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到絕望的打擊之後,他們開始質疑自己12年的努力是否值得,並逐漸不願意面對現實。
「失意者」是外人對他們的稱呼。
小鎮做題家、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則是他們對自己的諷刺。
但我更加願意稱呼他們為「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
關於這個群體是何時出現的,我想沒有人知道,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在逐漸壯大,從當初的幾千人到現在的7萬人,越來越多被現實擊垮的農村學子走進這個群體。
他們是「落後大山」和「先進城市」的產物,絕大部分人在提起他們的時候,都是帶著負面印象,很多人開口評價他們:「不就是一群受不了現實打擊的年輕人嗎」。
人們看不起他們,媒體肆意嘲諷他們,渴望從他們身上獲取流量,但這個世界,似乎從來沒有人去正視他們。
在幾經思考之後,我「潛入」豆瓣的985「廢物」引進計劃群體,成為他們之中的一份子,並逐漸了解到這群年輕人「失敗」的真相。
前段時間高考成績放榜後,來自湖南耒陽的農村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全省第三的成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風頭甚至一度超越了該省的狀元。
「寒門出貴子」的話題又一次被人們所提起,對於身處於貧困農村的學子來說,讀書是改變他們自身命運的唯一方法,考上名校也意味著自己能走出大山,改變命運,但從來沒有人想過,他們考上之後呢?
絕大多數農村學子的學習方法就是「題海戰術」,只有這樣才能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趕上城市的同齡人,號稱「高考加工廠」的毛坦廠中學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每年前往毛坦廠中學讀書的人數以萬計,而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來自農村,在整整三年的高中生涯中,做題成了最主要的事情,不求你懂,但求你會做就行了。
在經過了無數的努力之後,他們成功考上了985大學,滿心喜悅的以為自己改變了命運,但事實上,在踏進城市的那一刻,他們才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個「做題機器」。
「我是別人眼裡的天才,但事實上只有我知道,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廢物」」。
這句話是我「潛入」這個群體之後,一個和我關係比較好的年輕人說的。
在考上名校之後,他滿心歡喜的前往自己學校所在的城市,卻發現城市的生活和自己的家鄉完全不一樣。
從小到大在農村長大的他,不會坐地鐵,不懂娛樂生活,似乎與城市格格不入。
特別是進到學校之後,他發現原來自己除了做題什麼都不會,有的同學會鋼琴,有的會演講,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特長,除了他。
做題,似乎是他唯一的特長。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學生逐漸看不起他,而他也感覺到無盡的自卑,漸漸的他開始認命,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在知道有「985「廢物」引進計劃」這個群體後,他立馬衝進來,因為在這裡,他能找到歸屬感。
群裡所有的人,都有著類似的遭遇,或是因為渴望改變命運,或是想逃離大山,各種原因都有,在努力了12年之後,他們成功了,但同時也落入另一個「悲劇」裡面:自己所學的「題海戰術」比不上別人的「多才多藝」,居住多年的農村讓自己與城市格格不入,最終他們「認命」了。
他們戰勝了夢想,卻敗給了現實,出身小鎮卻只會做題,於是「小鎮做題家」成了外界對他們的稱呼,也成了他們的自嘲。
每一個「小鎮做題家」的背後,都是我們未曾看到的「窮」。
自認為「天才」的他們,在見到城市的同齡人之後,備受打擊,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看著這群失意的年輕人,我想起之前在網上看到的那句「我12年的寒窗苦讀,憑什麼比不上你三代人的積累。」
這群年輕人也曾抱著這樣的心態,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辛苦拼搏的東西,在別人那裡卻是視而無用的雞肋,自己夜以繼日的刻苦學習才能考上這所名校,但別人卻能在考上名校的同時,全方位發展自己的才藝。
曾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也很疑惑,但後來我想明白了:「窮」只要一代人,「富」則要三代人。
那些多才多藝的人,他們能有現在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上代人的積累。或許這樣說很殘酷,但這就是事實。也許他們的父母也是「小鎮做題家」,只不過下代人不是。
近年來不斷有人抨擊應試教育,但這些人卻沒有想過。如果沒有應試教育,沒有「題海戰術」,眾多農村學子的出路將在何方?
誠然,這個模式有一定的弊端,走出農村的學子會不適應城市的生活,但前提條件是你能走出來,而應試教育給了他們這個機會,高考,永遠是最公平的。
「小鎮做題家」的背後是農村學子改變自身命運後的迷茫,他們沒有意識到一個出身城市的孩子,背後是幾代人的努力,那幾代人,也和他們一樣是從農村走出來的。
我能理解這群年輕人的「失意」,畢竟從小到大自己就認為讀了名校就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支撐他們走到今天的原因,但事實上改變命運從來不是一代人的事。
「小鎮做題家」們是第一代人,他們成功走出大山,打基礎,而第二代人能接受城市的教育資源,開始建設整棟房子,直到第三代人一棟嶄新的房子才完整出爐,也就意味著「改變命運」這項工程已經完成。
如果沒有第一代人走出大山,也就沒有第二代人,更別說其他的了,他們輸了嗎,我覺得沒有,從他們走出大山的那一刻開始,命運已然悄悄改變,只是他們還無法察覺。
沒有人能去「看不起」他們,我們沒經歷過他們的生活,不懂得他們身上背負著多大的希望,父母、家人、自己,這些鞭策著他們奮進,也成了他們焦慮和頹喪的原因。
「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自己的不作為而讓後面好幾代人「窮」下去,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後,我發現他們並沒有外界說的那麼不堪,相反,我很欣賞他們,因為這是一群成功改變命運的年輕人,他們只是因為暫時不懂得自己做的一切是多麼意義重大,故而感到灰心喪氣。
在想明白一切之後,重新燃起希望的他們,耀眼得讓人無法直視。
對於豆瓣裡985「廢物」引進小組的存在,很多人一直有爭議,絕大部分都是負面的評價,但事實上,他們只是一群抱團取暖,企圖自救的年輕人。
在「潛入」這個群體的這段時間裡,我看到的不只是抱怨和對現實的不滿,更多的人希望,一批年輕人在重新燃起希望之後,把希望傳遞給更多相同遭遇的人。
有人重新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把經驗分享給其他人;
有人回到家鄉,在家鄉創業,帶動更多人走出大山,詢問有沒有一起的;
有人去往山區支教,呼籲大家一起去,讓更多孩子能改變命運;
還有人說自己結婚了,準備當父親了,他在未出世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在抱怨之後,他們依舊沒有放棄生活。
人生總有迷惘的時候,也有低谷的時期,但清醒之後,我們會發現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當自己站在高峰的時,也會感謝曾經低谷的自己沒有放棄。
就像他們被稱為「小鎮做題家」、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這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小小低谷。就像他們曾經相信自己能靠著貧乏的資源戰勝萬千學子,考上名校,如今他們也相信自己能靠著雙手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小鎮和農村出身的青年,人生本就走在一條更加艱難的路上,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度過茫茫寒夜。我最愛杜甫的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們從小鎮和大山裡走出來,在明白自己生活的意義之後,為給新人們帶來希望和火種,正如自己當年從小鎮考出來,第一次站在大城市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所感受到的無限希望一樣。
餘生很長,你我共勉,致那些還在迷惘的「小鎮做題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