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芭蕾外交」的重頭戲:芭蕾舞劇《白毛女》

2020-12-13 劉絕糧

中國外交史上有「小球轉動大球」的「桌球外交」,其實也有一段以芭蕾舞交流為契機的「芭蕾外交」。

這段「芭蕾外交」所聯結的雙方是中國與日本,聯結的紐帶是芭蕾舞劇《白毛女》。

芭蕾舞劇《白毛女》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為著名的八個「樣板戲」之一,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樣板戲」如何與日本扯上關係的呢?

01舞劇《白毛女》及電影《白毛女》

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芭蕾舞劇《白毛女》正式進入「樣板戲」名單是在1965年,而這並非是一蹴而就的結果,在成為「樣板戲」之前,這個故事就使經過了十數年的醞釀發展。

「白毛女」的故事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在河北西部流傳,後來經過邵子南、賀敬之、丁毅等人創作、改編而形成了歌舞《白毛女》,這部歌劇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1950年年底,東北電影製片廠(1955年改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決定將其改編成故事片《白毛女》。

這部影片由王濱、張水華聯合導演,田華飾演喜兒、李百萬飾演王大春、張守維飾演楊白勞、陳強(陳佩斯父親)飾演黃世仁。

該電影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15個大城市上映,首輪 放映即有600萬人觀看;在前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30多個國家也相繼播出,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了當初的舞劇《白毛女》。

電影《白毛女》劇照

02、電影《白毛女》播撒下的種子

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中日尚未實現邦交正常化,交流不便。即便如此,1952年時,高良富、帆足計、宮腰喜助三人還是克服重重困難來到中國,成為1949年後一批來華的日本政界人士。

這三人回國時攜有周恩來總理贈送的《白毛女》錄像帶,日本觀眾就是通過他們第一次看到了中國的電影《白毛女》。

1952年時,清水正夫、松山樹子夫妻二人在東京看到了電影《白毛女》,甚為感動。因為兩人是芭蕾舞藝術家,就有了將其改編成芭蕾舞的想法。

清水正夫

這個念頭實施起來卻沒那麼容易,只看了電影《白毛女》,什麼資料都找不到,創作芭蕾舞劇成了無米之炊。兩人便給中國戲劇家協會寫信,希望他們能夠提供《白毛女》的相關資料。

1953年底,田漢給二人寫了回信,隨信寄去的還有歌劇《白毛女》的劇本、樂譜、舞臺劇照。

松山芭蕾舞團演出劇照

1955年2月12日,松山芭蕾舞團在東京日比谷上演了用時兩年創作而成的芭蕾舞劇《白毛女》。這次演出極為成功,在日本成了熱門話題。而中國的芭蕾舞劇《白毛女》在1964年才起步,與之相比整整晚了10年。

03、中日交流的「芭蕾橋梁」

直到1972年9月25日,中日邦交才實現正常化。在此之前,松山芭蕾舞團一直是中日交流的「芭蕾橋梁」。

松山芭蕾舞團演出劇照

1955年7月,芭蕾舞《白毛女》中飾演喜兒的松山樹子在芬蘭向參加「世界和平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郭沫若表達了想要訪問中國的願望。

當年的十月,松山樹子就被邀請參加國慶節的宴會。周恩來總理還將在歌劇中扮演喜兒的王昆、在電影中扮演喜兒的田華請來與松山樹子這位芭蕾舞劇中的喜兒齊聚一堂,並說希望她將日本的《白毛女》帶到中國來。

松山芭蕾舞團訪華

在這之後的數年中,松山芭蕾舞團曾多次訪問中國,成了中國舞臺上的常客,如:

1958年3月3日,松山芭蕾舞團一行46人來華,為期兩個月,演出28場。1964年9月22日,松山芭蕾舞團一行50人第二次來華,演出38場。1971年9月,松山芭蕾舞團一行57人第三次來華,共演出38場。僅在改革開放之前,松山芭蕾舞團就曾8次訪華,每次訪華都停留兩個月、表演三十四場左右,其演出地遍布多個省市,在眾多訪華的文藝團體中首屈一指。

該劇團至今來華演出已有十數次,來華演出時常受到高級領導人親自接見,禮遇極高。

這是一段由芭蕾舞、由《白毛女》而成的緣分,中國的上海芭蕾舞團還曾到日本演出,一個故事將中日兩國聯繫了起來。芭蕾舞劇《白毛女》是兩國人民交流的見證,歷久彌新。

04、說點題外話

其實介紹到這裡,關於芭蕾舞《白毛女》的中日邦交故事基本講完了,但歌劇《白毛女》在對外交流上的故事並未提及一句,這裡做一個簡單介紹。其實歌劇《白毛女》在對外交流上也有優秀的表現:

