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期末,低年級的小朋友在數學複習中經常會遇到一個難點——就是「時間的認識」,特別是對於類似11:50這樣的時間更是容易變成一團糊。
因為對於時間的教學,我研究過多次,上過公開課,也幫助同事磨過參賽的課,所以自我感覺認識上還是比較到位的,可以給予有需要的你一些經驗和做法。
關於時間的學習,確實是小學低段數學中的一個難點,主要分為三大板塊的內容:時間的認識,時分秒之間的關係和經過時間的綜合運用。
今天我們先來聊聊關於時間的認識,因為這是基本功,如果孩子在這方面有所提升了,下一次我們再來深入研究剩下的問題。
時間的認識可以分為三部曲:
第一,認識鐘面,明確鐘面上的信息。
鐘面上有不會動的信息和會動的信息,不會動的是12個數字和12個數字把鐘面平均分成了12個大格,以及每個大格中有5個小格,也就是一圈有60小格。
鐘面上還有三根會走動的針,又短又粗走得又慢的是時針,比時針長一些走得快一些的是分針,最細最長走得最快的是秒針。
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再來觀察時針和分針的走動過程,這個過程中建議用真實的鐘演示,因為這樣的話分針和時針走動過程中的關係可以更真實。
第二,從整時和半時突破,做到眼前有時間心中有鐘面。
整時和半時是認識時間的節點,這兩類時間具有鮮明的特點。
在認識整時的過程中,我們反覆轉動分針和時針,孩子反覆觀察,發現:分針走一圈時針就會走一大格,而且當分針指向12的時候,時針就會指向某一個數字,這個時間就是整時。因此: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而這樣的整時在鐘面上可以得到12個。
認識半時也是一樣的道理,在觀察中認識它,而不是靠記憶去記住它。
通過觀察,發現:分針走半圈的時候,時針走了半大格,分針再走半圈,又成為整時,依次循環,所以才會叫半時。在理解的基礎上得到:分針指向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這樣的半時在鐘面上也有12個。
觀察多了,當孩子看到時間時心中自然就會有一個走動的鐘面。
第三,從半時的半時化解難點,進而認識幾時幾分。
有些孩子不認識時間是因為他是憑記憶模式來認識的,而不是真正理解了分針與時針之間的走動關係來認識的。
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們可以在整時和半時之間尋求支點,比如,在回顧了8時和8時半之後,可以出現8:15的鐘面,讓孩子猜一猜這一個時間,進而再認識8:05,8:10,8:55,9:05,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都需要在動態的過程中一邊觀察一般認識,明確分針和時針的位置,特別是像快幾時了,如11:55這樣容易認錯的時間,需要多比較多鞏固。
一般來說,在這樣動態的鐘面中理解了分針和時間的走動關係,認識幾時幾分將不會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