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眼看到中國的巨變」(我在中國當大使)

2020-12-25 海外網

巴勒斯坦駐華大使法裡茲·馬赫達維近照。  海外網 付勇超攝

巴勒斯坦民眾在二〇二〇年八月宰牲節期間參加節日遊園活動。  裡澤克攝(新華社發)

吟詩歌、寫書法、看電視劇……探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巴勒斯坦駐華大使法裡茲·馬赫達維樂在其中。

近日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專訪時,馬赫達維表達了進一步加強兩國人文交流的強烈願望,「我們要為兩國人民直接交往創造更多平臺和渠道,讓更多巴勒斯坦學生到中國留學,讓更多中國遊客到巴勒斯坦旅遊。」

「看到中國道路的優越性」

對地處亞洲另一端的中國,包括馬赫達維在內的很多巴勒斯坦人有「近如比鄰」的特殊好感。中國是最早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義事業、最早承認巴解組織和巴勒斯坦國的國家之一。馬赫達維表示,從1955年萬隆會議起,巴中之間就開始相互支持,「中國追求民族獨立解放的經驗為巴勒斯坦提供了寶貴借鑑。」

隨著上世紀70年代巴勒斯坦學生赴華留學,巴勒斯坦人對中國的認識不斷加深。在課堂裡、在生活中聽說過無數次的中國,究竟什麼樣?1986年首次來華前,馬赫達維就希望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30餘年間,一次次赴華之旅,一次次刷新他對中國的認知,「我親眼看到中國的巨變」。

馬赫達維說,靠自己養活14億人口、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社保體系,每一件都絕非易事,但中國做到了。中國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國社會超強的凝聚力,也讓馬赫達維讚嘆不已:「中國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世界上沒幾個國家能做到。中國共產黨很好地領導了人民、履行了職責。我深深感受到中國人對國家發展的認同是發自內心的,我看到了中國道路的優越性。」

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使馬赫達維對中國發展壯大的世界意義有更深思考。在他看來,擁有5000多年文明的中國,帶給世界的不僅是工業產品、高科技產品,更是文化和觀念。「中國和阿拉伯世界在歷史上都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我們不會因此覺得高人一等。」馬赫達維表示,尤其是中國和巴勒斯坦這樣飽經磨難的國家更是堅定主張文明是平等的,相互尊重是對待不同文明的應有態度。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所有國家都坐在一條船上,因此各國要多講尊重合作,少講衝突對抗。

「中國充分彰顯大國擔當」

和中國打交道的30餘年,在馬赫達維的人生裡留下了太多值得回憶的故事,但他總說:「我與中國的故事很長,還有待書寫。」毫無疑問,在馬赫達維的中國故事裡,巴中攜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會留下最難忘的一筆。

今年2月,馬赫達維曾表達對中國抗疫的支持:「我們與中國站在一起,因為中國在歷史上一直與我們站在一起。」一直留在中國的馬赫達維,不僅對14億中國人在疫情中遭遇的一切感同身受,還有一份來自國際視野的獨特觀察。馬赫達維說,防疫期間中國政府每天都通過郵件等方式和使館保持聯繫,更新疫情動態、分享疫情防控經驗,「這是我們外交官們最看重的,這樣的舉措保證了疫情信息的公開透明。」另外一點讓馬赫達維感觸頗深的是,儘管疫情一度按下正常生產生活「暫停鍵」,但中國始終保持社會有序運轉,「每周我和妻子去購物時都發現商場物資充足,巴勒斯坦在武漢的留學生們也反映生活很有保障。」

馬赫達維見證了中國抗疫鬥爭的每一步,深知中國抗疫經驗的寶貴价值。「很多國家都在學習中國抗疫經驗。」馬赫達維表示,巴勒斯坦也效仿中國,採取了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這意味著巴勒斯坦原本並不發達的經濟會遭受嚴重衝擊;為補貼在疫情中失去生計的民眾,政府也要承受額外負擔……儘管面臨種種困難,但中國樹立的榜樣在前,巴勒斯坦做出了取捨,因為公眾健康是第一位的。

