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標籤:985廢物引進計劃;小鎮做題家;98five;985five;985廢柴,媒體報導;公眾輿論
(圖源來自豆瓣小組截圖)
簡介:2020年5月10日,豆瓣上一個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成立。該小組的簡介為&34;。截止目前該小組成立已有三個月,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該小組已經吸引95000多名成員加入。而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的成立和發展,也帶出了意指&34;這一帶有強烈自嘲意味的話題——小鎮做題家。隨著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的壯大,吸引了一些媒體的關注和報導,由此進入大眾視野並引發熱議。
本文依託於蟻坊軟體輿情監測系統的數據來源,基於985廢物引進計劃、小鎮做題家等相關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現狀,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傳播主體下的傳播視角,來研究這些傳播視角下形成的網絡輿論,以此來看網絡輿論下的985廢物引進計劃、小鎮做題家呈現出哪些內容,這些輿論內容是否與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本身討論的內容存在偏差;是否具備更為積極的討論價值等。在此基礎上對這一問題下的輿論呈現進行總結和反思。
一、985廢物引進計劃作為一種現象成為網絡中持續的存在
自985廢物引進計劃豆瓣小組於5月10日創建,它的相關信息就開始在網絡上傳播。通過對6月份至今兩個多月的網絡傳播數據監測發現985廢物引進計劃相關信息的網絡傳播熱度一直存在,並呈現出起伏不斷、時高時低的熱度趨勢變化。從這些趨勢的變化來看,985廢物引進計劃以及衍生出來的小鎮做題家等信息較為繁複,就這些信息具體內容來看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於985廢物引進計劃、小鎮做題家這些話題本身的,如媒體對於這些話題進行的介紹性簡短報導、深度報導、新聞評論等,以及媒體這些報導內容下引發的網民的互動參與;另一類是夾雜在某些具體事件的傳播過程中,這些具體事件或多或少的與這一話題有所關聯,如高校教育、高校生求職、學歷問題等。關於985廢物引進計劃等這些話題內容不時被提及,成為散落在網絡空間內持續性的存在。
源起於豆瓣小組的985廢物引進計劃,最初是一種社群建立行為,目的是搭建起帶有相似境遇的人們之間的交流空間。但是當它被各大傳播主體關注並進入到網絡公共空間內,985廢物引進計劃儼然被當作成一種現象化的東西看待。之所以稱985廢物引進計劃變成一種現象化的內容,主要源於以下幾方面:第一,985廢物引進計劃相關話題在網絡空間內連續性的存在,且與頻發的某些事件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而這些事件每每發生這一話題都會被觸發,成為這些具體事件網絡評論中用來或反駁、或佐證、或諷刺的語料資源;第二,985廢物引進計劃及其相關話題具有深刻而複雜的社會矛盾背景,它涉及教育問題、社會價值觀功利化期待、高消費負擔的跨地域遷徙、社會階層鴻溝、內捲化嚴重等社會問題;第三,985廢物引進計劃及其相關話題涉及青年人多種個人化的內在剖析共鳴,比如性格反思、人生追求的價值所在、個人努力程度等等。由此可見,985廢物引進計劃它本來就是一個樹洞式抱團取暖的討論小組,進入網絡公共空間後它背後的主客觀原因成為了各大傳播主體傳播的焦點內容,進而使其演化成了一種具有極具話題的社會現象。
二、媒體視角下的985廢物引進計劃
1、新聞媒體的報導角度和導向
