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中青三代古琴界藝術家將齊聚上海音樂廳

2020-12-13 人民網

原標題:老中青三代古琴藝術家將齊聚上海音樂廳

中國古琴界半壁江山呈現「空遠虛靜」之美

今年是中國當代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琴社——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下周五,由今虞琴社社長戴樹紅,古琴演奏家吳釗、姚公白、趙家珍、陳雷激、李鳳雲、王建欣、戴微、林晨、王懿穎、鮑卿等琴社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參與,同時特邀趙曉生、龐鷹、陳劍波、吳敏喆、黃泓等藝術家助陣的「七弦清音八十年——今虞琴社音樂會」,將在森海塞爾上海音樂廳上演。可以說,今虞琴社見證了近代中國古琴發展的歷史,而這一次集結,幾乎囊括中國古琴界半壁江山。敦煌樂譜權威、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系教授陳應時告訴記者:「今虞是當今少見的也可能是唯一一個致力於研究琴律的琴社,它聚集起了一批優秀的琴人,更有《今虞琴刊》等不少研究琴史資料的刊物,對中國古琴界影響深遠。」

琴社現任社長,已近耄耋之年的戴樹紅先生近日身體欠佳,採訪前一天還輾轉奔波於醫院看病,但談起古琴,老先生高興得現場哼唱起心愛的段落。他說:「很高興能為古琴藝術的普及出一份力。」

「愛琴之心是入社門檻」

1936年3月1日,以琴學泰鬥査阜西為首,彭祉卿、徐元白、莊劍丞、樊少雲、李子昭、沈草農等28位上海、蘇州等地的古琴家,在蘇州創立「今虞琴社」,取「虞山派」發源地常熟虞山之名,寓意「今日之虞山派」,並倡導「仰止前賢,用以互勉,並無門戶派別之見」。成立之初,琴社成員定期在蘇州舉行琴會,當年12月,部分成員在上海成立了今虞琴社滬社。

今虞琴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鼎盛時期則在上世紀90年代。「最多的時候琴社有九十幾個社員。」戴樹紅先生說,儘管分布在各地,社員也來自社會各界,但大家會定期舉辦雅集,「天南海北、不論派別、不分行業,有一顆愛琴的心,就是入會的唯一門檻」。

琴社的成員,從發起人到後來陸續加入的社員,都各有師承,幾乎包容了當時各著名琴派。他們互通聲氣、切磋琴藝,同時也整理古譜、考證源流,倡導學術論說。

古琴作為漢樂器中唯一留下大量文獻和能讀懂的譜制的樂器,對於研究中國音樂史有著非凡的意義。而今虞琴社在古琴資料的收集整理上做出一大貢獻,那就是《今虞琴刊》——1937年10月,由查阜西、彭慶壽等編印的《今虞琴刊》 出版,內容包括琴論、琴史、琴曲、琴事記述、藝文等部分,匯集豐富的琴詩、琴曲和近代琴人、琴社資料,並首次提出了「利用現代音樂知識,系統收集整理古琴音樂遺產」的主張,在古琴界激起千層浪。

「並無門戶派別之見」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撫眼前琴。」可以說是今虞琴社裡古琴家們的日常寫照。戴樹紅之女、上海音樂學院戴微教授告訴記者,這些老先生聚在一起從不談論國家大事,大家只是演奏自己喜歡的曲子,關心哪裡又出產了優質的琴弦……「幾十年來經歷起起落落,在這些琴人身上卻沒有留下印記。」從讀音樂附中時就入了社,至今戴微仍然是琴社裡最小的社員。

琴人直率,互相之間毫無顧忌,來自不同門派的琴人除了切磋,「鬥嘴」也是常有的事。言談間,戴樹紅與大家分享了他的老師張子謙的一則趣事。1935年,張子謙曾經在自己住處接待梅庵派大弟子徐立蓀。梅庵派師承山東諸城派,在演奏技巧上比較講究「力」,動作幅度較大,而南方廣陵派則講求「柔中帶剛」。張子謙一曲方畢,作為廣陵派傳人的徐立蓀直言:「下指不實,調息不勻。」當時正值壯年的張子謙心裡頗有不服,當即在庭前掛出一副對聯,上聯書:廿載功夫下指居然還不實,下聯書:十分火候調息何如尚不勻。以此反駁徐立蓀。當然,這種「鬥氣」並無傷感情,張子謙說,掛出這一副對聯其實是要讓自己時刻警醒,不要在成就面前心浮氣躁。

