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多年後某天突然重新出現月經,難道是返老還童?作為女性你該高興還是背後另藏玄機?
家住廣州59歲的郭姨就遇上了這樣的「怪」事情,早已絕經11年的她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突然陰道出血,郭姨想著可能是最近這段時間勤保養,重新出現月經了,心裡美滋滋也就沒太在意。
可幾個月後,這樣的情況越來越不對勁,陰道流血量越來越多,而且每次出血下腹部都伴隨著陣陣疼痛,無奈下郭姨只好來到醫院就醫,經過B超檢查後,曾誤以為幾個月的「月經」提示大有問題,醫生表示,宮腔內出現不均質實性佔位,大概率得了子宮內膜癌,幸好屬於早期,還有手術的可能。
這些女性要提防子宮內膜癌
相比於宮頸癌、卵巢癌等女性婦科腫瘤,我國女性對子宮內膜癌的了解比較生疏,其實近些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病人數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有的省份患病人數甚至超過了宮頸癌,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婦科副主任醫師譚曉嫦介紹,它最常發生在圍絕經期和絕經後女性,其中以50歲以上的絕經婦女最多見。
為何絕經後的女性成為了高發人群?專家表示,這與雌激素長期刺激有很大的關係,在沒有了孕激素拮抗的情況下,雌激素長期刺激容易發生子宮內膜增生症(單純或複雜,伴或不伴不典型增生),繼而出現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臨床中常見於無排卵性疾病,如多囊卵巢,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腫瘤,長期服用三苯氧胺的婦女,長期服用雌激素的絕經後婦女。
此外,絕經後的女性常伴隨高血壓、糖尿病,尤其是肥胖的中老年女性,過多的脂肪組織可以把腎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脂肪越多轉化能力越強,過多的雌激素又會不斷地釋放到血液中,作用在子宮內膜上,從而發生癌變。
除此之外,未婚、未育的女性,絕經年齡延遲的女性,有癌瘤家族史的女性等,也都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人群。
絕經後出血意味著患上了子宮內膜癌?
和所有的癌症一樣,子宮內膜癌早期並無明顯的症狀表現,其中不規則的陰道出血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尤其是絕經後的女性,而尚未絕經的女性則表現在經量變多、經期延長或者月經紊亂,陰道排液增多等。
而一旦到了子宮內膜癌晚期,可能出現腹痛、盆腔包塊等症狀。
譚曉嫦表示,但絕經後的女性也不需要過於擔心,雖然絕經後出血有可能預示著惡性疾病的信號,但臨床上發現,惡性腫瘤僅為絕經後出血病人中的少部分。
「在惡性腫瘤中,子宮內膜癌會引發絕經後出血,宮頸癌、卵巢惡性腫瘤也同樣會出現,因此如果出現該症狀,又伴有下腹疼痛、發燒、消瘦等全身病變者,一定要重視檢查,預防癌症的發生。」譚曉嫦指出,日常生活中的生殖道炎症也會引發陰道出血,此外生殖道外傷、子宮脫垂、卵巢良性腫瘤、子宮內膜腺體囊腫破裂、濫用藥物、心理因素等都有可能。
子宮內膜癌的女性還能治嗎?
很少人知道,子宮內膜癌的疾病進展可長達5-10年,從輕度到重度再到重度,女性其實又足夠的時間去辨別甚至提前採取幹預手段,例如在子宮內膜增生過長時期,可以通過服用低劑量的孕激素達到逆轉。
發展到不典型增生期時已屬於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時期,如果已沒有生育的要求,可以提前手術切除子宮,即便是發展到了癌的階段,只要積極治療,是屬於治療效果比較好的婦科惡性腫瘤,許多女性在及時治療後,能夠獲得長期生存。
當然,對於癌症來說,預防總比治療來的更有經濟效益,譚曉嫦表示,想要預防子宮內膜癌,女性們要記住五點:
1、生活作息要規律,尤其是要戒菸、保持平衡膳食,預防肥胖,保持心情愉悅。
2、有月經不調的女性,最好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調節好月經周期。
3、對於高危人群,可提前科學使用孕激素拮抗雌激素,比如已有研究證實,口服避孕藥能預防子宮內膜癌。
4、45歲以上的女性每年進行一次子宮內膜細胞學篩查。
5、若出現子宮出血等異狀,需儘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