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風暴》裡遼寧芭蕾舞團的首席敖定雯、王佔峰,用極致震撼的芭蕾舞講述中國故事《九兒》,想必一定感動了無數人。他們的中國芭蕾充滿激情與活力,收穫現場掌聲不斷,他們所挑戰的許多高難度動作被風暴見證官們稱讚:每一個動作都是風暴時刻!
這支舞蹈講述了我國經典影視《紅高粱》中的女主《九兒》和餘佔鰲在充滿生命力的山東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譜寫的一段關於愛與恨、徵服與被徵服,充滿生命力的近代傳奇史詩巨製。舞者在悽婉悲愴的主題旋律音樂中,訴說著九兒這個女人坎坷悲壯的一生。
許多人可能都是第一次看這樣的芭蕾舞,充滿中國傳統和現實生活的色彩,展示一個充滿活力、淳樸、熱情的民族形象,震撼人心。
其實,中國芭蕾的發展已經有近百年的時間。在中華民族近一百年歷史的沉浮中,芭蕾也經歷了民族化探索的起伏。終於,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芭蕾也終於日漸走向繁榮。
1
中國芭蕾的萌芽
20世紀20年代,一些外國僑民開始在上海、天津等城市教授芭蕾藝術,西方芭蕾逐漸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傳播。1922年,安娜·巴甫洛娃在上海公演了《天鵝之死》,讓中國觀眾近距離看到了西方經典芭蕾和芭蕾明星的風採。
2
迅速發展
20世紀50年代,北京舞蹈學校(現北京舞蹈學院)創辦,這是中國芭蕾發展的歷史性起點。最初,對中國芭蕾最具有影響力的是俄羅斯學派。1958年10月在前蘇聯專家古雪夫的帶領下,北京舞蹈學校的師生們,成功將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搬上了中國人的舞臺。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了使芭蕾舞能進一步民族化,我們開始嘗試用芭蕾舞的藝術形式表現普通中國人民的生活。中央芭蕾舞團於1964年創作和演出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從1964到現在50多年,《紅色娘子軍》一共演出了4千多場。從露天舞臺到都市劇院,再到走出國門,《紅色娘子軍》創下了世界芭蕾舞史上的奇蹟,也向全世界講述了中國的芭蕾故事。
1965年,上海舞蹈學校創作和演出了芭蕾舞劇《白毛女》,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芭蕾舞劇《白毛女》
周恩來總理曾給予《白毛女》很高的評價:「這部舞劇基礎很好。原來是歌劇,現在在舞劇中加伴唱很好,群眾容易懂。」之後,周恩來總理先後十餘次觀看過芭蕾舞劇《白毛女》的演出,並提出修改意見。
從此,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讓中國觀眾慢慢看懂這源於西方的表達。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也成了一代人的舞蹈啟蒙和青春記憶。
3
走向繁榮
文革結束後,各種門類的藝術都煥發出新的生機,而中國芭蕾的發展也不斷突破自我,達到前所未有的美學高度。
造神的英雄主義時代已經過去,文藝作品開始關注普通人的命運,民族的命運。
1981年根據魯迅著名小說改編的《祝福》和1982年根據曹雪芹的傳世之作《紅樓夢》改編的《林黛玉》,無論是題材還是舞蹈本身,都可以看作是這一時期,芭蕾舞民族化探索中的經典。
芭蕾舞劇《祝福》
在第二幕的重點舞段——祥林嫂與賀老六的雙人舞及各自的獨舞中,通過情感遞進,演繹了這兩個人物的情感碰撞。被綁著來成婚的寡婦祥林嫂,誓不再嫁,以死抗爭。用多年積攢的血汗錢「娶」進門的媳婦,竟是遭脅迫的弱女子,祥林嫂的去留讓賀老六難以抉擇。
芭蕾舞劇《林黛玉》
芭蕾舞劇《林黛玉》割捨了原著的精雕細作和複雜情節,選取了其中最動人的愛情故事——林黛玉、賈寶玉和薛寶釵之間的感情糾葛及最終的悲劇結局。
進入21世紀後,中國芭蕾在表演水平、藝術形式和推廣普及上又有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具有中國氣魄和風格,廣受好評的經典作品。
由張藝謀導演、中央芭蕾舞團製作並演出的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由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情節進行改編後創作而成,於2001年首演引起強烈反響。
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
中央芭蕾舞團於2008年推出原創中國芭蕾舞劇《牡丹亭》,以中國傳統故事《牡丹亭》為藍本,將崑曲藝術與芭蕾舞交融結合,是中西文化相互結合創作出的又一部經典作品。
芭蕾舞劇《牡丹亭》
《牡丹亭》通過舞者杜麗娘和兩個精美化身的交融,表現人物奮力掙脫禁錮追求自由和愛情的內心世界。
中國芭蕾正在這片古老東方文化的沃土上崛起,相信今後會出現更多像《大紅燈籠高高掛》、《九兒》這樣深入人心的經典作品,而中國芭蕾也將以自己獨有的風採和氣魄,在世界芭蕾舞臺上書寫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使用不當,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