考慮要填什麼志願。臺灣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認為,2016年開始臺灣的私立學校會陸續倒閉。他主張,應該擴大招收大陸學生,增加生源。  據臺灣「東森新聞網」報導,臺灣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表示,1998年逢虎年,當年的新生兒只有28萬人,算是特別少,這些人將在2016年進入大學就讀,就算全部讀,也填滿不了臺灣快170所大學。他認為,2016年起會有私立高校陸續倒閉。
  • 辨別輩分:幾世孫的算法
    這些「王孫」,「王」,不限於王;「孫」,亦不限於「子之子」,意指貴族子弟、後裔。 幾世孫——在世繫上,定某人為第一世,則其子為第二世,孫為第三世,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依次為第四至第十世。(請注意:「世系」只表示「世」,既非「世祖」、也非「世孫」。)《爾雅·釋親》顏註:仍孫「從己而數,是為八葉。」
  • 臺灣世新大學代表團訪問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11月10日,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熊杰、管理學院院長徐仁輝、學術交流中心林韋婷一行3人訪問了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山東大學副校長、威海分校校長韓聖浩教授在山東大學威海國際學術中心貴賓室會見了來訪客人。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團委書記楊玉、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主任徐希鋒等參加了會見。
  • 臺灣東海大學原校長梅可望逝世 曾獲蔣經國器重
    梅可望  據臺灣媒體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發展研究院董事長、臺灣東海大學原校長梅可望4月1日清晨在臺中家中逝世,享年98歲。  公開報導顯示,梅可望1918年2月出生於湖南臨湘,曾獲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警政碩士、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  梅可望歷任大學教授,警察廳專員、副處長,臺灣地區「內政部警察總署」督導、科長、專員、行政資料室主任,警察學校教育長,「國防部法規司」司長,「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副秘書長、秘書長,「中央警官學校」校長。
  • 臺灣東海大學原校長梅可望逝世,曾獲蔣經國器重
    臺灣東海大學原校長梅可望逝世,曾獲蔣經國器重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6-04-03 14:31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一行訪問我校
    10月25日上午,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終身教育學院院長邱志淳、大陸研修生服務中心洪採妮一行訪問我校。
  • 臺灣世新大學交流團訪問煙臺大學
    華夏經緯網11月21日訊   11月6日至7日,臺灣世新大學成嘉玲董事長、賴鼎銘校長及該校管理學院徐仁輝院長、企業管理學系賴松鍾主任、附設單位管理委員會李燕鳳處長、民意調查中心梁世武主任等一行6人到煙臺大學交流訪問。    世新大學交流團此次來訪主要是與煙臺大學籤訂學生交流協議書並進一步拓展兩校間全面的學術交流合作。
  • 臺灣世新大學校長:低社經家庭孩子多半讀私校
    華夏經緯網6月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公立大學申請清寒獎學金的學生不多,但一所私立學院的獎助學金,「學生搶著申請,每年都用完。」臺灣大學教務長蔣丙煌說,申請清寒補助的臺大生,確實比私立大學、技職體系學生少很多。
  • 女校長和她的大學--觀臺灣私立大學現狀
    新華網臺北11月3日電 位於臺北木柵的世新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大學校門很特別,為一洞門,洞門幽深,形同隧道,須穿過長長的「隧道」才能進入美麗的校園。這種構建,正是世新大學歷程的如實寫照。  「世新大學由我父親成舍我創辦於1956年,開始叫世界新聞職業學校,後改成專科學校,1991年父親去世後升格為學院,直到1996年才有了今天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