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一直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考不上印度理工學院的人,才會去美國麻省理工等美國名校讀書。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傳播和印度裔高管的不斷成功,這句話也傳出了,印度並在世界範圍內有不小的影響力。
那麼,傳言是真的嗎?這個被印度人視為實力超越美國麻省理工的印度高校,究竟有多牛呢?
2015年,一家美國諮詢公司曾對美國500強企業的CEO國籍進行了分析報告,結果發現,美國500強企業的外籍CEO中,印度裔是人數最多的,高達10位,還要超越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籍。
而且,這10位印度籍高管中,其中有7位在美國高科技公司擔任CEO,這其中,就包括擔任谷歌CEO的桑德皮查伊,擔任微軟CEO的納德拉。
另一個數據則更為驚人:據說,在矽谷,印度裔領導的美國科技公司已經佔到了矽谷科技公司總數的30%之巨。而這些成就顯赫的印度高管中,大多數都出生一個學校,這個學校就是印度理工學院。
印度理工學院創建於1951年,在印度全國設有7個校區,分別為德裡理工學院、坎普爾理工學院、卡哈拉格普爾理工學院、馬德拉斯理工學院、孟買理工學院、瓜哈提理工學院和盧克裡理工學院。
對於印度學生而言,這個學校在印度有多難進呢?猶如中國的清華北大一樣,想要考進印度理工學院,是名副其實的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而由於印度與中國相似的人口和遠少於中國的大學數量,印度高考的競爭甚至比中國猶有過之。
據說,每年有超過30萬的印度學生報考印度理工學院,但是,能夠成功的僅有4000多人,錄取率不到2%。即便是近些年該校進行了擴增,但是,錄取率依然不足3%,仍低得可憐。
所以。這種優中選優、集中了印度青年最優秀一代的學校,再加上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度理工學院當仁不讓成為印度最精英年輕人的集中地。
所以,當70%以上的印度理工畢業生前往美國後,他們成為在美印度裔高光表現的代表:矽谷印度裔憑藉6%的人口,卻佔據了30%科技公司的高管。
那麼,在美國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的輝煌成就,是否證明了印度人說法:一流的人才去印度理工,考不上印度理工才會去美國高校呢?
其實並不是。印度理工在印度當然是毋庸置疑的第一高校,無論是畢業生質量還是教學水平,乃至於軟體實力和人文底蘊,印度理工學院都是印度名副其實的第一。
但是,如果把印度理工學院放到世界舞臺上對比,它卻並沒有印度人想像的那麼驚豔。根據QS世界大學排名,2019-2020年度,印度理工學院中的馬德拉斯分校在排世界排名只有第271名,似乎無法匹配印度理工在印度人心目中的地位。
為何會這樣呢?
首先,印度人的這種說法就站不住腳,美國許多科技公司的高管的確出身印度理工,但是,是不是這些人因此看不看不起美國的名校呢?不但不是,而且,這些CEO大多數還曾在進入美國之後繼續進入美國名校深造。
很顯然,對於印度理工的畢業生們而言,印度理工學院的教育雖然優秀,但並無法完全滿足他們對於知識和技能的需求,而這,也是正是他們繼續進入美國高校深造的原因。
其次,有多少企業高管出自大學,從來不是一個衡量一所高等院校是否是頂尖大學的標準。什麼是大學?大學是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地方,而人才,絕不僅僅只有企業高管。
而對於一個理工學校而言,當然是培養出多少名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取得多少科研成果。而很遺憾,印度理工雖牛,但是,世界性科研成果的研究者中很少出現印度理工的身影。更難以與大咖雲集的美國高校相媲美。
最後,即便僅以企業高管為例,在矽谷印度籍的高管佔據優勢,也不能代表印度理工學院培養的高管就在世界範圍內佔據優勢。
因為很顯然,矽谷僅僅是美國的科技中心而已,它無法代表美國整個科技行業,更沒有資格代表全球的企業。例如,矽谷德國、法國、日本等國的高管數量都沒有印度多,但是,能夠因此推斷日本、德國、法國等國的著名高校就不如印度理工嗎?當然不能。
因此,集中了13億最優秀年輕人的印度理工,當然人才遍地,即使是各個精英也不誇張,但是,也僅此而已,印度發展中國家的現狀、印度理工比之世界頂級高校有限的硬體措施和軟實力,都決定了印度理工並不具備比肩美國頂級高校的能力,更不存在以一己之力匹敵整個美國高校的可能。
「一流人才進印度理工,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去美國高校」的說法,不過是印度人的自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