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關於課程有著多種的說法和解讀,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三幼人也在不斷的修正著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陪伴孩子、親歷孩子成長中,理解了教育就是讓每個孩子找到適合他的生命成長方式;課程就是支持孩子不斷自我求索,追求真善美,學會適應和創造的過程。在每天真實的教育情境下,那些看似平常的對話、互動、探究就生發出一個個有趣的活動和各種生命的體驗,在與自然、生活的聯結中,他們感受到了民族的文化、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包容等等。基於這樣的思考,本學期我們大膽的行進在探索課程改革的路上,以課程的角度審視幼兒在幼兒園發生的一切活動和故事,期望從這裡出發,走向創新和發展。
(以下是案例)
案例一:中一班「光影探究」
在一次外出社會實踐中,站在隊伍最前面的孩子們看到了地上自己的影子,然後抬頭對老師說:「老師,我看到自己的影子了。」緊接著問道:「老師,為什麼你的影子在後面?我的影子在前面?」。於是教師和幼兒展開了關於影子的討論,師幼之間的討論引來了更多孩子們的參與,由此也開啟了班級關於光和影的探究之旅。
教師提供了「製造影子」的機會,讓幼兒通過操作探究、實際感知,認識到了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線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所形成的,物體離光越遠,影子越小;物體離光越越近,影子越大等。
接著教師與孩子們一起探索所有的物體都有影子嗎,如何和影子分開,影子的作用有哪些等等,教師還組織幼兒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畫影子,前往少年宮參觀科技展,體驗皮影戲。
之後教師與孩子們一起探索製造彩色影子,進而又開始了關於光的研究。
案例二:大一班「民族服飾探究」
在國慶節活動時,大一班的幼兒承擔了民族服裝秀的演出任務,幼兒園為每一位幼兒量身定做了不同民族的服飾,引發了幼兒對於少數民族的興趣,因此大一班開啟了「民族探究」的班本化課程。鑑於客觀情況,在幼兒先行調查的基礎上,以投票的方式選出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蒙古族和傣族,並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由兩位教師帶隊進行深入探究。
教師首先通過小組團討,發現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是幼兒的興趣點,為了讓幼兒獲得直接經驗,教師投放了真實的傣族與蒙古族服飾供幼兒觀察,讓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總結、提煉衣服上的圖案、花紋、墜飾等等,然後利用畫畫、摺紙、剪紙等方式設計民族服裝,最後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圖案的布料,由幼兒自行設計、裁剪、縫製合適的衣服,直到現在孩子們依然沉浸在縫製衣服的探究中。
這期間教師還與幼兒一起前往博物館參觀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了解蒙古族的服飾、文化、禮儀、歷史,回來後又一起進行了多元蒙古族文化的探究。與幼兒一起學跳擠奶舞、頂碗舞、博客舞,體驗蒙古摔跤,熬製蒙古奶茶。接下來孩子們還將嘗試製作炒米糰子、牛肉乾、空殼餅、蒙古餡兒餅等蒙古族特色美食,並在迎新年售賣活動中展示售賣。
案例三:中二班「石頭探究」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孩子們對隨處可見的石頭總是愛不釋手,喜歡在手裡拿著,在衣服兜裡裝著,和孩子們聊到石頭時,他們總是說的滔滔不絕:「我家有石頭,雨花石和花崗石,我的石頭很滑,你摸一摸。我見到的是鵝卵石,有白的、有黑的。」在孩子們濃厚的興趣下,關於石頭的探究活動由此展開。
在活動前期,教師和幼兒開展了一次關於「石頭」的「暢聊」,了解幼兒的興趣與經驗,在班級區域裡投放各類石頭以及不同石頭的標本、關於石頭類的書籍、作品等,並倡議家長與孩子一起走進自然、尋找石頭,進行石頭作品的創作。
接下來教師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在真實、平和、親密的環境中,成人和兒童才是舒展的,教育才能真正的發生。在我們成人提供了支持的環境和適宜的材料時,在我們傳遞出我們的愛和尊崇時,在我們把目光投向孩子的內在生活時,在我們帶著興趣盎然、追隨著孩子的腳步,成為孩子們的夥伴時,靈動生長、共生共長就呈現了同頻共振,孩子們在自然、真實體驗中多視角觀察、多形式感知,創新了思維、鍛造了品格,就在心中播下了向善、崇美、求真的心靈種子。當孩子們被看到、被聽到、被關注、被接納,孩子們的語言和行動、思考和問題變得無比有趣。
每個孩子都是可以發光的,正是這光,讓我們看到了美好教育的無限可能,看到了教育的新樣態。教育不只是為美好生活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應該是美好生活。
[責任編輯:姚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