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和忠誠守護雪域天路——記青藏鐵路望昆線路車間副主任於本蕃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西寧4月23日電 題:用腳步和忠誠守護雪域天路——記青藏鐵路望昆線路車間副主任於本蕃

  新華社記者陳凱、王浡

  青藏高原的黎明,寂靜而寒冷。

  1月11日,於本蕃(右一)和工友在結束施工後準備返回宿舍。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朔風像刀子一樣刮過地表,海拔4500米的崑崙山腹地楚瑪爾河車站附近,幾束晃動的亮光刺破了生命禁區的黑暗,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車間的十幾個養護工在鐵軌上敲敲打打,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氣溫使工人棉帽上掛著出汗凝成的霜。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在鐵道旁等待列車通過。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他,是養護工的一員——個頭不高,在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被工友們尊稱為「鐵人」!在防疫形勢向好之際,他和工友堅守在崑崙之上守衛天路,為青藏兩省區全面復工復產保通鋼鐵動脈。

  他,是一位善於鑽研的鐵路工人——5100多個日日夜夜,從小技巧到大經驗,積累了幾十萬字的抗凍土筆記。高原凍土是世界性難題,他創造的「看、測、析、敲、聽、驗」六標檢修工作法,在青藏高原凍土路段被廣泛應用。

  他就是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車間副主任於本蕃,用腳步和忠誠守護著雪域天路。

  堅守,「鋼鐵天路」上的錚錚鐵骨

  如果說青藏鐵路是中國鐵路史上的奇蹟,他就是為鋼鐵天路延續傳奇的錚錚鐵骨——執著堅韌,不懼風霜,默默堅守在荒無人煙的雪域高原。

  「左邊的弦繩位置不準,向後移動2根枕木。」頂著刺骨的8級寒風,於本蕃張著烏黑髮紫的嘴唇,喘著粗氣指揮養路作業,聲音被風吹得細碎而微弱,遠處的工人只能憑藉於本蕃的動作來領會。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右)與工友施工結束後準備返回宿舍。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附近,於本蕃(左一)和工友們在施工前進行安全檢查。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望昆線路車間地處崑崙山腳下,與玉珠峰相望,車間負責的116公裡線路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氣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45%。「在這裡走路,相當於在內地背上一袋40斤的麵粉走路。」工人馬忠義說,海拔高、氧氣少、氣溫低、風沙大,這樣的環境讓一些剛到這裡的年輕人心生畏懼,「別說待十幾年,能待上兩年我都覺得特別厲害」。

  「2006年剛上山時,我們幾個年輕人曾試著用臉盆種蔬菜和綠植,但不管怎麼努力,植物活不過三天。」於本蕃回憶起剛來時的樣子,「那時,條件遠沒有現在好,簡易工棚四面透風。如今天氣一冷,我的膝蓋就疼,就是那時落下的。」他指了指膝蓋上厚厚的護膝說。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左三)帶領工友在鐵道上施工。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檢查鐵軌。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老於工作拼命是出了名的,大家都叫他『鐵人』!」老工友郭登嶺說,於本蕃每天要徒步巡檢近10公裡線路,巡檢時間超過8小時。每走50米,他還要單膝跪在鋼軌上,俯下身子檢查軌道平順度。

  工作看似平常,但在海拔4500米、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環境裡,邊走邊跪8小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本蕃捲起褲腿,雖然工作時戴著護膝,但記者看到他膝蓋上還是有一層厚厚的老繭,「這就是人肉護膝。」於本蕃笑著說。

  提起於本蕃,剛來車間不久的曹智義充滿敬佩,「於主任跪下來一看,就能大概知道鋼軌的問題在哪兒。」

  夏天防水患,冬天防凍害,春秋防火災。不管出現什麼故障,在唐古拉線路車間養路工洛桑群培的印象裡,永遠都會有於本蕃奮勇向前的背影。

  1月12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在施工結束後回到宿舍。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有一年夏天,布強格站至唐古拉山站區段發生路基塌陷,於本蕃和同事在現場排除故障數小時。按照作業流程,此類事故還需養路工人駐守事發地點,確保列車安全通過。「搶修作業讓大家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都想早點回去休息,於哥卻主動留下來守夜。」洛桑群培說,「一個人在鐵路邊搭帳篷守夜,別人想想都難受,我們幾次要換他,他只有一句話『我體力好,多幹點是應該的。』」

  從唐古拉到望昆,於本蕃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已經待了14年,當初一起上唐古拉的20多人中,唯有他一人還堅守在「天路之巔」。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右三)召集工友開會商定施工方案。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執著,他用十四載「凍土真經」彰顯責任與使命

