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終熱詞盤點#
360輿情安全中心也依據數據感知平臺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熱詞,我們希望通過梳理這些網絡熱詞、分析熱詞背後的網民心態,繼而感受社會脈動、感知社會情緒。
在今年的網絡熱詞中,有「疫情」「吹哨人」這類直接關聯疫情的,說明新冠疫情在重新塑造我們的世界,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像「工具人」「打工人」之類的熱詞則反映我們的焦慮與壓力在與日俱增;「雙節棍」「尾款人」則源於「雙11」這個網絡熱詞創造基地,來自一場娛樂的狂歡、文化的盛宴;「入關學」「內捲化」相較於往年的網絡流行語,更偏向學術性,表明雖然社交媒體圈層化、分眾化,但不同社群之間文化交流和互換也變得日益普遍。對個人來說,網絡熱詞像一場大合唱,我們參與其中,並從中獲一種集體情感歸屬。而對社會來說,這些網絡熱詞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今年網民集體的認知和感受。
012020年網絡流行詞釋義
01|疫情
出處:疫情本是指疫病的發生和發展情況。
流行原因分析:在今年,因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非典型肺炎爆發及流行,使「疫情」成為今年被廣泛使用的熱詞之一,不僅僅是在網絡上,在現實生活中也被頻頻提及。
02|吹哨人
出處:「吹哨人」這個詞源自英國警察發現有罪案發生時會吹哨子的動作,以引起同僚以及民眾的注意。以此延伸,目前我們所指的「吹哨人」是為使公眾注意到政府或企業的弊端,以採取某種糾正行動的人。
流行原因分析:「吹哨人」一詞在今年被大眾廣泛熟知及應用,與李文亮醫生密切相關。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醫生在微信上與同行交流時,認為出現類SARS病毒並提醒同行注意保護,因而成為最早向外界披露新冠肺炎病毒的醫療人員之一,被視為「疫情吹哨人」。
03|入關學
出處:知乎用戶「@山高縣」所創理論,其主要內涵是以當年的清軍入關類比目前的中美關係,並認為現在的美國就是曾經的大明,現在的中國就是當年的後金。「入關學」認為,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導者的過程可以用清軍入關的過程來類比,強調「入關前不要搬著聖賢書胡思亂想,入關後自有儒學大師為我所用」,即當中國成功佔據世界舞臺後,全球各國自然會接受中國人的價值觀。
流行原因分析:2020年中美兩國在多個領域陷入緊張對峙,這種帶有愛國主義特徵的網絡思潮引發了很多中國網民的共鳴。
04|後浪
出處:後浪源於2020年5月3日由Bilibili網站推出的演講視頻《後浪》。該視頻中,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登臺演講,認可、讚美並寄語年輕一代:「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該視頻引發現象級網絡討論。
流行原因分析:後浪本是指晚輩,但是「後浪」刷屏後,在流行使用過程中詞意範疇從寬幅走向窄幅,成為特指生活品質優越、擁有大家羨慕的諸多自由選擇選權利、出身富有家庭的青年群體。「後浪」漸成幾億普通青年的對立面,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為年輕人表達社會壓力過大和無奈無力感的新載體。
05|地堡男孩
出處:5月31日,美國「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抗議浪潮蔓延至白宮,川普被曝一度躲入白宮的地下掩體。在境外社交媒體平臺推特上,「地堡男孩」(#Bunkerboy )被網民頂上頭條。傳回國內,「地堡男孩」「堡堡」「堡藏男孩」 成為美國總統川普的代稱 。
流行原因分析:美國總統的一舉一動一直是境內外網民關注的焦點,「地堡男孩」一詞是境外引進國內,起源於境外網民對美國總統川普的嘲諷。在川普任期內,中美關係惡化,國內網民也借該詞表達對川普的調侃與嘲諷。
06|內捲化
出處:學術名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流行原因分析:內捲化一詞如今被泛化,涉及各個領域、牽連各個方面,體現大眾對「沒有發展的增長」的擔憂。尤其是對當代青年群體而言,「內捲化」寄託著他們對自身所面臨的無奈而迷茫的處境的一種情感表達。
07|打工人
出處:即打工仔,是現在很多上班族的自稱。這個梗最早來源於一個名叫「抽象帶籃子」的網紅,他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人、保安、大專生的身份,悄然在網際網路走紅。