1951年時,政府派出了中國青年文工團遠赴歐洲參加「第三屆青年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之後曾到蘇聯、東歐等十餘個國家巡演,隊伍中就有王昆、郭蘭英、陳強等人,他們曾在維也納斯格拉劇院演出歌劇《白毛女》,贏得了歐洲觀眾的廣泛的好評。

1952年,在亞太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作為主辦方,曾組織各國代表觀看了歌劇《白毛女》。1955年,歌劇《白毛女》曾在法國上演。

除了這些中國演員的表演,還有一些國家翻譯了《白毛女》的劇本,按自己的語言排演該劇,如錫蘭就曾用僧伽羅語排演《白毛女》。這些都是對我國文化表示認同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

2.谷鵬《<白毛女>的傳播研究》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芭蕾外交」?
    有人說,《白毛女》喚起了中日民眾「心靈空間」的情感共鳴。芭蕾舞劇《白毛女》從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日邦交,成為新中國外交史上的美談,人們將此稱為「芭蕾外交」。20世紀50年代,中日兩國官方基本上無任何交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場芭蕾舞劇為中日交往拉開序幕。1945年,歌劇《白毛女》在中國誕生。
  • 經典芭蕾舞劇《白毛女》燃爆蘭州音樂廳(圖)
    芭蕾舞劇《白毛女》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對中國舞蹈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芭蕾舞劇《白毛女》現場演出照  這部芭蕾舞劇創作於1964年,從小型舞劇、中型舞劇發展為大型芭蕾舞劇,是一部西方芭蕾藝術和中國民族風格完美結合的藝術精品
  • 一跳60年 日松山芭蕾舞團《白毛女》將在上海獻演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作為本次中日文化交流活動之一,日本松山芭蕾舞團芭蕾舞劇《白毛女》今晚(23日晚)在上海大劇院演出,68歲高齡的第二代白毛女的扮演者森下洋子本人也將出演「喜兒」。  「他們有一種濃得化不開的中國情結。」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昨天(22日)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在日本,沒有誰像松山芭蕾舞團那樣有著這樣濃厚的中國情結。他們用芭蕾藝術向世界介紹中國。
  • 「人生最好的時候,我跳了白毛女」——訪著名芭蕾舞演員石鐘琴
    後又加戲為二場四景,成為時長30分鐘的小型芭蕾舞劇。在奶奶廟前加白毛女上山,後添與大春山洞相認等片段。「這便是上海第一個芭蕾舞劇的誕生。」(《上海文化藝術志》)石鐘琴那時還是舞校四年級學生,回憶起《白毛女》的問世,「1964年提倡『洋為中用』,創作自己的芭蕾舞。那時的《白毛女》,還是小型的。」
  • 有了這臺芭蕾舞劇,我們的芭蕾作品才開始民族化
    日,由上海芭蕾舞團帶來的經典芭蕾舞劇《白毛女》將作為第24屆深圳大劇院藝術節的首場演出,在深圳大劇院火熱開演。芭蕾舞劇《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的師生勇於創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據同名歌劇集體創作改編的成果。首演於1965年第6屆「上海之春」,並在全國引起了轟動,至今已有55個春秋。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陳毅外長等都曾觀看該劇,並給予極高評價。
  • 現代芭蕾舞劇《白毛女》中的大春哥,如今77歲仍像王子
    比如現代芭蕾舞劇樣板戲電影《白毛女》中的大春哥,就是這樣。他的扮演者是凌桂明。直到現在,仍有太多的影迷和劇迷,通過後臺給我留言,希望我專門介紹一下凌桂明——因為,他一直都是大家心中的大春哥和「白馬王子」,大家一直都沒有忘記他。
  • 北京市西城區三義裡第二幼兒園組織教師觀看芭蕾舞劇《白毛女》
    北京市西城區三義裡第二幼兒園近日組織全體教職工前往中國國家大劇院觀看了上海芭蕾舞團表演的芭蕾舞劇《白毛女》,使教師進一步深刻的感受了中國人民不懈努力和團結奮鬥的偉大精神。 《白毛女》芭蕾舞劇吸收了大量中國舞蹈元素,運用芭蕾進行精彩的呈現。
  • 芭蕾舞劇《白毛女》的扮演者茅惠芳、石鐘琴現在的狀況如何?
    芭蕾舞劇《白毛女》由上海舞蹈學校根據同名歌劇於1964年改編而成,在保留了歌劇《白毛女》中人物關係以及音樂唱段的同時,將中國傳統舞蹈動作與芭蕾舞相結合,這樣的設計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因此此劇一經演出便在全國引起轟動,就連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對此劇都讚不絕口,一時之間該劇的主演也成為新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
