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訪
「那個媽媽怎麼能這樣啊!她難道不知道這樣做會給孩子造成多壞的影響嗎?」齊虹在新聞熱線88880000中忿忿地說道。
齊虹是西安南郊某超市的收銀員,6月7日晚上7時左右,她在收銀臺前值班,正忙得不可開交,忽然發現一個5歲多的小男孩拿著一盒酸奶往外走,詢問得知酸奶還未付帳,於是她將孩子攔了回去,而孩子的媽媽卻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甚至對孩子說:「這個收銀員笨手笨腳的,連個錢都不會收,你要是不好好學習,長大也會跟她一樣沒有出息。」
小齊很鬱悶:「這樣一位不懂尊重人的家長,怎樣能教育好孩子呢?尤其是讓孩子拿了商品直接走,這怎麼行呢?」
「這種事情常見嗎?」記者問到。
「雖不常見但也遇到過好幾次了。希望你們能關注這個問題。」小齊擔心地說道。
小齊的擔心是否有根據?家長帶孩子購物時是如何教育孩子的?6月9日記者走訪了南郊及高新區的三家大型超市,仔細觀察了帶孩子購物的家長的行為。
問題一 孩子偷吃東西 大人啥態度
鏡頭一:6月9日早上10點20分,記者在電視塔附近一家大型超市內,看到一個3歲多的男孩正伸手從一串「美國紅提」上摘提子,60多歲的老奶奶確定沒有工作人員在場後,「協助」孫子摘下了一顆放進小孫子的嘴巴裡,迅速帶孩子離開「現場」。
鏡頭二:在該超市散貨區,記者發現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對散裝妙脆角表現出極大興趣,伸手欲拿,父親立刻制止,並告訴兒子:「爸爸還沒有買單,還不是我們的東西,現在不能吃。」
聲音:據該超市蔬果部趙女士介紹,默許孩子吃東西的現象在一些中、老年人身上較為常見,工作人員只能用口頭提醒來制止,一些年輕家長大都能採用勸導、轉移孩子注意力等方法制止孩子的舉動。
問題二 挑選商品後是否整理貨架
鏡頭一:9日下午5時10分,在唐延路一家大型超市內的毛巾貨架處,一位女士帶女兒買毛巾,翻翻這塊不喜歡一扔,翻翻那塊不喜歡一扔,翻了一會兒後女士說:「這毛巾怎麼這麼貴啊,算了。」於是拉著孩子離開,此時貨架上的毛巾已經凌亂不堪。
鏡頭二:在該超市內記者看到一對正在挑選塑料杯子的母女,由於女兒鍾情的檸檬黃的杯子套在一摞杯子的中部,母親將上面的杯子一個一個取下,拿到黃色杯子後,母親又協助女兒將其他杯子一個一個地套回去,整整齊齊地放好,整個過程就像做遊戲一般。
聲音:該超市日化用品部李先生介紹,有不少顧客習慣打開未開封的商品,看後如不滿意就隨手一放,給他們增加了不少工作強度。
問題三 生鮮品不要後是否放回冰櫃
鏡頭一:9日下午3時許,在長安區廣場北路一大型超市收銀臺,一位帶著小男孩的女士排隊等候交費,似乎是購物金額超出了自己的預算,她將一包已經打過價的帶魚從購物筐裡拿出來,隨手放在了身旁的貨架上,身旁的兒子問道:「它們凍著呢,放這兒化了怎麼辦?」媽媽立刻把手指放在嘴上「噓」了一聲,「我們排隊來不及了,一會兒有人收拾的。」
鏡頭二:9日下午5時30分,在唐延路某超市,6歲女孩穎穎和媽媽一起將已購買的一包荔枝交給理貨員,「對不起,孩子父親打電話說已經在外面買了,這些荔枝你們快放到冰上面吧。」
聲音:長安區廣場北路某超市理貨員孟女士說:「我們周一至周五平均一天要清理100多件被棄物品,周六、周日則多達300多件。」尤其是魚蝦、海鮮等冷凍商品以及牛肉、烤雞等熟食如不重新放回冰櫃,特別容易變質。
專家聲音
教育孩子家長需以身作則
據陝西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王國琪介紹,在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中,家長應起到導向性作用,要幫孩子養成社會化生活習慣,掌握社會化行為準則。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一定的公共場所行為準則,比如超市內的食品不能隨意吃,不要的東西要放回原處,這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秩序性和規範性。這種能力的培養不能靠說教來完成,主要是靠家長的言傳身教來進行,如果家長不帶頭遵守這些行為準則,兒童會受其不良示範影響,對其社會化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王國琪特別提醒那位縱容孩子拿未交錢的商品出超市的母親,這種行為是極端錯誤和危險的,這不單單是不良習慣,實屬盜竊行為,不單是違反了社會公德,而且是違法,對孩子的影響更是貽害無窮。
王國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人的發展是終生的發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和發展課題,做一個遵紀守法、講社會公德的社會公民,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本報記者 楊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