流行原因分析:當代年輕人對上升通道縮小以及現實生活感到無奈,越來越覺得「人人皆可走上人生巔峰」是多麼的夢幻和可笑。「打工人」的走紅,可視為是年輕人在生活壓力之下的,一種退縮自嘲式的反抗。
08|逆行者
出處:對英雄的稱呼,指在困難面前逆向而行的人。
流行原因分析:「逆行者」一詞的流行,源於今年特殊的環境與社會氛圍,用來讚美那些在疫情初期奔向武漢的、來自全國各地和解放軍的醫務工作者。
09|時間管理大師
出處:2020年4月23日,周揚青髮長文宣布已與羅志祥分手了一段時間,並曝羅志祥多次出軌,與多人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文中她提到自己很好奇,戀愛期間,自己每天半夜三四點才和羅志祥說晚安,他哪裡來的時間約女生呢?隨後,這一疑問引發網友的廣泛討論,甚至有網友扒出羅志祥的行程單,各個行程幾乎無縫銜接,工作經常需要每天換一個地點,而在如此繁忙的行程中,羅志祥還要不停的約女孩,可謂是絕對的時間管理達人。
流行原因分析:該詞經羅志祥一事迅速走紅,但在使用的過程中已不單單指貶義,如今更多的詞義是中性或褒義,指充分的利用時間為自己充電,提升效率。表達年輕人在娛樂化的心態下努力奮進的態度與情感。
10|凡爾賽文學
出處:網絡熱詞,被簡稱「凡學」,指通過先抑後揚、自問自答或第三人稱視角,不經意間露出「貴族生活的線索」。其創始人是網友「@小奶球」,本意是想用這個詞嘲諷那些「每天在社交平臺上描述享用的高檔酒店、奢侈品、紅酒,字裡行間透著『淡淡』優越感」的人。後來,這一熱詞不斷被解構,反而成為網民個人「低調炫耀」表達的一種方式。
流行原因分析:「凡爾賽文學」受追捧,在一定程度上跟中等收入群體的崛起有關係。因為相對富裕的人在變多,人們深感越來越難以和其他人拉開差距,同時也怕被比自己還優越的人拆臺,所以藉助「凡爾賽文學」來表達「我很幸福」「我比你強」「我比你有錢」的情感。同時,也有一部分網民對「凡爾賽文學」進行二次解構,表現優越感背後「感情上空虛和物質上求而不得」的真相。目前,網絡上最大的凡學研究基地是豆瓣的凡爾賽學學習小組。
11|雲監工
出處:網絡流行詞,來源於央視頻直播武漢開建的防治傳染病醫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工地,網友們雖然不能到現場出把力,但也給自己加了一個身份:雲監工,通過直播鏡頭去「監督」醫院的建設進度。
流行原因分析:「雲監工」一詞在今年被廣泛流傳源於特殊的社會背景,但在泛化的過程中,也開始有貶義的趨勢,指不落地、不接地氣、假大空。
12|尾款人
出處:尾款人是大家對雙十一期間,付完定金的人的一種調侃,付完定金之後,都在等著付尾款,因此每個人都是尾款人。
流行原因分析:尾款人是「打工人」之類流行詞的一種衍生詞。今年雙十一活動規則越來越複雜,各種津貼、紅包、疊加優惠等,讓大家在雙十一的時候需要更多精力來計算優惠價格。尤其是首次引入了兩次預售加尾款的時間段,第一次支付尾款時間是11月1日至11月3日,第二次支付尾款為11月11日,增加了活動時間,推動了該詞的流行。
13|集美
出處:意思是「姐妹」,出自網絡主播「迷人的郭老師」的口音梗。進一步的引申:集美的意思是集中美麗、集中美好、集中向上,是集中發財、集中暴富、集中暴瘦。
流行原因分析:本為諧音梗,但這個詞有集中美麗的含義,被女生所喜愛,又經一些消費平臺推廣而被廣泛傳播。
14|工具人
出處:指某人對他人任勞任怨,隨叫隨到,在情感上或經濟上卻始終不能得到平等對待,一直被對方當工具使喚。最常用於形容男女交往中女方對待備胎、舔狗的態度。另有一含義指「主動付出,給他人提供便利的人」,較常用在網遊等語境。
流行原因分析:「工具人」在今年的流行,也受到「打工人」「尾款人」之類的「XX人」的影響。另外,該詞所反映出的含義也贏得很多年輕人的共鳴。
15|網抑雲
出處:指音樂App網易雲的評論區中抑鬱情緒發言過多,使看到評論的人感到深有同感而與其一起陷入抑鬱,或是有人無病呻吟、故意賣慘來裝文藝,或博同情。
流行原因分析:最初這些語言出現於網易雲音樂的歌曲評論中,這些評論大都有這些關鍵詞:失戀、抑鬱、大海、酒精、52赫茲的鯨等。由於這類評論大都傷春悲秋,所以才有了「網抑雲」這個稱呼。隨著這個現象的發酵,在熟悉這個音樂平臺的網友眼裡,這個稱呼變得開始具有諷刺意味,帶有戲謔與嘲諷,也體現一種情緒認同的斷裂。
16|雙截棍
出處:2020年,天貓雙十一全球購物狂歡季有了新的代號:雙節棍。雙十一本是光棍節,由於2020年天貓雙十一變成兩次,所以兩個光棍節在一起組成「雙節棍」。
流行原因分析:由雙11創造,又通過天貓雙11的影響力進行傳播,體現雙11消費行為成為全民娛樂的狂歡節。
17|專業團隊
出處:網絡語,指《黑人抬棺》視頻火爆全網後,視頻中加納人肩上抬著棺木鼓掌跺腳,用狂野的舞蹈送別逝者,被中國網友稱為「專業團隊」。
流行原因分析:源於網民的獵奇心理,加納人的生死觀中以歡笑來代替眼淚,與莊子在妻子葬禮上「鼓盆而歌」不謀而合。這種生死觀,給忌諱談「死」的國人帶來了強烈的精神衝擊。
02我們既關注大格局,也有自己的小確幸
