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上有這樣一個神秘組織,它名叫「985廢物引進計劃」。
「985」和「廢物」這兩個詞,在平時我們怎麼也不會將他們組到一起去。
正常情況下,名校出身怎麼也能有一個好前途,能夠有一份不錯的好工作吧?!
就如同他們的小組介紹一樣:這是一群985/211失業者的樂園,加入分享故事,談論如何擺脫困境。
這個小組的人,他們就是一個個的例外。他們即便考上了985、211的好學校,卻依然被當做是個「廢物」。
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上大學前都是各個圈子的名人,有著令人仰望的高分成績,老師家長的厚重期望,本想上了大學能好好發揮,走上人生另一段全新的旅程。
但事實是,上了大學也才發現,身邊的人一個比一個優秀,一個比一個牛。
「他們可以毫不費力的成為某個領域的大牛。」「身邊不乏各個省市的前幾名,自己費盡全力學來的東西,在人家那裡不過是眾多特長中的其中一個」...
直到畢業也才發現:即便是名校畢業,碩博畢業,依舊可能只能從事一份極其普通的工作。甚至,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還在各處尋找工作當中。
而就是這樣一個另類又奇特的小組,在創建短短2個月的時間裡,就吸引了近9萬人。
這裡的人都是名校畢業,擁有著國內最頂尖的專業特長和學歷,可這裡卻是失業的落魄者家園。
這個圈子裡,大家都自嘲是「小鎮做題家」:從小生活在小城鎮裡,靠著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做題,終於走出家鄉,走進大家夢寐以求的名校。
但,走出後,他們慌了:看著身邊一個一個比自己優秀的人,自己逐漸淪為別人的背板牆;城市裡那些眼花繚亂的一切,好像自己是一個局外人;走入大學後,慢慢接觸了更多來自各個方面的打擊,光鮮褪去,他們越活越著急和壓抑。
有人說,他們太矯情。985門都還是廢物,那雙非學校的人又該怎麼過呢?
也有人說,上著最好的大學,卻只能過最平凡的生活,讀書還有什麼用?!
但深入了解後,我發現這兩種聲音都不是最真實的他們。
這群985「廢物」,真的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種廢物。
為什麼?
因為這群「廢物」會在群裡打卡學習各種資格證書。
研究、推薦、交流、學習各種專業的課程。
分享規劃自己的未來,也會對自己的現狀和問題做出最準確的理解和描述。
邏輯清晰,語言流暢令人稱讚。
除了這些,小組內成員還會組隊學習、相互鼓勵和支撐。
看到這裡,也許我們才能明白:這些自嘲985廢物的年輕人,他們根本就不是什麼廢物!他麼是一群不滿現狀積極尋求更好出路的追夢人;是暫時陷入迷茫困境但不甘平凡的人。
錯把別人的自嘲當做別人的實力,才是我們所犯的最大錯誤。
但可貴的是,這些自嘲是廢物的人,也在清晰認知自我及現狀後,努力的想要向前一點,再向前一點。
我們要不斷進步,才能原地不動
01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那些沒有我學校好的同學卻混的比我好?
而獲得最高贊的回答是:一個人如果畢業很久依舊把他母校掛在嘴邊,那至少說明他畢業後就再也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東西了。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也常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那個曾經不如我的人,如今卻活的比我好?就好像,我們的思維永遠就只能定個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往前每走的一步,都是過往某時刻的推進而已。
然後,一路罵罵咧咧時運不濟一邊感嘆命運不公!
前一段時間,飾演《甄嬛傳》裡的浣碧一角的演員藍盈瑩因參與一檔娛樂節目多次被罵上熱搜。
原來,網友罵她在節目裡所表現的野心太令人討厭,罵她營造努力人設,甚至連她微博曬出來自己書單也被大家拿出來說太沒深度。
確實,藍盈瑩在節目裡直言不諱的表示,自己對於未來的確有野心,想要的東西就一定會想方設法的得到。
她成為了花木蘭的選角苦練武功和英語口語;為了節目效果臨時苦學樂器和舞蹈...
一個人的成就真的能夠以某個時刻來作為衡量標準嗎?
其實不然!