用現代樂器展現古琴意蘊

「古琴歷史最悠久、重量最輕、結構最簡單,卻有著強大的表現力;鋼琴歷史三百年、極其沉重、結構複雜,與古琴在任何方面都處於樂器之兩極。」今虞琴社唯一一位不會彈古琴的資深社員,作曲家、鋼琴家趙曉生說,和自然成韻的純律古琴比起來,由十二平均律操控的鋼琴根本就是「反自然」。「古琴提供了許多其特有的美學原則與聲音構造,引領鋼琴進入另一番精神境界」。趙曉生說自己一直在探究一種「古琴鋼琴化」的方式,意欲讓鋼琴彈奏出古琴的聲音。而在這次音樂會上,他演奏的《琴韻》 就是其多年研究的結果———用鋼琴的琴鍵描摹、展現古琴弦樂的特殊意蘊。另一首曲目 《秋月照茅亭》 是由古琴曲改編的鋼琴、大提琴二重奏,也頗具新意。

此外,音樂會上還將演出 《普庵咒》 《憶故人》 《嶽陽三醉》 《平沙落雁》 《烏夜啼》 《關山月》 《良宵引》《天風環珮》 《醉漁唱晚》 《梅花三弄》《廣陵散》 《碧澗流泉》 等多首古琴名曲。藝術家們從北京、天津、香港等地聚集到上海,撫琴奏樂,以古琴獨奏、琴簫合奏、琴歌演繹等多種形式為觀眾呈現古琴藝術「空遠虛靜」之美。

