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拼多多到處找人砍價,他在滴滴打車求人助力,我在電子廠擰螺絲擰到凌晨,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早安,打工人!」「生活裡80%的痛苦來源於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會有100%的痛苦,所以在打工和沒錢之間,我選擇打工!」
「打工人」,是一位名叫「抽象帶籃子」的網紅玩出來的梗。2020年11月8日,「打工人」被《青年文摘》評選為「2020十大網絡熱詞」。
但是,「打工人」的熱度還未退卻,「乾電池」似乎已經在接棒的路上了。
11月23日晚上,得到羅胖最新一期啟發俱樂部就講到了「乾電池」這個梗。
大家都是「打工人」,對於這個很中性的詞,略帶自嘲,不褒不貶。但「乾電池」卻充滿了黑色幽默的味道。
「乾電池」是個什麼梗?
大概說的是大城市部分年輕職場人士自嘲,覺得自己像乾電池一樣,放在辦公室這個「電池倉」裡輸出能量,等電量耗盡的時候,就掃地出門,再換一個新的電池。
確實,有的公司,招聘銷售人員,把員工的人脈、潛力榨乾以後,就掃地出門,再招新人,特別像電池沒電後換新的。
職場有個「35歲現象」。就是很多大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過了35歲如果還是一隻「社畜」,那基本上就要換新的「電池」了。
或許正因為如此,這三個字說到很多人的心坎裡去了,覺得自己就像城市內循環的一次性能源,用完就扔,還不用進行垃圾分類。
細究起來,「乾電池「這個梗的背後,有很多心酸且無奈的原因。
在996的工作制下,被嚴格的KPI壓著,除了拼命輸出能量,還有別的選擇嗎?
房租、房價那麼貴,生活消費那麼高,不敢懈怠,發現自己沒電的時候,已經晚了啊。
想往上面爬,想給自己換個倉,可是金字塔的社會結構,越往上倉位越少,競爭越大啊。
現實殘酷而又無奈,那麼如何能避免自己成為一次性的乾電池呢?
一,給自己充電,讓自己成為充電電池
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快,過時快,如果不給自己充電,無異於坐等電量耗盡。
以前我們說大學學的知識3-5年過時,但現在,畢業的時候,你學的知識就可能過時了,只有經常給自己充電才能保持最佳的輸出狀態。
二,讓自己成為手機電池,想要換得連手機一起換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電池都是封閉的,想要更換,很難,需要專業技能,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更換新的手機。
既然是這樣,那就讓自己成為手機電池吧,想要換,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三,讓自己成為整個系統上的一個模塊
一個公司的崗位,比如前臺、文員、行政等崗位,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就像給遙控器換個電池那麼容易。
但有的崗位,比如高級技術人員,就像遙控器上面的一個模塊,不是你想換就能換的。
一個空調遙控器,你可能要用10年,電池不知道換了多少個,但只要遙控器還在,你作為遙控器上面的一個模塊,你就一直在。
四,讓自己進化
以前你是一節乾電池,只能用於遙控器、手電筒上,但進化後,你變成了動力電池,可以驅動特斯拉。
遺憾的是,生物進化太難了。
你覺得自己是乾電池嗎?如果是,你覺得自己是南孚還是勁霸?是5號還是7號?
不知道2021年的十大網絡熱詞,會不會有「乾電池」,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