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烏克蘭哈爾科夫國家劇院芭蕾舞團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獻演了《天鵝湖》與《舞姬》兩部經典芭蕾劇目,掀起了一股觀賞芭蕾的熱潮。
120多年來,《天鵝湖》何以徵服全球觀眾,成為芭蕾舞劇史上最負盛名的經典之一?欣賞芭蕾舞究竟有哪些訣竅?記者專訪了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歐建平。
成就經典的四個因素
研究芭蕾藝術三十餘年的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歐建平認為,《天鵝湖》之所以百年不衰,得益於以下幾點:
一是浪漫的愛情題材。《天鵝湖》的故事取材於德國民間童話,當時歐洲民間愛情故事大多是「仙凡之戀」,但不少講述「仙凡之戀」的芭蕾舞劇都以悲劇告終,而《天鵝湖》中白天鵝奧吉塔公主與王子卻衝破黑天鵝與惡魔的阻撓,有情人終成眷屬,如此大團圓結局頗受觀眾喜愛。
二是輕盈飄逸的審美。「輕盈飄逸」是人們對芭蕾的第一印象,但早期的芭蕾舞卻並不像人們今天看到的那樣,舞者們的身材並沒有那麼修長,動作也遠不如現在那般輕、高、快、穩,它更像是貴族們在宮廷宴會上的業餘性質的表演。
從1832年的芭蕾舞劇《仙女》開始,芭蕾舞演員們才穿上了現在人們熟悉的白裙與腳尖鞋。而《天鵝湖》中白天鵝奧吉塔輕盈飄逸的舞姿、超凡脫俗的氣質,將人們對芭蕾的審美演繹到了某種極致。
三是高難度的動作。《天鵝湖》中最著名的舞段「白天鵝雙人舞」「四小天鵝舞」「四大天鵝舞」「天鵝大群舞」,標誌著芭蕾藝術在19世紀末取得的最高成就。
在「黑天鵝雙人舞」中,舞者需要一口氣完成32個「揮鞭轉」,即一條腿一直像鞭子似的揮動,身體則有規律地在另一腿的支撐下旋轉,這段舞蹈徵服了無數觀眾。既有抒情,又有炫技,是《天鵝湖》迷人的又一大原因。
四是經典的音樂。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曲的三大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芭蕾舞歷史上的經典。
在正式投入《天鵝湖》的寫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十分用功地精心鑽研芭蕾舞劇音樂,還去劇院觀摩演出,觀察演員的表演特點。然而他的作品卻並沒有得到莫斯科大劇院編導的青睞,他們認為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太「交響樂化」了。
1877年《天鵝湖》首演,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被改編,加上編舞和布景等原因,《天鵝湖》的首演並不成功。
1895年,馬林斯基劇院的兩位編導重新改編了《天鵝湖》,他們在尊重柴可夫斯基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調整。這一版《天鵝湖》成了日後的經典。
腦洞大開的男版「天鵝湖」
歐建平說,在為數不多的改編版本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的「男版天鵝湖」。
由馬修·伯恩編導的男版《天鵝湖》儘管沿用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但故事情節與舞蹈動作卻截然不同,全劇講述了一位一心要擺脫母后束縛的王子尋找自我的故事。
觀眾看到的不再是熟悉的蓬蓬裙,取而代之的是上身赤裸的男性舞者,他們腰線之下僅著裝飾絲質絨毛的褲子,質感就像真正的天鵝羽毛。
馬修·伯恩在受訪時曾經說:「天鵝是一種野生而強悍的動物,翅膀與男性的肌肉組織非常相像,充滿張力與魅力,我為男舞者更能表現出天鵝的力量感。」
為了還原天鵝的野性,舞蹈特意調整了動作的幅度與速度,甚至還融合了華爾茲、探戈、鬥牛等多種舞蹈元素。男演員即使做與原版相同的動作,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美感。他們時而優雅溫柔時而卻暴烈兇狠,讓人不由聯想起希區柯克的電影《群鳥》。
人們熟悉的「四小天鵝」經典片段從原本輕盈俏皮的舞步變得步態蹣跚,舉止滑稽。
歐建平記得,2012年他曾在紐約看過男版《天鵝湖》,劇院裡笑聲不斷,但戲謔的片段終究只是點綴,一個孤獨、懦弱的靈魂尋求自我認同的悲劇結局深深震撼了他。
2014年,男版《天鵝湖》來上海演出,曾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怎樣才算看懂芭蕾
歐建平曾做過數百場芭蕾舞普及講座,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怎樣才算看懂芭蕾?
在他看來,芭蕾是用整個身體去傳情達意的「動作藝術」,而不是用文字語言去講故事的戲劇或小說。
從舞蹈的接受理論來說,只要舞者的動作對觀眾的感官刺激出了某種反應,無論這種反應強弱,即可認為觀眾已「看懂了」舞者的動作,並不是一定要用文字或口頭語言表述出來,才能證明自己看懂了。
歐建平說,古典芭蕾和現代芭蕾有著各自不同的美學追求。欣賞古典芭蕾,主要看點是芭蕾舞演員舞姿的輕、高、快、穩,他們跳的是能力,是技術,是流暢。
現代芭蕾則不同,求跳出觀念,跳出思想與個性。因而節目單上通常不會有太多的文字介紹,編導們往往不願讓有限的文字語言制約了觀眾對芭蕾舞的無限遐想。
芭蕾舞不只有《天鵝湖》
幾天前,烏克蘭哈爾科夫國家劇院芭蕾舞團攜《舞姬》來滬,票房成績超過了《天鵝湖》
多年來,《天鵝湖》在中國似乎是演出票房的保證,僅僅今年上半年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舞臺上就上演了兩部《天鵝湖》。
歐建平認為,普通觀眾可以把《天鵝湖》視作邁入芭蕾藝術世界的大門,推開這扇門,還有許多佳作值得欣賞。
首演於1877年的《舞姬》比《天鵝湖》歷史更悠久,是俄羅斯古典芭蕾最輝煌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這部芭蕾舞界堪稱難度最大的芭蕾舞劇,其複雜的戲劇性與難度極高的舞蹈技巧,極其考驗一個芭蕾舞團的整體實力。
去年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來上海獻演《舞姬》,距離演出還有一個半月,三場演出票就全部售罄。就在幾天前,烏克蘭哈爾科夫國家劇院芭蕾舞團攜《舞姬》再度來滬,票房成績甚至超過了《天鵝湖》。
除了《舞姬》之外,《仙女》《吉塞爾》《葛蓓莉婭》《睡美人》《胡桃夾子》等也是十分經典的古典芭蕾舞劇,而在現代芭蕾中,《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等也值得一看。
本月下旬,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即將在東方藝術中心為上海觀眾帶來代表作《拿波裡》與《仙女》。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編輯郵箱:gongdy034@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