網絡熱詞一直是網絡社交表達的晴雨表,是映射世間百態、百姓心態的社會觀察哨。今年的網絡熱詞傳遞的情緒和文化更加的豐富多元。
從「疫情」「吹哨人」在社會生活會中的廣泛應用可以看出,在今年疫情大流行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每個人的情緒與時代緊緊相連。
「逆行者」「雲監工」則反映出在重大災難面前,我們自覺將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繫,積極參與國家抗疫救災的正能量宣傳。
「入關學」「地堡男孩」則反映出我們並不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還是積極的關心國家大事,在中美關係惡化的背景下,積極思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後浪」「內捲化」「打工人」等熱詞我們大部分人都切身感受到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衝擊著我們的個人理想,逼迫著我們重新進行自我定位。
「時間管理大師」一詞爆紅於明星出軌事件,但在傳播的過程中詞意變得更加積極,我們還是渴望成功的,還是在努力奮進的。
「雙節棍」「尾款人」反映出雙11的巨大影響力和強大的造詞能力,它已經變成了一個全民娛樂的狂歡節。
「網抑雲」「凡爾賽文學」「集美」「專業團隊」等詞的流行則表明網絡世界中小眾的亞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文化交流和互換越來越頻繁,也體現出了主流話語的包容力。
總之,今年的網絡熱詞反映出我們的視野變得更加廣闊,大到公共話題、小到個人情緒,既有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又有個人的情感表達,折射出我們關注時代脈搏與注重自我價值並存的心態,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既關心大格局,也有自己的小確幸。
03新冠疫情影響下,我們改變了很多
網絡熱詞是民意表達最為生動、最具代表性的方式之一。2020年是一個不平常的年份,註定會對未來的歷史變遷產生重大影響。
今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網絡流行詞也尤其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疫情」「吹哨人」「雲監工」「逆行者」等直接源於大眾對新冠疫情的集體記憶和情感表達,聚焦重大公共事件,體現宏大敘事。
「後浪」「內捲化」「打工人」「工具人」等雖然是反映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痛點」,但映射的還是新冠疫情影響下經濟放緩、失業壓力大增、階層固化帶給我們極端焦慮的情緒。
「雙節棍」「尾款人」則說明了上半年因受疫情影響,全國封鎖、收入下降、消費減少,於是借雙11,商家和消費者共同推動補償性消費,一掃前期疫情陰霾,營造出新的娛樂和消費狂歡。
總之,新冠疫情是今年大部分網絡熱詞傳播的直接動力,這些熱詞直接或間接反映了疫情影響下的共同的社會心態、情感與認知,並會對未來產生深刻影響。
04我們也要面對「所謂的真實世界」
今年的多個販賣焦慮類熱詞盛行,反映出我們更加現實,也更願意戳穿泡沫與幻想,原意直接面對「所謂的真實世界」。
從「後浪」的爭議中,反映出部分年輕人認為「前浪」是時代紅利的受益者,不滿那些「前浪」對年輕的後輩居高臨下或者指指點點,而如今時代紅利消失,年輕人考研難、就業難、升職難,我們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我們在焦躁,看不慣享受時代紅利的前輩。
「內捲化」一詞在今年也被反覆提及,從教育內卷到公司內卷,從人才內卷到城市內卷,似乎所有問題都可以歸因為「內捲化」。每個人都切實地感受到了「內卷」的壓力。疫情加劇了職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上升通道變窄,個人發展受限,這衝擊著每個人的職業理想,也讓我們重新進行自我定位,大家都是「打工人」。「打工人」一詞已經並不僅僅指傳統定義裡背井離鄉、收入不高、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相反,越來越多坐在城市寫字樓,有著體面的工作,拿著不錯的薪資的中產階級加入這場狂歡,它更像是我們在宣洩焦慮帶來的負面情緒,或許也是一種自嘲式的鼓勵。
除此之外,「奮鬥X」「糊弄學」「工具人」等熱門詞都有同樣的含義。這是我們對社會壓力與情緒的釋放。
或許你還想看:今夜,一起逃離尾款、滿減與餵貓一個家長群只是壓垮成年人的一根稻草今天,你內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