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一時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深深的勾起了我們的青春回憶,回顧自己成長的歷程,有過迷茫,有過想要放棄,也有過堅持……人生如此,伴隨著我們成長、學習和工作的電腦也是一樣。筆者是89年生人,也不能算作90後了,但劃在80後的「尾巴」還是不過分的。在小學年代,那時的個人電腦算是一個新鮮物件,當時只有家裡有錢的夥伴才能買得起電腦,而且價格很昂貴。
說起小學年代的電腦故事,就首先要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上計算機課開始聊起了。那時候上電腦課之前,老師一定是千叮嚀萬囑咐的告訴大家要帶「腳套」才能進機房上課,而且還是兩個人共用一臺電腦,而且很多同學都搶著坐在右邊,因為這樣可以更方便的握到滑鼠。筆者依稀記得當時的機房環境大致是這樣的:一進門映入眼帘的是紅色的地毯,一共四排桌椅,整齊的擺放著白色外殼的486電腦,橫放在中間的有一臺教師機。那時候我們大家一直都覺得教師機要比學生機要高級一些,當然等到後來才知道,只不過教師機的顯示器比學生機的要大一圈而已。
你還記得當年這個上課必帶的腳套嗎?
現在我們每天所測試的CPU、主板、顯卡都是如今市場中熱賣的主流型號,電腦性能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即使說「性能過剩」也一點也不為過。筆者從小學、中學、大學再到工作,對於電腦更新換代的速度和性能提升的幅度表示非常感慨和讚嘆。著眼現階段的DIY市場,如今的冷漠和消沉也是經歷過曾經的巔峰和輝煌。關於電腦發展歷程的點點滴滴,今天我們就先從筆者的小學印象開始談起,後續的中學篇和大學篇以及工作篇我們日後再聊。
記得上小學的計算機課時,每兩個同學共用一臺電腦。首先從外觀上看,一水白色的機身沒有過多的點綴和裝飾。486電腦的機箱大都是臥式機箱,顯示器直接放在主機上面,傳統的造型,傳統的擺放方式讓我們不甚懷念。現在,我們已經看慣了立式機箱和超薄的液晶顯示器,這種「老古董」還真是很難再找到了。在臥式機箱的正前方,還配備了軟盤驅動器,有3.5英寸軟盤和5.25英寸兩種,軟盤存儲容量也不盡相同,一張3.5英寸軟盤的容量僅為1.44MB,還配有防寫功能。同樣,現在動輒數GB乃至十幾GB的U盤也是屢見不鮮,當年的1.44MB存儲空間,連現在一張高分率的照片都存不下。
統一的白色電腦外殼
看慣了立式機箱,總想給這機箱豎起來
軟磁碟在當年算是「高端玩意」
還記得當時同學們上課時最喜歡幹的一件事就是把機械滑鼠下面的橡膠球摳出來拿著玩,然後拿著滑鼠看著裡面都是什麼構造。當然,這肯定是要背著老師幹的,一旦被老師發現,肯定挨罵。因為在當年把電腦當做「寶貝」的年代,我們的這種做法就叫「敗家子」。如今,光電滑鼠已經普及得不能再普及了,還有更加先進的雷射引擎滑鼠。不過,話說回來,要說「好玩」還得要屬傳統的機械滑鼠,因為它不僅可以用,還可以「摳」著玩。
PS/2接口的機械滑鼠
誰把這裡面的橡膠球摳出來玩過?
在每次上計算機課時,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告訴大家怎么正確開關機,一個冷啟動,一個熱啟動,分不清楚。心想開機還那麼麻煩,直接按開機不就可以了嘛,後來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明白的,熱啟動就是重啟的意思。
如今業界領袖的英特爾也有當年的青澀
在機房中的電腦配置大致是這樣:Intel 80486 處理器、80387協處理器、內存一般是4M EDO、硬碟一般是幾百兆的硬碟、標配5寸低密度軟盤,也有配3.5寸盤的、顯卡一般能達到PCI接口就不錯,顯存一般512K到1M,可以顯示4色,16色,256色。好些的可以顯示16bit的65536色 。機箱一般是臥式的。可能大家看到這些配置參數時會感覺有些想笑,不誇張的說,現在智慧型手機的配置也要比當年的486機器強上太多了。
● DOS作業系統和上課學習的應用軟體
如今的我們在打開電腦之後,色彩豔麗的圖形化操作方式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易用性。在小學年代的計算機還沒有圖形化界面,全部採用DOS系統,每一項文件操作全部依靠輸入指令來完成。在習慣了圖形化界面之後,腦海裡還依稀記得「CLR」是清屏的意思,類似的命令還有查看目錄內容命令 DIR、指定可執行文件搜索目錄 PATH、創建目錄命令 MD、改變當前目錄命令 CD、刪除子目錄命 RD、文件複製命令 COPY、刪除文件命令 DEL等等。
DOS作業系統,接下來該輸入啥指令?HELP?