至少長相併不討喜、一度不溫不火的藍盈瑩,在這擋節目裡獲得了全場最熱烈的掌聲。
中專畢業的張靚穎,硬生生靠著自己一點一點的努力,活成了電視劇裡的女主。
事實上,大家總是習慣於一邊埋怨著階層固化,上升渠道少而且上升艱難,一邊又理所當然地接受逐漸固化所帶來的的一切。
固執的認為,某一時刻的成就會延續下去,成為一個人一生的驕傲。從而將努力看得一文不值。
電視劇《三十而已》
但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個千難之後有萬難的旅程。身處其中的我們,誰也不能以某一時刻的成功換得永恆的成就。
就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我們必須不斷地努力、不斷進步,才能立在原地。
立足腳下,過好每一天
02
有人說:小孩子的一天很短,一年卻很長;大人的一天很長,一年卻很短。
這一長一短,其實藏著很多生活的智慧。
小孩子的每一天都活的不一樣,每一天都會無所顧忌的玩耍、長大,於是一年又一年,總是過得漫長但有充滿意義。
但成人不同,有無數人將每一天都過成了機械的重複,一天又一天,日子並沒有什麼不同。一年又一年,年年如一,時間好像過得很快。
於是,人們總自我懷疑、焦慮和嘆息。沒有改變的決心,卻時常陷入自我詰問的怪圈。
有人說,過度的自我詰問是一種病。
頻繁的懷疑、擔憂未來,就會陷入到一種無止境的煩悶中。
之前有篇刷屏文章:《我的兒子是學渣》。
故事裡的父母非常優秀:爸爸是985的工科博士,媽媽是985的碩士,兩人在最佳生育年齡27歲,以最科學的方式生下了一個兒子。
可漸漸地,這對父母發現自己的兒子成績並不優秀,甚至可以用差來形容。
他們接受不了兒子是個學渣的現實,於是就給兒子報各種輔導班,請昂貴的一對一的家教。白天孩子在學校上學,晚上夫妻倆再同步給孩子輔導一遍。
可即便如此,孩子成績還是不見漲,甚至因為天天額外加的學習,身體也搞壞了。
這令夫妻倆重新思考,冷靜之後他們發現,其實兒子並沒有那麼差。
他會做飯,孝順父母,幫助同學,被全班同學選為班委...
他們決心放下焦慮,培養一個優異成績的兒子固然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活在當下,接受兒子的不優秀,培養兒子的特長,享受與兒子在一起的每一個瞬間。
生活固然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前進,但也需要適時反思,避免過度自我詰問。
要知道,不可避免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都終將平凡。
不可避免,我們都終將平凡
03
前一段有個很火的文章《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裡面講述了一個高分考上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但卻得了抑鬱症姑娘的故事。
文章裡有這樣一句話: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我們考上了最好的大學,卻依舊過著最平凡的生活。
其實,平凡才是絕大多數人的最終歸宿。可最困難的是,我們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事實。
作家梁曉聲寫過一篇文章,有一段他和一位大一學生的對話:
「如果在三十歲以前,最遲在三十五歲以前,我還不能使自己脫離平凡,那麼我就自殺。」
「可什麼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體說來。」
「就是,起碼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車,起碼要成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吧?還起碼要有一筆數目可觀的存款吧?」
「要有什麼樣的房,要有什麼樣的車?在你看來,多少存款算數目可觀呢?」
「這,我還沒認真想過……」
這其實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心聲,不甘平凡成了絕大多數人對於自我的苛求。
於是,他們不滿自己的平庸現狀,一味要求自己能達到所謂的成功,能過得比身邊人都好,能活的轟轟烈烈...
就像小時候幻想長大後就一定要成為科學家;就像高中時幻想上了大學就一切自由,工作了就一定要財務自由...
心理學家劉松蔚對每周來訪的人問這樣3個奇怪的問題:
1.這周跟上周相比,你的生活有哪些變化?
2.沒有太大變化?那有沒有一點點的變化?
3.這周和上周一樣?那你是怎麼保持的呢?
劉松蔚說:問這3個問題,是因為我發現對於很多人來說,好像只有驚天動地的生活才值得一過。
但其實,生活中很多的改變都是從生活小小的改變開始,即便我們認為生活轟轟烈烈的人,生活也都是從平凡開始的。
每一個健身達人背後,是無數個日復一日平淡瑣碎的健身開始;每一個科學家也都是數年枯燥重複實驗之後的蛻變...每一個看似轟轟烈烈背後,都是一個個平凡平淡的日子的積累。
所以,做一個平凡的人並非一件可怕的事,重要的是,在平凡中每天都能做出小小的改變,活在當下,不斷保持自己向前的力量!
寫在最後
04
如果說,上帝留了一扇跨越階級的窗,那這扇窗一定是高考!
別再相信什麼讀書沒有用,學歷沒有用的假話。
趁一切還沒有變得固化和困難,不斷保持自己前進的動力,時常眼望星空,也時常活在當下,腳踏實地,接受平凡但不甘於平淡。
我相信,在凡俗的人間,最有價值的不是最轟轟烈烈取得成績的那一刻,而是在我們不斷努力的每一個平凡日子裡,所做的每一點小小的改變,然後告訴自己:我能夠努力做好我自己,而且,可以做的更好!
點個在看,願你我都有平凡的生活,不平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