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省政府新聞發布會發布養老新政,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人可享受養老補貼,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制度也同步建立。通過實行對養老服務供、需對象的補貼制度,引領消費,推動建立適度普惠型老年福利制度。當天,省政府還發布了《關於完善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的意見》,從生活、醫療、監護和救助等環節為全省25萬困境兒童拉起「兜住底、蓋住面、溢滿愛」的安全保障網,我省也成為全國首個從政府層面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的省份。
困難失能老人每月補貼100元
我省新政規定,此次養老補貼發放的對象為:低保家庭中60周歲以上的失能老人;低保家庭和分散供養的特困對象中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低保標準2倍以內)中60周歲以上的失獨老人。
補貼標準為:低保家庭中60周歲以上的失能老人,按不低於100元/月/人的標準給予護理補貼;低保家庭和分散供養的特困對象中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60周歲以上的失獨老人,按不低於60元/月/人的標準給予服務補貼。同時符合上述條件的老年人,和已享受重殘補貼或特殊困難殘疾人生活救助等補助的老年人,按照就高原則,不重複享受。
此前有媒體報導「南京子女在家照顧自己父母可獲工資」,引發熱議。此次新政明確,給困難老人的養老補貼不得由子女和配偶領取。省民政廳副廳長鈕學興介紹,建立補貼制度的初衷是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讓特困老人也能享受養老服務。子女照顧父母是義務,如果將補貼直接發給子女,在實際操作中,可能變成子女領了補貼,實際沒有提供服務的情況,礙於直系親屬關係,還不好監督。
「除子女和配偶外,我們提倡跟困難老人的親友、鄰裡籤訂協議,由他們來提供服務,我們監督服務有沒有到位。有條件的地區儘量發放服務券,少發現金。」鈕學興說,發放現金,很多老人捨不得用,用到了其它地方,還是享受不到養老服務。
這次通過建立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全省補貼對象將擴大到100萬符合條件的困難老人,加上部分地區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範圍,全省得到政府養老服務補貼的老人預計達到150萬。
困境兒童保障範圍擴大13倍
對於困境兒童保障,在《意見》出臺之前,民政部門對相關基礎數據進行了摸底調查,這也是首次全面調查該人群的數量、分布和需求。
據調查,全省約有25萬處於困境中的兒童。而過去的兒童福利制度只覆蓋2種困境狀況:孤兒和愛滋病病毒感染兒童,全省大概有1.9萬人。分類保障實施後,將擴大到5類19種狀況,救助範圍是過去的13倍。
這次分類保障將困境兒童明確細分,更有助於分類施保,具體有:孤兒,父母雙方長期服刑在押或強制戒毒的兒童,父母雙方重殘重病的兒童、重殘或患重大疾病兒童、受侵害和虐待的兒童、單親家庭兒童、家庭生活困難的留守兒童、長期在外流浪兒童、失足未成年人等。
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表示,為困境兒童做出綜合性的制度安排,是強化底線民生保障的重要內容。今後,要建立更有效的發現和保障機制,調動民政、社工、志願者、學校、公檢法等多方面力量,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幫助困境中的孩子有希望、有尊嚴、有信心地生活在陽光下。
基本生活費掛鈎聯動物價上漲
「我國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籤約國,不拋棄、不放棄遭遇各種困境的兒童,是文明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侯學元介紹,此次分類保障的最大亮點是發放基本生活費,並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給予動態價格補貼。
除繼續保障孤兒基本生活外,今後,將參照孤兒標準向愛滋病病毒感染兒童發放基本生活費,不低於當地平均生活水平,並按時足額打卡發放。對監護人監護缺失的兒童,按照當地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費的80%以上發放生活費補助,有條件的地區可參照標準全額發放。監護人無力履行監護職責的兒童、重殘重病和流浪兒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兒童,有條件的地區可按當地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費標準的一定比例發放生活費補助。
此外,困境兒童今後都將被納入各類醫保,享受重大疾病慈善救助;享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專業社工心理諮詢服務等。棄嬰和流浪乞討未成年病人醫療救治,實行首診負責制和先救治後結算。分類保障中涉及教育、衛生、財政、社保、衛生等多個保障部門,《意見》都一一明確職責。
近期,兒童權益受侵害、受虐待的案件頻繁曝光。《意見》明確規定,全面開展未成年人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工作,對問題家庭進行排查梳理和監督幹預,對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兒童合法權益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關於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進行處理。
發布會上,省民政廳副廳長鈕學興舉了一個極端個案:今年初,徐州銅山區發生一起生父性侵女兒的案件,銅山區民政局向法院提起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申請。1月7日,銅山區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這起全國第一例監護權撤銷案。「監護權撤銷後,福利機構可以撫養這樣的孩子,但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港灣。像這個案例中,受侵害的孩子已經11歲。如何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得到真正的愛,值得司法、民政等多部門去思考和探索。」鈕學興坦言。
本報記者 唐 悅 本報實習生 孫 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