  • 泉州舉辦舞劇《白毛女》紅色主題藝術導賞活動
    泉州文旅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張清海,集團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林躍鴻,中僑集團黨委書記石清輝等泉州文旅集團黨委黨員150餘人,泉州大劇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萬志勇,泉州大劇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許瓊芸,上海芭蕾舞團黨總支書記王明宇,上海芭蕾舞團副團長高東明,上海芭蕾舞團副團長季萍萍參與活動。
  • 記住這些芭蕾知識,幫你成為芭蕾「行家」
    古典芭蕾一般來說,人們習慣以20世紀初發生的現代藝潮對芭蕾的影響為分界線。在此之前以遵循芭蕾原有程序規範和風格特徵的作品,無論是舞劇還是小型作品,都被認為是「古典芭蕾」。比如提起芭蕾舞劇大家腦海裡第一時間浮現的可能是《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這三部大眾熟知的芭蕾舞劇就是古典芭蕾的經典作品。
  • 福建泉州:傳承紅色經典 舞劇《白毛女》芳華再現
    央廣網泉州12月6日消息(記者萬存靈 通訊員林奕晗)「北風那個吹啊,雪花那個飄啊……」《白毛女》的故事在一代中國人心裡烙下了深深的印記。12月5日至6日,上海芭蕾舞團「鎮團之寶」《白毛女》在泉州大劇院連演兩場,喚起老一輩觀眾年輕時的記憶。
  • 除了《天鵝湖》,你還需要了解這些國產經典芭蕾舞劇!
    今天來跟大家聊一下經典芭蕾舞劇!說到芭蕾舞劇,大家耳熟能詳的有《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等等…但是除了這些世界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用芭蕾藝術展示革命戰爭,傳承紅色基因,是世界芭蕾藝術的首創。
  • 芭蕾:經典芭蕾舞劇必看!
    這部兩幕浪漫芭蕾舞劇最初由編舞家Filippo Taglioni於1832年創作,後來的版本於1836年由August Bournonville創作。Bournonville芭蕾舞是唯一一個知道經得起時間的芭蕾舞團,被認為是現存最古老的芭蕾舞劇之一。
  • 西方芭蕾講述中國故事,除了舞蹈風暴《九兒》還有哪些經典
    1 中國芭蕾的萌芽 20世紀20年代,一些外國僑民開始在上海、天津等城市教授芭蕾藝術,西方芭蕾逐漸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傳播。1922年,安娜·巴甫洛娃在上海公演了《天鵝之死》,讓中國觀眾近距離看到了西方經典芭蕾和芭蕾明星的風採。
  • 2020大連藝術節「秋之韻」16日啟幕《白毛女》掀起「回憶殺」
    上海芭蕾舞劇團攜經典劇目《白毛女》亮相藝術節,受到大連高雅藝術愛好者的熱烈追捧,在演出現場掀起一波波「回憶殺」。《白毛女》是一座豐碑,更是一種精神《白毛女》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陪伴了幾代中國人的成長。經典民族芭蕾舞劇《白毛女》作為嘗試芭蕾民族化的重要作品,為上海芭蕾舞團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確立了該團國內一流的地位。
  • 松山芭蕾舞團在日演出《白毛女》 釋放正能量
    人民網東京11月20日電(許永新)19日下午,在日本松山芭蕾舞團的練功房裡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演出,演出劇目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白毛女》,觀眾們被精彩的表演所折服,現場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日本自民黨副總裁、眾議院議員高村正彥,日本前參議院議長江田五月,日本前民主黨黨首海江田萬裡,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等觀看了演出。
  • 芭蕾知識科普|為什麼經典的芭蕾舞劇大多是童話故事?
    也許我們很難問到芭蕾舞劇創作者們的初心,但我們可以從當時創作的時代背景、芭蕾愛好者的接受程度來探討探討,試著找出答案。01童話故事符合芭蕾創作者的需求在芭蕾舞劇初現的19世紀,歐洲社會環境動蕩不安,無論是德國的格林童話,或是來源於丹麥安徒生的童話,還是民間童話故事的合集,作家們重新撰寫的故事,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這些滲透著同情、理解、摯愛、尊重與歌頌,非常符合當時浪漫主義的藝術文化氛圍。
  • 用芭蕾語彙說好中國故事
    芭蕾經典《天鵝湖》本就是歐洲觀眾最熟悉的劇目,如今我們這部烙印著「上海品牌」的經典版《天鵝湖》能夠讓當地觀眾所讚嘆,真是十分不易。  回望2018,確是忙碌的一年。幾乎整個上半年,舞團集中所有主創力量全力以赴打造舞劇《睡美人》。《睡美人》被譽為古典芭蕾巔峰之作,因為對舞蹈技巧、舞美製造、燈光服飾等均有超高要求,被視作芭蕾界「百科全書」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