相關焦點

  • 分別一年半後,上海音樂廳9月歸來,《武漢十二鑼》線下舞臺...
    譚盾攜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女中音歌唱家朱慧玲、青年琵琶演奏家韓妍為上海音樂廳重修開業奏響最強音,呈現上海音樂廳90年與城市、音樂與欣賞者的理念聯結。開幕音樂會上,由譚盾創作完成的《武漢十二鑼》將在線下舞臺中國首演。這部作品在今年疫情期間通過線上傳播給予世人鼓勵與支持。
  • 古琴名家齊匯聚,清靈雅樂賀新年~
    琴越古今傳天籟清靈雅樂賀新年為了迎接2021年新年到來,一場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徐匯區凌雲街道辦事處、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共同舉辦的「
  • 歷「玖」彌新,90歲上海音樂廳「破圈」歸來
    歷經一年半的修繕後,今年90歲的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將於9月6日重新回歸公眾視野。下月起至年底,「歷玖彌新——上海音樂廳建成90周年系列演出活動」將以54場音樂會及觀眾開放日、高峰論壇、藝術大展、線上直播等活動,讓市民遊客全方位感受這座上海文化地標的活力。
  • 54位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共登臺紀念中國聲樂泰鬥沈湘
    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同臺紀念中國聲樂泰鬥沈湘先生 杜洋 攝中新網北京5月5日電(記者 應妮)「春天的花開了,老師我想你,你的恩澤如綿綿細雨滋潤我心底。」5月4日晚,程志、殷秀梅、關牧村、丁毅、王瑩、劉和剛、王麗達等54位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在北京保利劇院的舞臺上深情演唱《老師我想你》,表達對中國聲樂泰鬥沈湘先生的緬懷之情。沈湘先生的關門弟子、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丁毅獻唱《老師,我總是想起你》時眼泛淚光 杜洋 攝沈湘(1921~1993)是中國傑出的男高音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
  • 上海戲劇學院75年桃李滿園 京昆名家齊聚賀校慶
    時值上海戲劇學院建院75周年校慶之際,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上海青年京崑劇團近日在上海保利城市劇院先後上演了一場名家校友版的《四郎探母》和一場群星薈萃的京昆演唱會,兩場演出分別在快手直播平臺上創下了34萬和58萬的收視量。
  • 長沙音樂廳·12月精彩演出一覽
    12月6日來長沙音樂廳聽唯一一位在羅馬尼亞、日本和中國三個國際單簧管比賽中均獲得獎項的中國單簧管演奏家——郭月強攜手鋼琴家於泊洋、小提琴演奏家李豪所組成的以演奏音樂史上經典單簧管音樂為主的室內樂重奏團為大家帶來「克拉瑞歐Clar-rio」三重奏音樂會。三位青年藝術家懷著對音樂的熱愛和美好的願望力圖為觀眾獻上經典作品的多元化藝術享受。
  • 吉首:老中青三代檢察人共話青春歲月
    (原標題:吉首:老中青三代檢察人共話青春歲月)
  • 古琴為什麼火了?
    那一次,放在500多個座位的音樂廳,儘管也是一票難求,但還遠遠沒有火爆到今天這樣,人人千方百計想要求一票的盛況。」他感慨,儘管經歷了幾代人推廣古琴的不易和艱辛,但看到今天傳統文化的復興,人們對古琴的追捧,我們慶幸遇到了一個好時代。不到十年,古琴為什麼火了?傳承自南宋以來浙派古琴一直名家輩出前晚,音樂會開演前一天,眾名家聚集「醒琴」。
  • 益陽老中青三代花鼓戲「八筒牌子」傳承人「團圓」在舞臺
    春節益陽迎春花鼓戲大舞臺上演了一場特殊的大「團圓」,益陽老中青三代花鼓戲「八筒牌子」傳承人同臺表演,迷倒了觀眾。三代人背後的故事和情感令人感動、感佩—— 「團圓」在舞臺益陽花鼓戲三代傳人同臺獻藝。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薇 老中青三代傳承人的特殊「團圓」益陽花鼓戲又稱益陽楚劇,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湖南益陽、南縣、沅江、桃江等地。清道光、鹹豐年間,益陽已有「大興班」活動,其主要唱腔為「八筒牌子」和「益陽川調」。
  • 古琴大師陳雷激攜名琴「養和」歸來!在音樂裡穿越東西
    2021年1月2日,曾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古琴獨奏的著名古琴家、指揮家、作曲家陳雷激將在星海音樂廳舉辦《穿越時空的對話——陳雷激古琴音樂會》。與星海音樂廳闊別十年再重逢,陳雷激將攜手美籍華人小提琴演奏家何為、鋼琴演奏家杜寧武等一眾傑出藝術家,共同為觀眾呈現一場高水準、高規格的中國古琴與西方古典室內樂的跨界演奏。過去的數十年裡,陳雷激遊學歐洲、學貫中西,他一直不停歇地思索中國古典音樂的改良。