這本教材,到現在已經了十幾年了……
老師強迫過你這樣養成打字標準指法嗎?
特別有趣的是,在學打字時候,老師為了讓同學們在一開始就養成標準的打字指法,按照教材上的示範要求大家回家自己做一個「指套」套在手上,每一根手指應該按哪個鍵是非常嚴格的。可接觸電腦這麼長時間,悲劇的是小拇指在打字時依然用不上,可能是比較短,夠不著吧。
小學的電腦課我們學習的是WPS文字處理軟體。關於軟體啟動的步驟現在還是印象深刻,在開機之後進入黑黑的DOS系統,敲入一行命令然後回車才開始啟動軟體,現在的我們,習慣了通過雙擊打開軟體,不用再去記憶那些繁瑣複雜的命令。這麼多年以來,除了硬體性能的發展之外,作業系統的人性化程度也是顯而易見的。
DOS環境下的WPS文字處理系統
DOS系統下的WPS文字處理軟體是筆者最早接觸的應用類軟體,當時的文本編輯操作也基本上停留在最基本的「左對齊」、「右對齊」、「居中」等基礎功能。WPS軟體發展至今,伴隨著電腦硬體性能和作業系統升級也變得更加簡潔和易用,較早習慣了WPS軟體的朋友們可能對於微軟的Office辦公軟體就顯得疏遠了,不過從實際使用上來看還是非常相似的。
你玩過E-Logo語言編程畫圖嗎?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個俗稱「小龜畫圖」的編程軟體,通過「前進」、「後退」、「向左」、「向右」來控制小龜畫出漂亮的圖案。這款軟體雖然談不上是遊戲,但也正是需要開動腦筋琢磨才更讓很小年紀的我們了解和感受編程的樂趣所在。
386或者486電腦還算不上是多媒體個人計算機,由於硬體性能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發展,所以在多媒體娛樂方面的表現上幾乎為零。除硬體之外,作業系統的落後也大大限制了遊戲以及影音娛樂的發展。
● 電腦是「玩」出來的:那年我們都玩啥?
在黑底白字的DOS系統中著實沒什麼可玩的,再後來升入六年級之後,機房的電腦配備了Windows 95作業系統,終於告別了命令提示符的年代,開始步入圖形化操作界面的時代。Windows 95的發布也大大拓展了個人電腦的多媒體應用,由單調的文字符號升級為多元化的資訊時代,增加了音頻、視頻、圖形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載體。
Windows 95視窗作業系統
空擋接龍
誰沒玩過畫圖?
● 曾經的夢想,曾經的「高端電腦」
DIY電腦在如今已經盡人皆知了,可早在那個年代,DIY還沒有開始普及,電腦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專業性還是較高的,加上高昂的售價和稀缺的應用,所以導致DIY電腦在當時那個年代還沒有被普及。而更多的則是一些品牌電腦的大力宣傳和推廣,如方正、八億時空、清華同方、聯想等等。
早期方正品牌家用桌上型電腦
當時像這樣的一臺家用電腦售價基本都在萬元左右,在今天看來覺得非常可笑的硬體性能在當時的售價卻非常昂貴。在電腦還沒有完全普及到家家戶戶中時,還得說「有錢人」才能買得起。除了電腦之外,當時的上網費用也是貴的離譜,而且網速較慢,加上網際網路資源稀缺,距離全民信息化的年代還有一定距離。
【寫在最後】:
筆者上小學時是每周上一次的計算機課,在老師各種強調下,同學們套著腳套進機房上課,每兩個同學共用一臺電腦。小學時的課程安排,很多同學都期待著上計算機課,憑藉著對個人電腦的好奇和喜歡,一點一滴的鑽研和積累,在掙扎中度過了小學時代。難得的並不是電腦在當時有多麼神奇和新鮮,而是激起了很多愛鑽研的同學的興趣。在當時那個電腦並不普及的年代,我們有太多的渴望和幻想自己什麼時候能夠擁有一臺電腦。大家先別著急,小學時代的電腦經歷到此就先告一段落了,緊接著上了初中,網吧就陸續普及了,相信很多朋友的遊戲生涯也是由此正式開始,我們下回再聊。
年幼時候電腦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或者說我們那時候根本就不知道電腦是用來幹嘛的,那時候的電腦也確實非常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