  如果說待在4500米的高原就是奉獻,那與鋼軌朝夕相伴、與凍土日夜抗爭,則是一種「心」的錘鍊,他在堅守中鑄造出最動人的詞語——「執著」。

  海拔4500米,人的大腦會因缺氧變得異常沉重,思維也會遲鈍。「我剛上來時特別健忘,洗完臉把牙刷忘了,剛和父母打完電話就忘了他們說啥。」養路工陳啟濤說。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在宿舍裡吸氧休息。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但於本蕃卻用記筆記的習慣來克服高原缺氧帶來的不便。走進於本蕃的臥室,桌邊堆著幾十本記事本。他告訴記者,這些記事本可是他在高原積累的「凍土真經」。

  翻開這些筆記本,一個個案例被工整地記錄在冊,原理方法則使用另一種顏色寫在旁邊,有的地方甚至還畫有簡單示意圖,「記得越詳細,以後處理問題就越準確。」於本蕃說。

  「每天晚上開總結會,討論工作遇到的各類問題。把每次討論的處理方法記下來,慢慢積累下來,就這麼多了。」十四年,5100多個日日夜夜,從小技巧到大經驗,於本蕃積累了幾十萬字的抗「凍」筆記。

  「高原凍土是世界性難題,對線路破壞特別大,現在都沒辦法徹底解決。凍土線路的養護,最耗時耗力。」車間技術員李奮武說,「於主任對凍土可是專家,他的『凍土真經』可管用了。」

  「夏天凍土消融,要提防路基下陷,冬天凍土結冰,要防範路基升高,每個季節的側重點不同,要準備的工具和設備也不一樣。」於本蕃說,常年和凍土打交道,已經讓他對這位「老朋友」的脾氣心知肚明。

  望昆車間養路工人在檢修線路(3月7日攝)。新華社發(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提供)

  1月12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在檢查鐵軌。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於本蕃將自己十幾年的經驗和思考融入日常作業,並總結提煉出「看、測、析、敲、聽、驗」的「六標」檢修工作法。「老於的這套方法特管用,尤其適用於我們唐古拉車間和他們望昆車間,好幾次故障都是這個方法檢測出來的!」唐古拉線路車間主任李彪林說,這套方法已在凍土較多的格拉段上廣泛應用。

  除了對凍土的總結思考,於本蕃和同事們還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他們先後完成了高海拔地區線路「小坑」整修、軟軸搗固機搗固質量提升等多項技術攻關,他們車間也成為青藏鐵路線上有名的「專家車間」。

  「用我的『凍土真經』為再戰凍土出份力!」於本蕃說,最大的願望是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國家克服凍土難題。

  1月12日清晨,於本蕃(中)與工友在崑崙山口附近的青藏鐵路上施工。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忠誠,鐵人精神永遠是飄揚在雪山之巔的紅旗

  如果說雪域天路是青藏高原的彩虹,於本蕃的忠誠就是繪織彩虹的底色,是雪山之巔高高飄揚的精神旗幟,這份忠誠也凝結著他全家人的奉獻。

  於本蕃結婚那年,他申請到唐古拉車間工作。「記得那年春節,我剛好輪休在西寧,當時和媳婦一起去人民公園看花燈,印象特別深。」於本蕃嘴角露出了笑意。十多年來,於本蕃在家過的春節屈指可數。

  2010年,小家添新丁,但三口之家的日常家務和照顧孩子只能由妻子承擔。由於操勞過度,妻子王興芳也長年生病。「我挺對不起她,生著病還要忙裡忙外,我也幫不上什麼忙,她遇到什麼難事也不跟我說,我總是回家後才知道。」提到妻子,這個鋼鐵一樣的漢子紅了眼眶。家,可能是他心裡最想保護卻又無能為力的地方。

  於本蕃(右一)對作業設備進行消毒(3月26日攝)。新華社發(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提供)

  今年由於突發疫情,原本在山上過年的於本蕃有機會回到了西寧家中。「段上為了減少人員流動,將輪崗延後。」於本蕃說,往年闔家團圓的日子,自己總是家裡缺席的那一個,妻子孩子早已習以為常。「今年過年,難得的長時間團聚,兒子還有點不適應。」於本蕃苦笑著,眼睛裡充滿歉疚。

  各地復工復產的步伐不斷加快。「2月底,我剛上來時,線路上基本沒有列車,作業天窗點也都集中在中午一兩點,每次幾乎都有三個小時左右的作業時間,工作比以前輕鬆許多。」於本蕃說,隨著青藏兩省區的經濟逐漸恢復,青藏線的列車多了起來,「為保證白天行車,現在的天窗點又恢復到早上或者凌晨,時間也縮短到90分鐘以內,工作強度也漸漸恢復到疫情發生以前。」