馬赫達維說,巴勒斯坦不僅從中國抗疫經驗中受益,還得到了中國的智力支持和物質援助。中國第一時間向巴勒斯坦提供醫療物資援助、兩國專家多次舉行視頻經驗交流會、中國醫療專家組赴巴支援抗疫一線……中國對巴勒斯坦抗疫的幫助,一件件都留在了馬赫達維和很多巴勒斯坦人心頭。「現在正是需要各方團結合作的時候,指責推諉戰勝不了疫情,中國充分彰顯了大國擔當。」馬赫達維說。

「跟中國深化合作意義重大」

「希望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讓疫情在今年底前成為歷史。」馬赫達維迫切盼望疫情的陰霾早日散去,巴中兩國的一系列合作項目能夠儘早開工。

馬赫達維說,巴勒斯坦要留得住人,就必須讓人們相信這個國家有未來,要實現經濟發展,要提供就業。而在巴勒斯坦實現國家發展的進程中,跟中國深化合作意義重大。近年來,巴中合作穩步推進,目前在積極推動教育、旅遊、經貿等多個領域的新合作項目落地。

馬赫達維對早日達成巴中自貿協定寄予厚望。2018年10月,雙方正式啟動談判,籤署自貿協定將進一步密切雙邊經貿關係,為兩國企業和人民帶來更多利益。巴勒斯坦有精美的手工藝品、有上千年製造史的納布盧斯香皂、獨具特色的死海產品,「希望有更多巴勒斯坦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待疫情散去,馬赫達維歡迎更多中國遊客走進巴勒斯坦。「2019年中國遊客出境遊人數達1.55億人次,哪怕其中能有10萬中國遊客到巴勒斯坦待上一星期,情況都會大不相同。」馬赫達維認為,中國遊客的到來不僅會帶動巴勒斯坦旅遊行業發展,還有利於促進兩國民心相通。馬赫達維說,第三方渠道往往容易造成歪曲和誤解,兩國民眾之間需要通過直接交流加強相互了解。目前有不少中國媒體開通了阿拉伯語頻道,兩國也開展了圖書互譯出版等交流項目,希望旅遊能夠成為拉近兩國民眾心靈距離的又一個渠道。(海外網 毛 莉 任天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0月26日   第 08 版)

