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

2020-12-22 正北方網

關於教育、關於課程有著多種的說法和解讀,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三幼人也在不斷的修正著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陪伴孩子、親歷孩子成長中,理解了教育就是讓每個孩子找到適合他的生命成長方式;課程就是支持孩子不斷自我求索,追求真善美,學會適應和創造的過程。在每天真實的教育情境下,那些看似平常的對話、互動、探究就生發出一個個有趣的活動和各種生命的體驗,在與自然、生活的聯結中,他們感受到了民族的文化、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包容等等。基於這樣的思考,本學期我們大膽的行進在探索課程改革的路上,以課程的角度審視幼兒在幼兒園發生的一切活動和故事,期望從這裡出發,走向創新和發展。

(以下是案例)

案例一:中一班「光影探究」

在一次外出社會實踐中,站在隊伍最前面的孩子們看到了地上自己的影子,然後抬頭對老師說:「老師,我看到自己的影子了。」緊接著問道:「老師,為什麼你的影子在後面?我的影子在前面?」。於是教師和幼兒展開了關於影子的討論,師幼之間的討論引來了更多孩子們的參與,由此也開啟了班級關於光和影的探究之旅。

教師提供了「製造影子」的機會,讓幼兒通過操作探究、實際感知,認識到了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線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所形成的,物體離光越遠,影子越小;物體離光越越近,影子越大等。

接著教師與孩子們一起探索所有的物體都有影子嗎,如何和影子分開,影子的作用有哪些等等,教師還組織幼兒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畫影子,前往少年宮參觀科技展,體驗皮影戲。

之後教師與孩子們一起探索製造彩色影子,進而又開始了關於光的研究。

案例二:大一班「民族服飾探究」

在國慶節活動時,大一班的幼兒承擔了民族服裝秀的演出任務,幼兒園為每一位幼兒量身定做了不同民族的服飾,引發了幼兒對於少數民族的興趣,因此大一班開啟了「民族探究」的班本化課程。鑑於客觀情況,在幼兒先行調查的基礎上,以投票的方式選出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蒙古族和傣族,並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由兩位教師帶隊進行深入探究。

教師首先通過小組團討,發現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是幼兒的興趣點,為了讓幼兒獲得直接經驗,教師投放了真實的傣族與蒙古族服飾供幼兒觀察,讓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總結、提煉衣服上的圖案、花紋、墜飾等等,然後利用畫畫、摺紙、剪紙等方式設計民族服裝,最後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圖案的布料,由幼兒自行設計、裁剪、縫製合適的衣服,直到現在孩子們依然沉浸在縫製衣服的探究中。

這期間教師還與幼兒一起前往博物館參觀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了解蒙古族的服飾、文化、禮儀、歷史,回來後又一起進行了多元蒙古族文化的探究。與幼兒一起學跳擠奶舞、頂碗舞、博客舞,體驗蒙古摔跤,熬製蒙古奶茶。接下來孩子們還將嘗試製作炒米糰子、牛肉乾、空殼餅、蒙古餡兒餅等蒙古族特色美食,並在迎新年售賣活動中展示售賣。

案例三:中二班「石頭探究」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孩子們對隨處可見的石頭總是愛不釋手,喜歡在手裡拿著,在衣服兜裡裝著,和孩子們聊到石頭時,他們總是說的滔滔不絕:「我家有石頭,雨花石和花崗石,我的石頭很滑,你摸一摸。我見到的是鵝卵石,有白的、有黑的。」在孩子們濃厚的興趣下,關於石頭的探究活動由此展開。

在活動前期,教師和幼兒開展了一次關於「石頭」的「暢聊」,了解幼兒的興趣與經驗,在班級區域裡投放各類石頭以及不同石頭的標本、關於石頭類的書籍、作品等,並倡議家長與孩子一起走進自然、尋找石頭,進行石頭作品的創作。