985廢物引進計劃及其衍生話題進入大眾視野最主要的推動力來自於新聞媒體和部分自媒體大V。新聞媒體的相關報導從內容上大體分為人物故事性報導、深度報導、積極性的新聞評論等。從人物故事性的報導來看,這些故事主角成功於高考、沉寂於大學、失意於步入社會,然後進入人生的重新思考階段。如澎湃新聞的《&34;,了解一下》就是以這樣的形式撰寫的一篇文章。從深度報導類的新聞來看,大多從其背後的社會原因、當下高校教育的相關數據、對比或引申到其他國家的現狀等。如中國青年報的《&34;跌入了沉迷學霸人設的陷阱》、界面新聞的《&34;背後的世界:出身小鎮的985大學生為何自嘲廢物?》、澎湃新聞的《誰是小鎮做題家》等;從積極性的新聞評論來看,這類新聞的數量最多,它們大多為從現象概述出發,最後落腳到對這群人心態調整上,基調多為積極向上的。如光明日報的《把自信握在手上,&34;》《985畢業自稱&34;?小鎮做題家不能自喪應該自警》、半月談的《反思&34;:願你我一身韌性,可&34;可&34;!》、中國青年報的《&34;只是自嘲,沒有理由自暴自棄》、新京報的《&34;中沒有&34;,只有心態需調適的&34;》、南方周末的《&34;是&34;?太妄自菲薄了》等。總體來看,新聞媒體在關於985廢物引進計劃及小鎮做題家等新聞報導,並沒有過多的賦予其悲情色彩,立足於現狀的討論進而給予探尋出路的心態性引導。
2、自媒體湧入下的多重解讀
除了新聞媒體對985廢物引進計劃相關話題的新聞報導之外,自媒體也表現出強烈的積極性,紛紛湧入對相關話題的多重解讀。最初自媒體的傳播內容多以將985廢物引進計劃拋出來,其內容有一定的灰暗無奈的底色。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真實故事計劃公眾號發的一篇名為《小鎮做題家:一個211高校學生的命運陷阱》,從標題上看就暗含一定的無奈嘲諷的意味,其內容講述了一個考入211高校化名叫趙韋的人從高中到大學再到進入社會的故事。這篇文章在網絡上得到了較大的傳播,引來了更多人的關注。隨著關注的人越來越多,對這篇文章的評價也越來越多,有人認同、有人感動,也有人質疑文章的意義,甚至有人指出這是《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續篇,懷疑其目的就是企圖製造網絡爆款自媒體文章。除了這篇文章之外,社會學了沒也發了一篇名為《985廢物,一個名為&34;的命運陷阱》也受到了廣泛的轉載和傳播,這篇文章與上篇不同,其內容主要是講述了這群頭頂光環的名校生面臨的現狀以及造成這些現狀的社會性因素。除此之外關於985廢物和小鎮做題家產生最大的原因是出生寒門、985廢物慌了、985廢物的焦慮感等這類的自媒體文章充斥在網絡上。
除了上述類型的文章之外,還有很多自媒體文章是將當下發生的事件與985廢物和小鎮做題家聯繫起來,比如與優秀碩士自殺只因是小鎮做題家、鍾同學報北大考古系引爭議:小鎮做題家的夢想與現實、清華學生回老家當老師、碩士畢業做月嫂等,其中有些文章為了製造焦慮而利用其中牽連的邏輯聯繫,博取大家的關注度。
另外,還有一些自媒體文章從學歷是否有用、讀書無用論、985廢物源自於應試教育背後的殘酷、985廢物不過是這群人線性競爭的執念、985廢物下的階級創傷等角度進行解讀。當然還有部分文章是帶有強烈的戲謔、諷刺色彩。紛繁多樣的自媒體解讀文章在網絡環境中層出不窮、不斷交織、引發認同和爭議。
三、公眾輿論視角下的985廢物引進計劃
自從大量關於985廢物、小鎮做題家的相關內容進入網絡,這些內容便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議論。從網絡對985廢物引進計劃相關信息的整體情緒分布來看,正負面情緒都佔據了一定的比例,且相差無幾,除此之外中立情緒也佔據了20% 的比例。對於985廢物、小鎮做題家這種負面性字眼,以及被媒體、自媒體從社會負面背景、身份焦慮等角度進行的傳播解讀,並沒有給大眾帶來很強烈的負面情緒。這說明對於這個問題有影響力的傳播主體對廣大受眾的注意力引導並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一定的失效性。也可能是這些傳播主體聚焦的內容與大眾所期望得到的解讀內容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可能是現在媒體、自媒體製造話題的套路受眾那裡得到一定程度的免疫。總之,網絡輿論並沒有與985廢物及相關話題自帶的負面色彩保持一致,而是呈現出多樣的表現。具體表現概括如下:
1、985廢物是一種特殊性問題還是普遍性問題
