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文盲人人有責,這種樣式的宣傳畫,現在自然看不到了,掃盲之類的字眼也難得一見。畢竟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現在,還有幾個不認識字呢?可是在歷史上,我國不識字的群體還是不小的。
每個農村知識青年,一定要掃除一個文盲。掃盲全稱為掃除文盲,是使不識字或者識字少的人獲得閱讀寫字和計算而進行的教學課程。據上世紀30年代的數據統計,當時我國不識字的人口多達80%,將近3.4億人。
而掃盲運動,早在清末的時候就開始了。宣統三年,各地識字學塾將近17000所,學生25萬多人。
辛亥革命之後,識字教育也並未停下,識字學校學習人群成倍增長,入學識字者多達六百多萬人。新中國成立後,掃盲成為成人教育首個任務。
1953年 11月,頒發《關於掃盲標準、掃盲畢業考試等暫行辦法的通知》,規定掃除文盲標準為:幹部、工人一般為認識 2000 個常用字,能閱讀通俗書報、寫 200個~300個字的應用短文;農民一般為認識 1000個常用字,大體能閱讀最通俗的書報,能寫農村中常用的便條、收據等。
掃除文盲人人有責,教人識字是一項光榮的義務。小時候,家裡爺爺奶奶還有跟著小孩子一起讀書學習的事情。現在文盲很少見了,大家也學會了上網交流了解資訊。不過碰到生僻一些的字眼,難免還是要皺眉頭查一下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