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中青三代古琴藝術家將齊聚上海音樂廳
中國古琴界半壁江山呈現「空遠虛靜」之美
今年是中國當代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琴社——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下周五,由今虞琴社社長戴樹紅,古琴演奏家吳釗、姚公白、趙家珍、陳雷激、李鳳雲、王建欣、戴微、林晨、王懿穎、鮑卿等琴社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參與,同時特邀趙曉生、龐鷹、陳劍波、吳敏喆、黃泓等藝術家助陣的「七弦清音八十年——今虞琴社音樂會」,將在森海塞爾上海音樂廳上演。可以說,今虞琴社見證了近代中國古琴發展的歷史,而這一次集結,幾乎囊括中國古琴界半壁江山。敦煌樂譜權威、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系教授陳應時告訴記者:「今虞是當今少見的也可能是唯一一個致力於研究琴律的琴社,它聚集起了一批優秀的琴人,更有《今虞琴刊》等不少研究琴史資料的刊物,對中國古琴界影響深遠。」
琴社現任社長,已近耄耋之年的戴樹紅先生近日身體欠佳,採訪前一天還輾轉奔波於醫院看病,但談起古琴,老先生高興得現場哼唱起心愛的段落。他說:「很高興能為古琴藝術的普及出一份力。」
「愛琴之心是入社門檻」
1936年3月1日,以琴學泰鬥査阜西為首,彭祉卿、徐元白、莊劍丞、樊少雲、李子昭、沈草農等28位上海、蘇州等地的古琴家,在蘇州創立「今虞琴社」,取「虞山派」發源地常熟虞山之名,寓意「今日之虞山派」,並倡導「仰止前賢,用以互勉,並無門戶派別之見」。成立之初,琴社成員定期在蘇州舉行琴會,當年12月,部分成員在上海成立了今虞琴社滬社。
今虞琴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鼎盛時期則在上世紀90年代。「最多的時候琴社有九十幾個社員。」戴樹紅先生說,儘管分布在各地,社員也來自社會各界,但大家會定期舉辦雅集,「天南海北、不論派別、不分行業,有一顆愛琴的心,就是入會的唯一門檻」。
琴社的成員,從發起人到後來陸續加入的社員,都各有師承,幾乎包容了當時各著名琴派。他們互通聲氣、切磋琴藝,同時也整理古譜、考證源流,倡導學術論說。
古琴作為漢樂器中唯一留下大量文獻和能讀懂的譜制的樂器,對於研究中國音樂史有著非凡的意義。而今虞琴社在古琴資料的收集整理上做出一大貢獻,那就是《今虞琴刊》——1937年10月,由查阜西、彭慶壽等編印的《今虞琴刊》 出版,內容包括琴論、琴史、琴曲、琴事記述、藝文等部分,匯集豐富的琴詩、琴曲和近代琴人、琴社資料,並首次提出了「利用現代音樂知識,系統收集整理古琴音樂遺產」的主張,在古琴界激起千層浪。
「並無門戶派別之見」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撫眼前琴。」可以說是今虞琴社裡古琴家們的日常寫照。戴樹紅之女、上海音樂學院戴微教授告訴記者,這些老先生聚在一起從不談論國家大事,大家只是演奏自己喜歡的曲子,關心哪裡又出產了優質的琴弦……「幾十年來經歷起起落落,在這些琴人身上卻沒有留下印記。」從讀音樂附中時就入了社,至今戴微仍然是琴社裡最小的社員。
琴人直率,互相之間毫無顧忌,來自不同門派的琴人除了切磋,「鬥嘴」也是常有的事。言談間,戴樹紅與大家分享了他的老師張子謙的一則趣事。1935年,張子謙曾經在自己住處接待梅庵派大弟子徐立蓀。梅庵派師承山東諸城派,在演奏技巧上比較講究「力」,動作幅度較大,而南方廣陵派則講求「柔中帶剛」。張子謙一曲方畢,作為廣陵派傳人的徐立蓀直言:「下指不實,調息不勻。」當時正值壯年的張子謙心裡頗有不服,當即在庭前掛出一副對聯,上聯書:廿載功夫下指居然還不實,下聯書:十分火候調息何如尚不勻。以此反駁徐立蓀。當然,這種「鬥氣」並無傷感情,張子謙說,掛出這一副對聯其實是要讓自己時刻警醒,不要在成就面前心浮氣躁。
用現代樂器展現古琴意蘊
「古琴歷史最悠久、重量最輕、結構最簡單,卻有著強大的表現力;鋼琴歷史三百年、極其沉重、結構複雜,與古琴在任何方面都處於樂器之兩極。」今虞琴社唯一一位不會彈古琴的資深社員,作曲家、鋼琴家趙曉生說,和自然成韻的純律古琴比起來,由十二平均律操控的鋼琴根本就是「反自然」。「古琴提供了許多其特有的美學原則與聲音構造,引領鋼琴進入另一番精神境界」。趙曉生說自己一直在探究一種「古琴鋼琴化」的方式,意欲讓鋼琴彈奏出古琴的聲音。而在這次音樂會上,他演奏的《琴韻》 就是其多年研究的結果———用鋼琴的琴鍵描摹、展現古琴弦樂的特殊意蘊。另一首曲目 《秋月照茅亭》 是由古琴曲改編的鋼琴、大提琴二重奏,也頗具新意。
此外,音樂會上還將演出 《普庵咒》 《憶故人》 《嶽陽三醉》 《平沙落雁》 《烏夜啼》 《關山月》 《良宵引》《天風環珮》 《醉漁唱晚》 《梅花三弄》《廣陵散》 《碧澗流泉》 等多首古琴名曲。藝術家們從北京、天津、香港等地聚集到上海,撫琴奏樂,以古琴獨奏、琴簫合奏、琴歌演繹等多種形式為觀眾呈現古琴藝術「空遠虛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