985廢物、小鎮做題家作為網絡空間內新興的關於教育身份光環隕落現象的代名詞,他們火爆於網絡被廣為熱議,被當作一個特殊性的問題去探討其背後產生的原因,教育機制、階層跨越、資源分配不均、社會內卷等這社會問題成為重要的歸因要素。而學生個人視野不開闊、價值追求迷茫、適應社會能力差、心態失衡等也成為重要的個人原因。但是從網絡輿論對此的表現來看,很多網友對此表示不以為然的態度,理由是這些背後原因普遍存在於社會上的很多問題。比如應試考試體制是中國很長時間以來普遍通用的人才選拔機制、階層難跨越資源分配不均是當下的普遍表現、社會內卷也已經發展到卷一切的局面;而985高校學生從學校進入社會所面臨的困境和不如意,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學生思維向社會思維難以轉變導致,這是大部分學生都要經歷的過程,不止985高校的學生,而涉及到人生價值追求、心態失衡這也都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所以有些網友指出,他們經歷的困境是絕大部分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們頭頂985的名校光環而已。因此,原本被當作一種特殊現象看待的985廢物,其特殊性在部分網絡輿論中得到解構,也由此印證了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統一。
2、985廢物不過是一種主觀性感受
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的成立意在吸引那些在985、211高校讀書且並沒有發展很好的人,廢物是他們給自己自嘲性的界定。但是廢物本身沒有統一的界定標準,而是一種基於自身現實狀況的主觀性感受。因此這群自稱985廢物的人對廢物的態度與大眾對廢物的態度並不相通,這也就是為什麼輿論會認為這群985廢物有90%的人都比自己優秀,這群985廢物不過是一群偽廢物而已,進而產生了這群學生可能就是無病呻吟、閒的矯情等相關網絡言論。985廢物是一種主觀性感受的另一個表現在於人生價值方向,部分自稱985廢物的人其失敗經歷大多在於追求那種被現實所倡導的更有前途的工作、更多的錢、更大平臺。對於人生價值追求的單一界定卻被輿論所詬病,這部分輿論表現為&34;、&34;、&34;、&34;等。因此,這群自稱985廢物對於廢物一詞的主觀性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符合大眾對於&34;的程度的界定,也並不契合那類倡導人生價值追求多元化的網絡輿論。
3、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積極力量被輿論忽視
不管是媒體報導還是公眾評論,對985廢物引進計劃及小鎮做題家等相關話題的討論都是將其作為一種現象來分析的,並沒有回歸到豆瓣小組本身裡面討論的內容的多樣性。這或許是由媒體對這個小組裡面全面性的討論內容進行選擇性忽視,導致大眾也對此產生了就媒體內容而爭論的話語內容。但是從豆瓣上這個小組討論的具體內容來看,985廢物的喪情緒表達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裡面設有明確的吐槽經歷、經驗分享、打開記錄、討論諮詢的分區,其中樹洞式的抱團取暖、求學工作的經驗借鑑、心態失衡後的自我和解、當下熱點問題的看法、境遇不好下的彼此求助、甚至是娛樂分享等小組內容並沒有被看到。這個小組中的希望、力量、溫暖、包容等積極要素被忽略,進入到網絡公共空間後反而變得單一而負面。因此,這原本就是一個相對私域的討論小組,但是進入公共領域被公開隨意評論後,這個小組已經變了樣子,這可能並不符合這個小組建立的初心。這也是為什麼在小組精華帖總吧規中明確禁止新聞相關人士私窺的重要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小組蘊藏的積極要素,遠比媒體空洞的呼籲調整心態保持自信更有力量的多。
四、總結與反思
985廢物引進計劃從豆瓣上的一個小組變成了公共視野內大眾知悉的話題,它被各種媒體不遺餘力的挖掘、吸引大眾的議論,在形成公眾輿論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如部分傳播主體用非全面辯證的視角對此進行窺視,企圖製造話題傳播焦慮;公眾輿論對小組本身解讀存在偏差等。但是也出現了一些較為理性的討論內容,如各類媒體傳播的負面內容的企圖並沒有被大眾所順應,反而對985廢物看似特殊性的內容進行了解構,進而消解了其話題性。綜觀985廢物引進計劃及其小鎮做題家等相關話題呈現在網絡上的傳播態勢,我們或許可以發現,這些話題進入網絡公共空間可能並沒有什麼非常積極的實際意義,對這群自稱985廢物的人也沒有什麼實際幫助,這不過是大多數青年所要面臨的共同問題而已。或許985廢物、小鎮做題家這類詞語放在更多領域內會變得越來越通用,最後也只不過變成了一個充滿娛樂自嘲的網絡流行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