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希臘神話、浪漫情緣等一直都是芭蕾舞劇鍾愛的題材。撇開歐洲文明對希臘神話的崇敬不說,像我們熟悉的芭蕾舞劇經典《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美人魚》等等都是來源於童話故事,甚至舞蹈家們還熱衷於改編成了不同的版本。
不知道你是否也存在過疑慮 ↓
為什麼「有著高級感」的芭蕾舞,大多數經典的芭蕾舞劇是那些幼稚又不切實際的童話故事呢?
也許我們很難問到芭蕾舞劇創作者們的初心,但我們可以從當時創作的時代背景、芭蕾愛好者的接受程度來探討探討,試著找出答案。
01童話故事符合芭蕾創作者的需求
在芭蕾舞劇初現的19世紀,歐洲社會環境動蕩不安,無論是德國的格林童話,或是來源於丹麥安徒生的童話,還是民間童話故事的合集,作家們重新撰寫的故事,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
這些滲透著同情、理解、摯愛、尊重與歌頌,非常符合當時浪漫主義的藝術文化氛圍。
芭蕾編劇家及舞蹈家們都非常願意從童話故事裡與芭蕾結合再加探索,努力編創出符合世紀流行及芭蕾觀眾們喜愛的作品。
02細說童話故事與芭蕾舞
→ 童話無國界
童話故事有著它本身的優勢:故事情節簡單、通俗易懂。而且也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知驅使力,讓人願意信仰及傳播。
因為我們從小習讀童話,而面對芭蕾會有一種親切感,即使是2020年的今日,這種「從兒童看待大人複雜世界」的視角,總能使人從中品味出一些來自社會環境的灰色和壓抑,映射到自身,進而透過故事獲得一種理想的實現。
儘管全世界的人在生活中會有著各種文化差異,但我們對於愛、溫暖、美好生活的理想是一樣的。不得不感嘆一句「童話是一種最完美的藝術」,它沒有國界,始終指向我們不能忘懷的理想,即使故事的結局是悲傷的,也能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內心深處屬於人性的悲憫。
→ 芭蕾舞無法複雜敘事
而回歸芭蕾舞,你會很容易地就發現它「拙於敘事,善於敘情」的特性。我們很容易用文字去描述完一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但難用芭蕾舞去完整地表現出來。那就意味著太過於複雜的情節故事,本身就不適配芭蕾舞劇的文本,而情節簡單的童話故事恰好與之不謀而合。
而描述情緒與情感的表達,如「期待」「快樂」「緊張」「害羞」「恐懼」等,用文字表達往往卻要長篇大論,甚至用上幾百幾千字來形容這種感受,而芭蕾舞僅用一個身體動作就能直觀地讓人感受到人物真切的情感,而這一點也恰好與著重傳遞感知的童話故事不謀而合。
03童話+芭蕾,更利於芭蕾舞劇的傳播
除了上文提及的「童話無國界」和「芭蕾舞無法複雜敘事」的特點,其實童話故事與芭蕾舞在主題探索方面也有較高的相似度。
比如,它們都喜歡用「結婚」來作為HAPPY ENDING,它們都反對戰爭、歌頌和平、並熱愛講述尊老愛幼、濟弱扶貧的理念。它們關注的主題也大都為:
對愛的認識與渴望(包括友情、親情、愛情和源自人性的同情)對美好生命的期待(透過生死的故事內容,傳達對理想生活的盼望)
不擅長於敘事的芭蕾藝術,透過舞蹈動作的形式,時刻傳達著藝術家對愛與生命的構想。儘管我們在芭蕾的故事裡看不到電影裡勾心鬥角的細節,但我們可以透過舞者的姿態,感受到飽含著情感的生命情調。
而覆蓋了童話氛圍的芭蕾舞劇,更易於傳播,且與善良美好又寓意深遠的童話故事,強化了抽象的芭蕾動作跟觀眾之間的共鳴。這種「以兒童的眼光看世界」的童話理念,也讓原本高高在上的芭蕾,成一個仿佛每個人都可涉及的理想未來。
當芭蕾舞從宮廷文化往民間百姓藝術過渡時,舞劇文本+童話故事的演繹形式,即便用非常高貴又抽象的身體語言,芭蕾也可以快速地於世界各地通行無阻。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你所看到的大多數經典,都來源於童話故事的原因。
今日話題
你看過幾部和童話故事有關的芭蕾舞劇?
歡迎留言告訴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