責編:張榮耀

31902066,.「我親眼看到中國的巨變」(我在中國當大使),.2020-10-26 04:10:03,.204441,.張榮耀

相關焦點

  • 世博禮儀大使:很多外國人都想親眼看看中國
    選幸運日許世博願望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世博禮儀大使周曉沛:浙江樂清人,65歲,曾任外交部蘇歐司蘇聯處處長、參贊,歐亞司副司長、司長,駐俄羅斯使館公使銜參贊、公使,駐烏克蘭、波蘭、哈薩克斯坦大使。東方早報世博記者 李偉世博期間,有朋自遠方來,作為東道主的中國將如何更好地接待各國賓客?
  •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我對中國管理經濟充滿信心
    非常榮幸能擔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1981年,30多年過去了,我感受到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在任駐華大使的三年半時間裡,我也親眼見證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要想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改革。中國在1978年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2012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大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
  • 「愛爾蘭和中國是很好的朋友」(我在中國當大使)
    看到愛爾蘭詩人的作品登上中國舞臺,李修文大使感到非常自豪。他注意到,很多中國讀者都在關注愛爾蘭文學,不僅閱讀中文譯本,不少人甚至直接購買原版書。「愛爾蘭文學歷史源遠流長,這一點和中國很像。」大使說。  早在公元前6世紀,愛爾蘭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和語言,歷史傳統悠久,文藝氣息濃厚。
  • 美國取消中國口罩關稅,我大使回應
    白巖松:崔大使,到昨天離武漢封城整整50天,您觀察和聽到的美國各界對中國疫情之戰的評價,是否也在發生一些變化?崔大使:是的,我覺得從趨勢上來講,應該說客觀理性的聲音在增加。他們看到了中國在全力抗擊疫情,我們舉國動員所做出的努力、付出的犧牲和取得的成績越來越為世人所知。
  • 把華為手機作為禮物帶回國(我在中國當大使)
    【編者按】  2019年6月起,人民日報海外網推出「我在中國當大使」系列訪談,全媒體展現外國駐華大使的工作生活,我們將在「報、網、端、微」等媒體平臺展示。欲了解更多,可以掃碼關注。
  • 湯加前駐華大使拉圖:中國改革開放成就讓世界矚目
    拉圖說,我親眼見證了湯中兩國關係各方面的密切發展,這種關係不是大國強加於小國,而是基於兩國之間的相互尊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讓世界矚目,期待中國為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
  • 中國和墨西哥「心靈相通」(我在中國當大使)
    墨西哥駐華大使何塞·路易斯·貝爾納爾近照。海外網 謝 明攝身材挺拔,眼睛有神,一頭明亮的白髮,墨西哥駐華大使何塞·路易斯·貝爾納爾很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駐華兩年多來,貝爾納爾見證了中國的快速發展,也對中國社會進行了細緻的近距離觀察。
  • 馬爾他有一座「紅色中國塢」(我在中國當大使)
    「我非常喜歡我的中文名字。」面對人民日報海外網的鏡頭,馬爾他駐華大使卓嘉鷹說,「我的本名意思是『像鷹一樣』,我的中文名也取自於此。」卓嘉鷹在中國當大使近5年,一直對推動馬中關係發展滿懷熱忱。「每次為中國人辦理赴馬爾他的籤證我都很高興。」卓嘉鷹近日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採訪時表示,發展對華關係對馬爾他非常重要。
  • 巴勒斯坦駐華大使:希望加強中巴兩國人文交流
    「我親眼看到中國的巨變」(我在中國當大使)——訪巴勒斯坦駐華大使法裡茲·馬赫達維毛 莉 任天擇吟詩歌、寫書法、看電視劇……探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巴勒斯坦駐華大使法裡茲·馬赫達維樂在其中。「看到中國道路的優越性」對地處亞洲另一端的中國,包括馬赫達維在內的很多巴勒斯坦人有「近如比鄰」的特殊好感。中國是最早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義事業、最早承認巴解組織和巴勒斯坦國的國家之一。
  • 中國駐加拿大大使:一些勢力不願看到中國發展,更不願看到中加關係...
    海外網12月23日電 據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網站消息,12月21日,叢培武大使應邀出席福建省同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結好協議網上簽署儀式並致辭。致辭全文如下:首先,我謹代表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向福建省和新斯科舍省結為友省關係表示誠摯和熱烈的祝賀!我也要藉此機會,衷心感謝王寧省長和麥克尼爾省長及兩省政府對中加地方合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福建省和新斯科舍省雖然遠隔重洋,但兩省地理相似、人民相親、發展相融。閩、新兩省均擁有豐富的資源,都在變革中謀創新,在發展中惠民生。
  • 「我在中國當大使」「多面、了不起,我用這兩個詞形容中國」
    格瑞那達駐華大使戴艾美在中國的外交學院取得了博士學位,她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她的足跡幾乎覆蓋大半個中國。在接受海外網採訪時,戴艾美用「多面」(multifaceted)和 「了不起」(fantastic),這兩個詞來形容中國。在她眼裡,北京的現代化讓人領略到中國繁華之美,而中國的村莊則讓她見證了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的愛。