  • 中歐青年齊聚上海,音樂是他們的通用語言
    在上海音樂廳的音樂午茶·古琴專場現場,一群金髮碧眼的學生安靜聆聽來自中國古老的樂器發出的曼妙音色;大家還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每天早上,中文、英語、法語、德語等各國「早上好」是見面最熱情的問候。 欣賞上海音樂廳音樂午茶·古琴專場音樂會 面對總是充滿活力、時不時來個「熊抱」的EUYO樂手們,SOA學生從一開始的有些害羞、內斂、不敢上前交流,到流利分享自己對音樂的見解,語言交流的障礙正在逐漸模糊
  • 老中青三代臺胞「故事會」:我在大陸這些年
    (新春見聞)老中青三代臺胞「故事會」:我在大陸這些年   中新社台州2月8日電 題:老中青三代臺胞「故事會」:我在大陸這些年  作者 範宇斌  「海峽有隔阻,不阻雲彩飛。」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同胞之情。新年之際,記者在浙江臨海與三位臺胞圍爐夜話,暢聊在大陸這些年的「追夢故事」。
  • 上海音樂廳打造「線上劇場」
    在疫情期間,上海音樂廳「線上劇場」上線,VR遊覽音樂廳、音樂午茶、講座回顧、閱讀推薦、mini音樂節五大板塊組成「雲音樂廳」矩陣,在線陪伴樂迷,讓大家足不出戶感受音樂之美。據了解,通過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官方微信入口,就可以進入「雲音樂廳」專區。其中,「VR音樂廳」可以在線遊覽上海音樂廳的內外部建築細節,觀眾還可以切換白天和黑夜兩種模式,從空中俯瞰音樂廳建築全貌。
  • 上海音樂廳新音樂季 鋼琴界泰鬥德穆斯壓軸
    約爾格-德穆斯(資料圖)  上海音樂廳昨天公布以「新·古典」為主題的2013—2014新音樂季節目菜單。9月17日的開幕音樂會,將由巴西吉他演奏家馬可·佩雷拉領銜手風琴和貝斯三重奏,這是這位享譽世界的吉他名家首次在中國獻演。明年6月的閉幕音樂會上,音樂廳再次邀請到鋼琴界泰鬥、維也納學派三傑之一的約爾格·德穆斯壓軸,這也可能成為85歲的德穆斯在中國的絕版演出。  在新音樂季,上海音樂廳策劃推出全新板塊越界系列。
  • 臺灣老中青三代跨世代對談:教育面貌應該什麼樣?
    2018年4月18日,三位年齡橫跨50年的教育工作者,1939年出生的資深代表李家同教授、1959年出生的中年代表蔡炳坤、1989年出生的青年代表劉安婷齊聚一堂,藉由蔡炳坤《我始終相信‧教育的力量》新書發表會,以老中青三代觀點進行一場
  • 經典芭蕾舞劇《白毛女》燃爆蘭州音樂廳(圖)
    22日晚,2018年蘭州市惠民演出劇目、中國芭蕾舞界開山作之一、上海芭蕾舞團扛鼎之作芭蕾舞劇《白毛女》燃爆蘭州音樂廳,觀眾陣陣掌聲向「紅色經典」致敬。  記者在現場看到,蘭州音樂廳座無虛席,很多觀眾一家老小前來觀看這場演出。「讓孩子看看《白毛女》,讓他了解發生在革命年代的故事,有助於我們的紅色經典代代傳承。」市民王先生說。
  • 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來昌講述江西古琴史(圖)
    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的徐永來昌講述江西古琴史      大江網訊 李雷、記者朱正報導:6月12日下午,現為中國琴會副秘書長,國際古琴養生學會副會長,中國古琴廣陵派傳人的徐永受邀主講江西科技師範大學「紅谷之聲」講壇。
  • 十多位歷任首席齊聚 上海交響樂團奏響《禮獻》慶建團140周年
    東方網記者鬱婷藶9月28日報導:昨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執棒,以駐團藝術家、華裔作曲家周天新作《禮獻》的世界首演開篇,拉開了上海交響樂團建團140周年慶典音樂會的序幕。除了這部定製的獻禮之作,上交還攜手大提琴家王健獻演了周天的大提琴協奏曲《水袖》和老一輩作曲家丁善德的《長徵交響曲》。
  • 「老中青」三代海醫師生合資創業
    「老中青」三代海醫師生合資創業,打造科學的人才梯隊和經營模式前浪帶後浪 創業有秘方■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王夢洋名冊上寫滿預約信息,診室裡坐滿看診患者……6年堅守,6年深耕,這支由「老中青」三代海醫人組成的創業團隊,已經找到在創業路上披荊斬棘的「秘方」。三代合資創業2014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席捲全國,自主創業成為高校學子畢業後的又一種積極選擇。
  • 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將首登上海音樂廳 回中國唱中國歌
    圖片說明:和慧上海音樂廳演唱會。(上音供圖)東方網記者桑怡12月22日報導:著名女高音和慧將於12月24日首次登臺上海音樂廳。在此次音樂會上,和慧將在獻唱多首經典西方歌劇選段之外,選擇兩首中國作品作為音樂會上下半場的結尾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