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思亮

2020-12-15 中國臺灣網

性別:

籍貫:

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

19081月9河南省浙川縣

逝世:

19839月15

學歷

  • 臺灣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1931年)
  • 美國伊利諾大學理學碩士(化學)(1932年)
  • 美國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有機化學)(1934年)

經歷

  • 「經濟部」化學工業處處長(1945年8月-1946年)
  • 化學藥物研究所研究員(1940年-1945年8月)
  • 臺灣大學校長(1951年3月-1970年5月6日)
  • 「中央研究院」(第三屆)評議員(1957年-1959年12月)
  • 「中央研究院」(第四屆)評議員(1959年12月-)
  • 「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委員(1959年2月-)
  • 「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1964年9月-1983年9月15日)
  • 「中央研究院」(第五任)院長(1970年5月6日-1983年9月15日)
  •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1971年12月6日-1981年6月18日)
  • PhiBetaKappa名譽會會員
  • 「中國化學協會」會長(1951年)
  • 「中國科學振興協會」理事長(1951年)
  •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1964年)
  • 「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1980年-1983年9月15日)

中央研究院院士

組別

數理科學組

當選年份

1964(第5屆)

著作

 

  錢思亮(1908年-1983年),中國化學家,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曾擔任北大化學系主任、臺灣大學校長、輔仁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長。

  學歷

  錢思亮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1927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 1931年獲得庚子賠款獎學金,與吳大猷、張茲闓一同赴美,進入伊利諾大學化學系,1932年獲伊大理學碩士,1934年獲得哲學博士,並隨即獲聘為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

  大陸時期

  1937年北京淪陷後,錢思亮隨北京大學轉赴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再至昆明西南聯大擔任化學系教授。1940年錢思亮父親在上海遇刺身亡,錢思亮回滬奔喪後無法再返昆明,便於上海化學藥物研究所擔任研究員,至1946年又回到北大擔任化學系教授、系主任。

  臺大時期

  1949年錢思亮由北京經南京至臺灣,隨即被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聘為化學系教授及教務長,1951年傅斯年辭世後,即接任校長一職。錢思亮在臺大任內完成了臺灣的大學聯招制度,替臺灣高等教育選才訂定良好基礎。在臺大20年校長任內,錢思亮維繫了臺灣大學的龍頭地位,也是臺大師生最懷念的校長之一。

相關焦點

  • 文史 | 臺大校長錢思亮
    錢思亮兒時很活潑,喜歡給全班同學每人取一個外號,而且每周都換一個,還愛足球運動。他善猜謎,有人出題:「上頭去下頭,下頭去上頭,兩頭去中間,中間去兩頭。」舉座默然,他脫口而出:「至。」早年在伊利諾大學攻讀時,他周末常到一家不清場的電影院去看電影,同一部影片他連看三場。目的不是欣賞,而是學習英語會話。在臺大上課時,他總提前三分鐘到教室門口,經好事的同學驗證「分秒不差」。
  • 錢武肅王第三十五世孫,臺灣大學原校長錢思亮
    1961年8月臺灣「中央研究院」第四屆評議會舉行第二次會議,錢思亮和梅貽琦同時被提名為第四屆「院士」候選人。錢思亮考慮到梅貽琦是母校校長(北京清華大學),作為學生對師長應當禮讓,為此堅持請求撤消對他本人的提名,一時傳為美談。1964年,錢思亮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屬數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