接下來教師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在真實、平和、親密的環境中,成人和兒童才是舒展的,教育才能真正的發生。在我們成人提供了支持的環境和適宜的材料時,在我們傳遞出我們的愛和尊崇時,在我們把目光投向孩子的內在生活時,在我們帶著興趣盎然、追隨著孩子的腳步,成為孩子們的夥伴時,靈動生長、共生共長就呈現了同頻共振,孩子們在自然、真實體驗中多視角觀察、多形式感知,創新了思維、鍛造了品格,就在心中播下了向善、崇美、求真的心靈種子。當孩子們被看到、被聽到、被關注、被接納,孩子們的語言和行動、思考和問題變得無比有趣。

每個孩子都是可以發光的,正是這光,讓我們看到了美好教育的無限可能,看到了教育的新樣態。教育不只是為美好生活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應該是美好生活。

[責任編輯:姚亞兵]

相關焦點

  • 希望,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
    可能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變得沒有盼頭了吧,生活變得像棵枯樹,麻木地體會不到快樂和悲傷。可能有人20多歲像只在天空飛舞的鳥,人到中年會有「我還拼什麼,再過10年就退休了」的想法。所以還是要多和年輕人在一起啊,你的的確確能夠從他們身上感染到朝氣,變得充滿希望充滿活力。
  • 河合隼雄:活著」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那種情景給人的感覺,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過著神仙般的日子」。就是那麼個與痛苦、苦惱、悲哀毫無交集,在母腹中自由自在遊來遊去的小生命,卻能下定決心來到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沒有哪個孩子是因為「想來到這個世界」「想出生在那個家裡」而出生,生命只是命運的安排而已。所以,所謂「人生的起點」,的確是懵懵懂懂的。世上的事情就是這樣。
  • 蘇格拉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產婆本身並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幫忙接生而已。同樣的,蘇格拉底認為他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因為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同時,唯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借著假裝無知的方式,蘇格拉底強迫他所遇見的人們運用本身的常識。這種裝傻、裝呆的方式,我們稱為「蘇格拉底式的反諷」。
  • 閱讀本就是一件苦差事
    時常說:閱讀是一場旅行,是一份美好的陪伴。但我現在漸漸意識到,這個結論是有條件的。閱讀的確能夠成為一場美好的精神旅途,但,這一定是建立在足夠的閱讀能力、閱讀功底之上的。試想一下,一個看書總是走神的人,怎麼會在不翻手機的情況下沉浸閱讀1小時呢?書都沒讀進去,又怎麼會那麼容易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呢?
  • 「250」魏嬰:等待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他就是很可憐嘛!也不找我們玩,一個人坐在那裡,沒人陪他玩,也沒人陪他說話……"藍忘機心中一動,加快了腳步。老遠就看到了魏無羨,孩子一般坐在靜室的門檻上,雙手撐著下巴,望著天空中成雙成對的鳥兒,不知在想什麼。那模樣,果然是很可憐,很孤單。
  • 「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你大腦的空靈感
    記得曾經有一位大咖說:智慧的教育,其實就是空的教育。還有一句名言是這麼說的:時空的覺醒,是人類智慧的起源!可是我們的教育,並不注意這個問題,不注意孩子的空間感,一味讓孩子們死學知識,學到最後腦子就裝亂了。什麼原因呢?
  • 你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教育」
    我們更是知道,爸爸媽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良好的發展,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那麼,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接受到最好的早期教育呢?快樂積極地回應孩子,正是你對孩子實施重要的早期人格教育3歲前孩子的學習有一個特點,它是建立在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
  • 溫柔小眾的小清新句子,喜歡這件事,本身就很美好了