  「列車越來越多,作業時間越來越緊,但心情卻越來越好。」於本蕃往手上噴了些消毒洗手液,反覆揉搓。

  1月11日,於本蕃(左)和工友在青藏鐵路望昆站附近巡檢鐵道。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回到望昆,轉眼一個月了。想家時,於本蕃就到窗口向著家的方向遠眺,拿著兒子送給他的小玩偶輕輕摩挲。但望著眼前的青藏線,他的眼神依然執著,「我們在這裡,國家這條大動脈就沒有問題,『血管』確保暢通!」

  寒來暑往,望昆車間背後的崑崙山巋然屹立,聖潔雄渾;風雪依舊,養路工人為之奉獻的青藏線蜿蜒綿長,滿載希望。於本蕃堅毅的臉龐上,早已爬滿了歲月風霜。在這個生命與自然時刻鬥爭的地方,「寧可生命透支,不讓使命欠帳」就是這群「鋼鐵守護人」的使命信條。

相關焦點

  • 新時代·鐵路榜樣|於本蕃:海拔4800米的天路守護者
    他就是新時代鐵路榜樣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  格爾木工務段  望昆線路養護車間副主任於本蕃  「風吹石頭跑,十裡不同天;氧氣吃不飽,四季穿棉襖」就是對雪域天路之巔唐古拉地區惡劣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  剛來到唐古拉時的於本蕃和工友們住在臨時活動板房,日常喝水吃菜都要靠汽車從格爾木送來,上個廁所還得提防棕熊、野狼等「高原夥伴兒」的「惡作劇」。  儘管如此,於本蕃依然為能在世界鐵路最高處工作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 玉出崑山——紮根「天路之巔」12年的養路工於本蕃印象
    當千軍萬馬的建設者告別浩浩蕩蕩、足以彪炳千秋的歷史舞臺後,上百名「天路」的護衛者,又默默地拿起這支沉甸甸的接力棒,把熱血青春和無悔人生交付給植根蒼茫大地的兩根鐵軌。  就在這一年的6月底,24歲的於本蕃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一腳踏進「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唐古拉,跟隨師傅和工友們開始了青藏鐵路線上凍土病害最多的125公裡線路的驗收、運營和維修工作。
  • 東風8B高原型「雪域神舟」,最終還是沒有成為青藏鐵路主力機車
    年6月,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式全面開工建設。鐵道部科技司於2002年5月與戚墅堰廠籤訂了《青藏線高原內燃機車的研製及線路試驗》科研項目合同,要求試製2臺青藏線高原內燃機車樣車。2002年10月底,戚墅堰廠完成2臺樣車的試製。同年11月7日,鐵道部運輸局裝備部將這兩臺機車定型為東風8B型9001、9002號,與此同時戚墅堰廠並將其命名為「雪域神舟」。
  • 專訪舞劇《雪域天路》導演王鐸:我不可東去西去, 只向萬裡無寸草處去
    網易娛樂4月24日報導 青藏鐵路被譽為「天路」,它在今日之中國工程地位無人撼動。傳承發揚青藏鐵路精神是我輩鐵路人當今奮鬥之源泉。本劇「雪域」是獨特地緣環境產生的人文情感。「天路」則是為之奮鬥終身的青藏鐵路精神。
  • 青藏鐵路的火車頭和客車車廂,憑什麼不能國產?
    青藏版25T客車至於機車方面,中國在當時真的沒有可以用的機車。因為高原缺氧以及線路坡度大當時使用了4節東風4B型內燃機車才能完成客車牽引任務。後更換為美國進口的NJ2內燃機車。青藏鐵路全線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最高路軌橫跨海拔高程達5072米的唐古拉山埡口。年平均氧氣含量僅為平原地區的63.4%。而且青藏鐵路坡度又比較大,沿線路況複雜。這就對內燃機車的柴油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當時中國可以用的僅僅只有哦東風4系列內燃機車可以擔負客車的牽引任務,但是這麼惡劣的工況,東風4的表現不是特別好。
  • 電力天路架雲端 雪域高原展新顏
    5年來,西藏先後開工建設了繼青藏聯網、川藏聯網之後的第3條、第4條「電力天路」—藏中聯網工程、阿里聯網工程,實現了藏中電網與西藏昌都電網、四川電網的互聯互通,全區邁入了以500千伏超高壓為主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西藏統一電網新時代,累計新增110千伏級以上變電站39座、輸電線路8600餘公裡、變電容量近1300萬千伏安。
  • 中央電視臺「超級音樂速遞」——金婷婷《天路》
