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史上有「小球轉動大球」的「桌球外交」,其實也有一段以芭蕾舞交流為契機的「芭蕾外交」。
這段「芭蕾外交」所聯結的雙方是中國與日本,聯結的紐帶是芭蕾舞劇《白毛女》。
芭蕾舞劇《白毛女》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為著名的八個「樣板戲」之一,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樣板戲」如何與日本扯上關係的呢?
01舞劇《白毛女》及電影《白毛女》
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芭蕾舞劇《白毛女》正式進入「樣板戲」名單是在1965年,而這並非是一蹴而就的結果,在成為「樣板戲」之前,這個故事就使經過了十數年的醞釀發展。
「白毛女」的故事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在河北西部流傳,後來經過邵子南、賀敬之、丁毅等人創作、改編而形成了歌舞《白毛女》,這部歌劇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1950年年底,東北電影製片廠(1955年改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決定將其改編成故事片《白毛女》。
這部影片由王濱、張水華聯合導演,田華飾演喜兒、李百萬飾演王大春、張守維飾演楊白勞、陳強(陳佩斯父親)飾演黃世仁。
該電影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15個大城市上映,首輪 放映即有600萬人觀看;在前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30多個國家也相繼播出,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了當初的舞劇《白毛女》。
電影《白毛女》劇照
02、電影《白毛女》播撒下的種子
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中日尚未實現邦交正常化,交流不便。即便如此,1952年時,高良富、帆足計、宮腰喜助三人還是克服重重困難來到中國,成為1949年後一批來華的日本政界人士。
這三人回國時攜有周恩來總理贈送的《白毛女》錄像帶,日本觀眾就是通過他們第一次看到了中國的電影《白毛女》。
1952年時,清水正夫、松山樹子夫妻二人在東京看到了電影《白毛女》,甚為感動。因為兩人是芭蕾舞藝術家,就有了將其改編成芭蕾舞的想法。
清水正夫
這個念頭實施起來卻沒那麼容易,只看了電影《白毛女》,什麼資料都找不到,創作芭蕾舞劇成了無米之炊。兩人便給中國戲劇家協會寫信,希望他們能夠提供《白毛女》的相關資料。
1953年底,田漢給二人寫了回信,隨信寄去的還有歌劇《白毛女》的劇本、樂譜、舞臺劇照。
松山芭蕾舞團演出劇照
1955年2月12日,松山芭蕾舞團在東京日比谷上演了用時兩年創作而成的芭蕾舞劇《白毛女》。這次演出極為成功,在日本成了熱門話題。而中國的芭蕾舞劇《白毛女》在1964年才起步,與之相比整整晚了10年。
03、中日交流的「芭蕾橋梁」
直到1972年9月25日,中日邦交才實現正常化。在此之前,松山芭蕾舞團一直是中日交流的「芭蕾橋梁」。
1955年7月,芭蕾舞《白毛女》中飾演喜兒的松山樹子在芬蘭向參加「世界和平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郭沫若表達了想要訪問中國的願望。
當年的十月,松山樹子就被邀請參加國慶節的宴會。周恩來總理還將在歌劇中扮演喜兒的王昆、在電影中扮演喜兒的田華請來與松山樹子這位芭蕾舞劇中的喜兒齊聚一堂,並說希望她將日本的《白毛女》帶到中國來。
在這之後的數年中,松山芭蕾舞團曾多次訪問中國,成了中國舞臺上的常客,如:
1958年3月3日,松山芭蕾舞團一行46人來華,為期兩個月,演出28場。1964年9月22日,松山芭蕾舞團一行50人第二次來華,演出38場。1971年9月,松山芭蕾舞團一行57人第三次來華,共演出38場。僅在改革開放之前,松山芭蕾舞團就曾8次訪華,每次訪華都停留兩個月、表演三十四場左右,其演出地遍布多個省市,在眾多訪華的文藝團體中首屈一指。
該劇團至今來華演出已有十數次,來華演出時常受到高級領導人親自接見,禮遇極高。
這是一段由芭蕾舞、由《白毛女》而成的緣分,中國的上海芭蕾舞團還曾到日本演出,一個故事將中日兩國聯繫了起來。芭蕾舞劇《白毛女》是兩國人民交流的見證,歷久彌新。
04、說點題外話
其實介紹到這裡,關於芭蕾舞《白毛女》的中日邦交故事基本講完了,但歌劇《白毛女》在對外交流上的故事並未提及一句,這裡做一個簡單介紹。其實歌劇《白毛女》在對外交流上也有優秀的表現:
1951年時,政府派出了中國青年文工團遠赴歐洲參加「第三屆青年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之後曾到蘇聯、東歐等十餘個國家巡演,隊伍中就有王昆、郭蘭英、陳強等人,他們曾在維也納斯格拉劇院演出歌劇《白毛女》,贏得了歐洲觀眾的廣泛的好評。
1952年,在亞太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作為主辦方,曾組織各國代表觀看了歌劇《白毛女》。1955年,歌劇《白毛女》曾在法國上演。
除了這些中國演員的表演,還有一些國家翻譯了《白毛女》的劇本,按自己的語言排演該劇,如錫蘭就曾用僧伽羅語排演《白毛女》。這些都是對我國文化表示認同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
2.谷鵬《<白毛女>的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