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音樂中,古琴始終是以一種獨特的文人音樂形態彰顯於世的。古代文人雅士涉獵佛學,加之琴僧群體的參與,使古琴與佛教產生了深厚的聯繫。宋人成玉礀(jiàn)在《琴論》中說:「攻琴如參禪,歲月磨練,則無所不通。」明代哲學家李贄認為「聲音之道可以禪通」。明代《溪山琴況》的著者徐上瀛曾寄居僧舍,受到佛教思想較大的影響,提出「修其清淨貞正,而藉琴以明心見性」,將撫琴與觀修自心明心見性聯繫了起來,鼓琴成為自我修行的一個過程。古琴美學中的佛教思想同樣涉及琴曲的創作、演奏、欣賞三大部分。琴曲之禪意、琴詩之禪味,講究弦外之音、詩外之意所帶給人的審美感受,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就古代琴曲的具體內容而言,完全為佛教內容的並不多見,目前能找到的佛曲中以《普庵咒》流傳最廣。《普庵咒》為中國古代首次刊印的佛曲,其原本為佛家誦諷的咒文,由南宋的普庵禪師創立。《普庵咒》又題為「釋談真言」或「釋談章神咒」。「釋談」即「悉曇」的音轉。「悉曇」是梵語「Siddham」的音譯,義為成就。《普庵咒》模仿《悉曇章》音節次序排列,結構嚴謹,易於記誦。流暢的音聲,規整的節奏,不但人聲誦唱動聽,也易於納入曲藝器樂之中。
《普庵咒》琴曲歷經四百多年的漫長傳習,亦有流變的各種版本,現今流傳甚廣的是「理琴軒舊藏本」。「理琴軒」版本比之前的《普庵咒》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其琴曲的特質與風格沒有變動,佛教的誦唱調韻和莊嚴肅穆的音樂氣氛依然濃厚。許建先生的《琴史初編》提到此曲:「結構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除首段引起之外,每段的後半段都出現了完全相同的曲調,聽起來迴環反覆連綿不絕。」除了結構巧妙反覆的特徵之外,《普庵咒》使用了大量的「撮」,為一般琴曲少見,還有大量的經過音,既表現了寺院念誦的莊嚴之相,又不失旋律線條流動之美。《天聞閣琴譜》稱其:「音韻暢達,節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靜,可謂平調中第一操也。」毋庸置疑,《普庵咒》是古代佛教琴曲中的象徵和代表,也是古琴佛曲唯一傳習至今的代表作。
本文由北京蘭幽學堂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