    《天路》是一首極富抒情性的歌曲,旋律特徵十分鮮明,西藏風格典型突出,音樂素材簡約凝鍊,聽上去新穎別致。作曲:印青,作詞:屈塬。——禮讚青藏鐵路第一歌青藏鐵路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一聲長笛響徹雪域高原,一條巨龍翻山越嶺,被稱為世界奇蹟的青藏鐵路鋪展在了世界屋脊。青藏鐵路的建成不僅創造了人類鐵路建設史上的多個奇蹟,更成為青藏地區繁榮發展的鋼鐵大動脈。這是2006年夏季的熱門話題。
  • 即刻出發,用六張火車票,感受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疆土的絢麗
    即刻出發,用六張火車票,感受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疆土的絢麗倉央嘉措一句「我是雪域的王」,吸引了多少人奔向這個神聖的地方——西藏。進藏不坐火車可謂是一大遺憾,所以乘火車進藏成為了很多人的信仰和期待。然而火車不僅送我們抵達心中的嚮往,也可以讓我們領略中國的恢弘壯美。中國,擁有約963.4萬平方公裡的疆土和領海,2019年1月3日10點26分,中國的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中國這個名字震驚世界。在整個世界,這個努力生長的國家,越發強大和威武。
  • 新技術打造青藏鐵路沿線新景觀
    新華社拉薩6月28日電(記者錢榮 姜帆 張濤)一路磕著長頭前往拉薩朝拜的僧人多旦,每次停下腳步休息時,總會把目光投向不遠處的青藏鐵路。
  • 又一條天路!川藏鐵路建設加速 全長1600公裡
    洛桑江村在闡述「十三五」時期自治區應著力完成的主要任務時指出,「加快建設拉林鐵路,全力推動建設川藏鐵路,力爭鐵路運營裡程達到1300公裡以上。」 在闡述自治區政府2016年工作重點時,洛桑江村再次提到要「推進拉林鐵路建設」,「啟動川藏鐵路康定至林芝段、青藏鐵路日喀則至吉隆段、滇藏鐵路香格裡拉至波密段和黑昌鐵路那曲至昌都段前期研究工作。」
  • 韓紅的《天路》不只是一首歌,它是一條路通向美好的路
    《天路》是印青和屈塬青藏鐵路施工的時候創作的一首歌曲,這首歌在韓紅老師的演唱下,真的是有一種心靈上的震撼,不僅是因為這首歌本身,更是因為青藏鐵路本身這項浩大的工程。歌曲的開頭描寫了青藏高原的環境,閉上眼睛想一下,碧草藍天,神鷹飛翔在高高的山空,青藏鐵路就像是神鷹在山空蜿蜒盤旋,終有一天會展翅高飛。「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盼望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
  • 作曲家美朗多吉與青藏鐵路的情緣
    藏族作曲家美朗多吉與青藏鐵路的情緣超過十載,他說,總覺得鐵路這麼史詩性的工程必須被紀念。&nbsp&nbsp&nbsp&nbsp全長1956千米的青藏鐵路開通十年,「天路」在造福高原同胞的同時,也使包括《天路》、《坐上火車去拉薩》等多首歌曲傳唱大江南北,使西藏不再遙遠。
  • 通用電氣最後一款突進系列:青藏鐵路NJ2型內燃機車和他的兄弟們
    截止到了2018年6月,125臺C40-9型機車全部改造完畢,另外還有17臺C44-9W也完成了這樣改造,4000號和4001號車在維吉尼亞州和西維吉尼亞州的線路上進行了牽引煤炭列車廣泛性試驗,後來也在其他線路進行了運行試驗。
  • 這個假期,中央媒體致敬勞動奮鬥中的鐵路人
    五一是勞動者的節日 假日期間鐵路各崗位 勞動者默默堅守 埋頭苦幹、無悔付出 用汗水和辛勞為 旅客安全出行、鐵路平穩運輸
  • 比天空更遼闊,雪域青藏,一個尋夢的地方
    青藏是神秘的地方,處於距離天空最近的地方,誠然產生了無數的奇蹟。在青藏高原中,呼吸新鮮的空氣,放飛自己的思想,讓自由擁抱這塊神奇的土地,內心有一種自豪而奔放的感覺。在青藏高原中,遠離世俗的塵埃,遠離生活的繁雜,收穫一份清閒,收穫一份安寧,尋找心目中的自己,到西藏尋夢,做幸福的自己。青藏鐵路其本身就是奇蹟。在數千裡的鐵路沿線,你就會發現,所謂旅途並不是達到目的地,而是欣賞沿途的風景。青藏鐵路修築充滿了奇蹟,它在修築的過程中克服了很多苦難,最終還是創造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鐵路工程。坐在火車上,從來不會感覺到風景的單調。
  • 鐵路人用鍥而不捨的精神把鐵路修到天邊
    今年國慶節,在藍天白雲下,高聳入雲的麗江玉龍雪山上,負責麗香鐵路建設的滇西鐵路指揮部副總工程師張文強放棄休假,堅守崗位,在位於玉龍雪山的中義隧道中指揮隧道開挖和卡控工程質量。中義隧道是麗香鐵路的控制性     雲貴高原的麗(江)香(格裡拉)鐵路建設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