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年數次進疆的四川廣元人唐樹梅來說,新疆讓她感到最大的變化是交通越來越方便了。20多年前,唐樹梅在庫爾勒市承包了300多畝地種棗和香梨,那時每次來庫爾勒都要先飛到或者坐火車到烏魯木齊,然後在烏魯木齊市住一晚才能趕第二天的長途汽車到達庫爾勒。如今,她從四川成都直飛庫爾勒當天就能到達。
交通的便利也使得新疆今年的旅遊變得一片火熱。「在昭蘇,有看不夠的萬畝花海,天馬節開幕時有萬馬奔騰的壯觀景象,有隨時可見的雨後彩虹……」來自河南平頂山自駕遊的竇闖終於實現了在獨庫公路走一趟的想法,離開昭蘇時,他還對昭蘇縣的美景和涼爽戀戀不捨。
記者近日從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獲悉,今年旅遊旺季,喀納斯、天山天池、那拉提、巴音布魯克、喀什古城等熱門景區的遊客接待量出現井噴狀態。經第三方公司調查統計,今年上半年,新疆累計接待遊客7589.35萬人次,同比增長46.00%;實現旅遊收入1152.06億元,同比增長47.96%。
靚麗的成績得益於新疆立體交通體系的加速建成,得益於近兩年大力實施的旅遊興疆戰略。多年來穩定紅利的持續釋放,促進了新疆各行業尤其是旅遊產業的發展,更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旅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高志敏說:「旅遊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新時代的新疆旅遊業正向著成為支柱產業和引擎的目標穩步邁進。」
立體交通體系的加速建成推進了新疆各個行業大發展,尤其是在新絲路上,新疆作為「一帶一路」核心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繁榮
古絲綢之路上,新疆「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興盛久遠。如今,在新絲綢之路上,新疆與世界的聯繫和交流愈發緊密,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新疆緊抓共建「一帶一路」的重大歷史機遇,著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全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和我國向西開放的門戶,新絲綢之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繁榮。僅以新疆通往中亞和歐洲的西行班列計算,2014年以來,新疆累計開行西行班列2451列,年均增長100%。其中,2018年當年突破1000列大關,達到1002列,通達中亞和歐洲19個國家的26個城市。
地域遼闊、高山荒漠眾多的新疆經過70年的發展,「疆內環起來,進出疆快起來」的立體交通體系加速形成。全疆高速公路裡程已突破4800公裡;新疆鐵路運營裡程6200多公裡,鐵路骨架從最初的「一」字形到「人」字形,再到如今已形成包括蘭新線、南疆線、烏準線、精伊霍線等在內的跨越「三山兩盆」的全新路網布局;擁有21個民用機場、309條國內國際航線,讓新疆與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
「全域遊」帶火手工藝製作產業,不僅為新疆旅遊商品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更為農牧民增加了收入
7月底的澤普縣一派繁忙的景象。「現在,地裡的活兒不太忙,家裡的活兒很忙。」吐米爾·吐魯甫所說的「家裡的活兒」其實是他家在布依魯克塔吉克族鄉塔吉克民族特色風情小鎮開的農家樂旅遊點的活兒。像吐米爾這樣的村民在塔吉克民族特色風情小鎮裡開的農家樂有10多家,交通的方便快捷讓吐米爾們生意日漸紅火,一年下來,一個農家樂旅遊點收入可達數萬元。
「今年,新疆將以全域旅遊為抓手,大力推行全域旅遊發展模式。」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負責人表示。交通的快捷方便促進了鄉村旅遊、民俗體驗、生態休閒等新業態的發展,這為貧困群眾帶來更多的就業、創業,增加收入實現脫貧的機會。
「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農民畫成了我主要的增收渠道,去年僅銷售農民畫收入就達10多萬元。現在我還帶了好幾名徒弟,幫助他們一起致富。」在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刀郎畫鄉景區,木卡熱甫·艾海提剛創作的農民畫已被旁觀遊客買走了。
旅遊扶貧已成為新疆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南疆,像木卡熱甫·艾海提一樣,很多農民都有著精湛的手工藝技藝,通過發展手工藝製作產業,不僅為新疆旅遊商品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更為農民們增加了收入。據統計,2018年庫木庫薩爾鄉銷售農民畫收入達100多萬元,現在該鄉積極用「旅遊 文化」的模式引領百姓脫貧致富。
阿克蘇地區文旅局黨組書記王雲鳳告訴記者,阿克蘇地區將全力擴大旅遊輻射半徑,對旅遊資源富集村進行整體開發和市場運作,引導群眾參與旅遊脫貧致富。將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建設文化特點鮮明和主導產業突出的特色文化產業示範鄉鎮、特色文化鄉村、特色文化街區。同時,阿克蘇地區還要以村為單位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培育壯大阿克蘇紅富士冰糖心蘋果、溫宿薄皮核桃、阿克蘇紅棗及庫車小白杏、香梨、葡萄等特色名優水果、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等六大脫貧攻堅產業,實施鄉村旅遊「後備箱工程」。
綠色發展在改善生存環境的同時,更為當地群眾帶來財富,而70年的奮鬥,讓今天的新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裝備水平大幅提高
新疆之美,美在擁有森林、荒漠、草原、沙漠和高原苔地,各類型生態系統氣象萬千,山河壯麗。保護好生態環境,守護好大漠草原、雪山冰川,是各族人民的幸福之願。綠色改善生存環境,更為當地群眾帶來財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新疆深入人心。各地在綠洲外圍種植生態林,內部有針對性地種植經濟林,大力發展林下養殖、生態旅遊等多種經營。截至2018年底,2200萬畝林果遍布新疆大地,果品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總產值約900億元。特色林果業成為新疆各地發展鄉村經濟、帶動農民增收、提振幸福指數的重要抓手。
經過新疆各族人民70年的奮鬥,新疆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裝備水平大幅提高,靠天吃飯成為歷史;工業生產從無到有,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城鄉面貌發生滄桑巨變。高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新疆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的力量不斷湧現,2018年全區高新技術製造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28個百分點和11個百分點。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啟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大數據、「網際網路 」、分享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2018年全區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800億元,同比增長近10%。高質量發展讓各族群眾收穫滿滿的幸福感。
走進位於和靜縣的河北新村,一幅風情畫躍入眼帘:平整的柏油路面,設計新穎的四戶組合的兩層小樓,規劃有序的景觀步行小路……「做夢也沒有想到,我們牧民能過上這樣的生活。」巴音布魯克草原的牧民巴爾內興奮地說:「供排水、燃氣、供熱、照明、通信,各種設施應有盡有。過上這麼好的生活,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離不開援疆省市的無私幫助。」
70年來,中央財政對新疆補助累計達2.35萬億元,其中2012-2018年就達1.61萬億元。2018年達到3022億元,佔當年新疆財政支出的60.3%。2010年以來,全國19個省市對口支援新疆,已累計投入援助資金1035億元,引進合作資金近1.8萬億元。1997年以來,先後有15975名援疆幹部來到新疆,與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建設美好家園,讓新疆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這幾年,天山南北城鄉面貌和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明顯改善。2018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大關,達到2.15萬元,同比增長7.6%。各族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從心底裡感恩偉大的黨、感恩偉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