    溫柔小眾的小清新句子,喜歡這件事,本身就很美好了我會把所有溫柔都留給你的。你說我胖,我從130努力瘦到了90;你說我不會做飯,我開始學習炒菜……我努力溫柔,但你也不值得了。後來我瘦了,一身廚藝,但不是為了你。
  • 教育本身就是潤物細無聲
    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
  • 能夠學習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無論是中學生,還是高中生,對大學的美好幻想,都是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習自己喜歡的知識,然後輕鬆愉快的度過四年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即使去了自己想去的學校,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讀書似乎還是一個苦差事。想像一下,學習就是一片苦海,自己沉入其中,這種情況下,你會有什麼想法?是不是想要快速的從痛苦中解脫,要不然就感覺讓我畢業讓我出去,要不然就讓我死這裡面算了。
  • 裡亞託橋,威尼斯最有名的橋,本身就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
    裡亞託橋橋身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築成,橋中央是一個造型優美的亭閣,橋身有不少精美的雕刻,可以說大橋本身就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橋中央是拍攝大運河的好地方,站在橋上眺望大運河,可以感受中世紀的風情。莎士比亞寫了個劇叫《威尼斯商人》其中有個著名的橋就是這座裡亞託橋。特別漂亮的一座橋,威尼斯水上風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美好的年紀做美好的事
    介紹下,你也有好處「,朋友發過去一段簡單又深刻的道理後就把這人給刪除了,回到這個話題本身真的已經是喪失了人間的真性情,也讓我突然間明白世界上什麼樣的人都有,即使這類人佔少數,可產生影響和帶來的後果卻是不忍直視和不可忽視的。
  • 朱永新:別把教育整得太複雜,其實教育就做一件事!
    這個時候,尤其要很清晰教育是做什麼的。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認為,不管怎麼改變,教育就是一件事情:第一,給人幸福;第二,讓人成為自己,成為完全的人。一起看看他是怎麼理解的。,第一就是教育本身的複雜性。這個時候,尤其要很清晰教育是做什麼的。這就是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每天名言:成功就是重複做一件正確的事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天名言:成功就是重複做一件正確的事 2013-01-28 16:21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朱永新:不管世界怎麼變,教育就做這一件事
    不管怎麼改變,教育就是一件事情:給人幸福。1. 世界在劇變,為什麼教育沒有變?第一個問題,世界在變化,為什麼教育沒有變?很多人期待教育變化,很多人說中國教育不好。有人問我說,為什麼全國的大學都要我們的學生,全世界名牌大學最優秀的學生都是我們的孩子,但是教育還是要變化?
  • 這間挪威的藝術設計學院,如何讓建築本身成為一件教育工具?
    這間挪威的藝術設計學院,如何讓建築本身成為一件教育工具? 2017-10-17 14:58 這間挪威的藝術設計學院,如何讓建築本身成為一件教育工具
  • 儀式感,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這也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他生日的時候,媽媽會比照雜誌,親手為他做一件新款襯衣,還在袖口寫上年齡和他的名字。他說,長大後,去了美國,才知道,這就叫儀式感的生活——我很感恩,我在充滿儀式感的生活裡長大,儀式感,就是幸福本身
  • 一次圍爐夜話的力量 「教育就是美好的」
    不僅收穫了一群正在艱辛教育路上的戰友,還開啟了和兒子的溝通之門。一直希望兒子自己能好好學習,之前雖然有這個想法,但從來沒找過方法,所以在孩子爸爸的教育理念及老一輩的固有觀念下終於走到了家庭教育的懸崖階段。
  • 周軼君:紀錄片本身就是去看見被忽視的
    「拍紀錄片是一件我想到就會高興的事」 GZDOC:您在這麼多身份之間轉變,未來還可能會嘗試其他領域嗎? 周軼君:我其實覺得不是我選擇了轉變,是轉變選擇了我。我朋友就開玩笑說你現在叫「斜槓中年」。
  • 專注地做一件事,就是上天賜給你最好的禮物
    像電影裡放的一樣,「那些年」總是美好的。仿佛天總是藍的,雲總是白的,面孔是年輕的。每個早晨都灑滿陽光,每個夜晚都蕩漾花香……可是慢慢你會發覺,隨著時光的流逝,那些美好正變得日漸模糊。所謂青春,就像夾在書頁裡的蝴蝶標本,曾經存在的美好也終究變得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