  • 羅馬尼亞駐華大使:如今我仍然不能假裝很了解中國
    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讓更多的中國年輕人了解羅馬尼亞。  無界新聞:你到中國擔任大使之後,對中國的印象有何改變?  高智達:在出任駐華大使之前,我對中國有一定的了解。我的職業生涯中和中國外交官、中國人有過很多接觸,但那和住在中國不一樣。  四年前我來到北京,學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忘掉我之前對中國的所有認識。
  • 巴西駐華大使:我痴迷中國,是北京烤鴨店的常客
    我大學時就對中國感興趣 瓦萊於2018年12月就任巴西駐華大使,他告訴人民網記者,剛開始外交生涯時就很想來中國工作,只不過當時因為各種原因,這個願望沒有實現,直到職業生涯的末期,終於實現了當初的願望。「我對中國一直都十分感興趣,並且閱讀了很多有關中國的書籍。」
  • 「獅城看中國40年巨變」系列講座在新加坡落幕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新加坡1月14日電「獅城看中國40年巨變」系列講座第三場13日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舉行,新加坡文化藝術界人士回顧和展望了新中兩國在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至此該系列講座在獅城圓滿落幕。新加坡國家劇場前理事長葉保應介紹了早期來新加坡國家劇場等新加坡演藝場所演出的中國文藝團體引起的轟動;新加坡中僑影業董事長林方華回顧了新中電影界交流歷史;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秘書長方百成介紹了中國多個文藝團體參與新加坡迎春傳統活動「春到河畔」演出的情況;新加坡新傳媒私人有限公司前駐中國首席代表陳瑞蓮從新中兩國電視節目分享與合作的角度與觀眾進行了交流。
  • 希臘大使拒將中國視為對手:「我們希望看到更多中國投資」
    參考消息網10月19日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17日報導稱,希臘駐華大使說,希臘仍視中國為合作夥伴,而非對手。全文摘編如下:希臘駐華大使說,希臘視中國為合作夥伴,儘管歐盟把中國稱為「系統性對手」。
  • 摩爾多瓦駐華大使:中國是摩葡萄酒的首個亞洲市場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摩中關係像葡萄酒醇美綿長」(我在中國當大使)摩爾多瓦駐華大使杜米特魯·貝拉基什近照。摩爾多瓦駐華大使杜米特魯·貝拉基什近日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時表示,越來越密切的雙邊交往讓人感受到如摩爾多瓦葡萄酒般醇美的兩國友誼。「中國人拼搏奮進的精神從未改變」今年8月,貝拉基什飛抵北京,正式就任摩爾多瓦駐華大使。「看看窗外的北京,跟我第一次來時相比完全變了樣。」
  • 美媒問我駐美大使:川普是中國朋友還是對手?
    全文實錄如下:扎卡裡亞:這裡是我對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的獨家採訪。崔大使,很高興採訪您。崔大使:早上好,很高興再次同你對話。扎卡裡亞:我想先問一個宏觀的問題。我觀察華盛頓現在的辯論,發現共和和民主兩黨都有同感,認為正面對一個全新的中國,中國近幾年來變得更加強硬、更具擴張色彩並咄咄逼人,這就需要美國以有別於以往幾十年政策的方式加以應對。您對此有何回應?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崔大使:我認為大家對當今世界的現實要有全面的認知。事實上,中華文明的歷史長達5000年,比美國歷史要長得多。中華文明有很強的延續性。
  • 福原愛拜訪中國大使
    2008年2月18日下午,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一次輕鬆愉快的交談,沒有用翻譯。「我現在擔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形象大使,2007年是日中文化體育交流年的形象大使,2005年與成龍一起擔任過兩國交流活動的形象大使。」    「你的大使頭銜比我多。」    「多當大使,能多吃好吃的東西。
  • 美大使妄稱中國要承擔後果,華春瑩:我很想笑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美國政客不遺餘力地抹黑、污衊、詆毀中國,甚至以所謂的「人權」「宗教信仰自由」等為託辭,破壞中國民族和睦團結,肆無忌憚幹涉中國內政。不過,謊言說上一千遍也是謊言,始終是站不住腳的。近日,美國駐澳大使和國務卿輪番抹黑中國,被外交部發言人毫不留情予以拆穿,讓世界看清了他們的醜惡的面目和虛偽嘴臉。據央視新聞消息,美國駐澳大利亞大使亞瑟·卡爾瓦豪斯12日接受採訪時稱,在澳大利亞的維族人受到了特工的騷擾和監控,他們家門口停有中國警方標誌的假警車,發表任何關於維族人處境的擔憂都會受到懲罰。這位大使還妄言,中國必須為此負責,並承擔後果。
  • 駐加大使叢培武:中國歡迎客觀、公正思考的人士赴新疆訪問
    採訪實錄如下:問:根據《紐約時報》記者披露的中國內部文件顯示,中國在新疆組建「再教育營」,您對此有何評論?叢大使:首先我要強調,新疆事務純屬中國內政。叢大使:是的。正如我剛才所說,1990年至2016年底,新疆發生了數千起暴恐事件,造成大量無辜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於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來說,都不會讓這樣的事件一再重演。同樣,中國在新疆的反恐和去極端化鬥爭,也是中國對國際反恐事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