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5月22日訊 (本網記者 張蘭琴 文/圖) 「人家的閨女有花戴,你爹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給我紮起來……」半個多世紀以來,這段歌頌「白毛女」的經典旋律從1964年開始就家喻戶曉,如今依然傳唱不休。22日晚,2018年蘭州市惠民演出劇目、中國芭蕾舞界開山作之一、上海芭蕾舞團扛鼎之作芭蕾舞劇《白毛女》燃爆蘭州音樂廳,觀眾陣陣掌聲向「紅色經典」致敬。
記者在現場看到,蘭州音樂廳座無虛席,很多觀眾一家老小前來觀看這場演出。「讓孩子看看《白毛女》,讓他了解發生在革命年代的故事,有助於我們的紅色經典代代傳承。」市民王先生說。
今年64歲的觀眾周女士是個舞蹈愛好者,她和老伴早早就趕來看這場難得的演出。「我們年輕那會兒,看過《白毛女》的電影。上海芭蕾舞團是國內頂尖團隊,以前只在網上、電視上看過他們的演出。今天有幸能在蘭州看到他們的演出,重溫這部紅色經典,我特別激動。」周女士說。
芭蕾舞劇《白毛女》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對中國舞蹈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部芭蕾舞劇創作於1964年,從小型舞劇、中型舞劇發展為大型芭蕾舞劇,是一部西方芭蕾藝術和中國民族風格完美結合的藝術精品,被稱為我國芭蕾舞的奠基之作。自1964年演出至今已歷經50餘年,是上海芭蕾舞團傳承「紅色」文化,延續堅忍不拔革命精神的「傳家寶」。這部獲獎無數的經典作品,至今仍然活躍在中國的大江南北,並出訪美國、加拿大、朝鮮、日本、法國等國家和地區,至今上演2000餘場。
芭蕾舞劇《白毛女》既運用了西方芭蕾的元素,又吸收了大量的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統戲劇、戲曲以及武術等中國元素,為每一位角色量身定做了化妝、造型、音樂和舞段。在表演形式上,《白毛女》巧妙地融入古典芭蕾、中國民間舞蹈、戲曲舞蹈、話劇表演,對中西樂器、民族服飾以及道具的使用也別具一格。在創作手法上,它引入了大量的民間音樂以及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梆子,把戲曲音樂融入到節目編排上,充分展示了它的民族特色。
據了解,上海芭蕾舞團成立於1979年,前身為大型芭蕾舞劇《白毛女》劇組。《白毛女》為上海芭蕾舞團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確立了上海芭蕾舞團國內一流的地位。《白毛女》曾榮獲「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評比展演經典獎」並經久不衰。該劇的輝煌造就了石鐘琴、茅惠芳、凌桂明等芭蕾舞表演藝術家。30多年來,上海芭蕾舞團的演員們先後在國際芭蕾舞大賽中榮獲了39枚獎牌,實現了中國芭蕾在國際芭蕾舞賽壇上「零的突破」——第一塊獎牌、第一個雙人舞大獎、第一個芭蕾「奧林匹克」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