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的小鎮做題家,真的是廢物嗎

2020-09-05 浪潮工作室

又到了一年高考。

最近有一個詞挺火的,叫做「小鎮做題家」。這個詞大概意思是:

有很多小鎮或縣城的青年,依靠中學時代題海戰術,考入了211、985名校。但他們除了埋頭做題外啥都不會,從此陷入困境,大學平庸,畢業可能找不到工作,一步錯步步錯[1]。

「小鎮做題家」這個詞,最早來自豆瓣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

第一次見到這個詞時,我是一笑而過的——這麼說讓也曾刷過浩瀚題海的城市青年做何感想?好像城市裡的孩子,不刷題就能考上985似的。

後來發現,不少人似乎很認同「小鎮做題家」這樣的標籤。

有的人用以自嘲,喊出「是的,就是我」;有的人用來自審,自愧套不進去,「其實我連做題家都算不上,就是高考運氣好」;還有人寫了如何避免成為小鎮做題家的攻略。

輝煌的高考能帶來的轉運神話正在破滅,仿佛出身於小鎮就預判前程落寞,考上名校的小鎮青年未來的日子也會一直掙扎。

但,真是這樣嗎?

小鎮青年,會變成學渣嗎


小鎮考生,當然和城市考生有著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他們的身份不同。小鎮青年很可能是家裡第一代大學生,初入大學,會覺得它充滿不確定性,會對自我產生懷疑[7]。

他們的父母不同。一份對4所985高校的調研顯示,城鎮戶口孩子的家長一半以上為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士;農村戶口的家長主要是辦事人員、工人以及小生意者[5]。


很多小鎮青年,可能是家裡第一代大學生

但這些不同真的會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嗎?

上述研究提到,無論是大一還是大二, 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成績排名相差不大[5]。

在另一項對名校的調研中,城市學生的平均GPA為77.75分,而農村為76.74分,二者差異不顯著[4]。

覺得小鎮青年學習成績拖後腿的,真的(自我)低估了小鎮青年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

2013年5月5日,河南駐馬店,教室內,正在學習的學生,課桌上厚厚堆起的書本作業擋得學生只露出半個頭頂

小鎮出身不適應的,可能是名校的生活。

小鎮青年曾經適應多年的生活規則和人情世故,是小鎮的,不是繁華都市的。周圍同學也更多的是城市背景[7]。

這些特徵,使小鎮考生成為少數群體。初入大學時,他們可能在生活、消費、娛樂方式、觀念等方面都受到衝擊。

出身優越城市學生嗤之以鼻的福建造國產運動鞋,可能是小鎮青年的典型裝備;小鎮青年也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什麼LiveHouse,更不會像城市青年那樣對萬能青年旅店之類的樂隊如數家珍。

再則,小鎮青年在青年時期對文化資本的投資更低[5]。

城市青年參加各類文化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的頻次顯著更高,高中時閱讀量更高,會使用電腦、網絡等等[5]。

2017年10月27日,天津,市民在濱海圖書館內閱讀。相比於小鎮青年,城市青年的文化活動可能更豐富

這些做題之外的文化活動,看似微小,卻可能會讓小鎮青年變得不自信。他們在大學的活躍程度,變低了[5]。

有人甚至因為高中沒用過電腦,就不敢參加一些大學社團的活動[5]。

在人人網在大學生中流行的那些年,有人做過調研,農村大學生登錄人人網頻率比城市大學生低很多。

這意味著,在逐漸強調「人脈」重要性的大學,農村學生沒有社交網絡的先天優勢[8]。

所以,小鎮青年的適應難度,主要在於社會生活方面,而不是學習[5]。


小鎮青年,找工作不行嗎


大學的落寞可以忍受,更讓小鎮青年關心的,是大學生活之後的人生。

小鎮出身,就一定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嗎?

有些人回望自己的失意人生,會吐槽錯的第一步是選專業。有人說,大學選了天坑專業的,小鎮出身的比例非常高。

但是無論什麼出身的人,都有可能覺得自己選錯了專業。誠懇地說,能對所學的專業感到使命般召喚的人,可能少之又少。

看看當時的城市青年高曉松,他家長輩的見識和格局夠頂級了,所以他念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專業,但後來退學。

出身優渥如高曉松,當年卻也從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肄業

選錯了專業不會阻擋小鎮青年的人生。只要小鎮青年能夠順利從211、985名校畢業,就意味著即將打敗老家絕大多數同齡人。

假如你是一個普通的農村考生,來到大學生之都武漢,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或者武漢理工讀工科專業,畢業後很可能就會進入中興、華為之類的公司,拿到上萬的月薪。而這筆收入,足以打敗90%的中國人。

名校背景,會讓你的起薪就跟別人不一樣。

《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實證研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平均起薪9055元;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6946元,普通本科院校是5442元,高職高專只有3528元[14]。

針對2010-2015年間畢業生的數據也顯示,接受精英高校教育,能讓月薪溢價40%[17]。

當然,即便畢業於同樣的學校,小鎮青年的起薪也可能低於城市青年。

麥可思對2018屆畢業生的調查顯示,農村生源的本科生畢業起薪為4935元,非農村生源則是5218元。

只是這樣的差距,可能不是因為「做題家」的身份,而是外界環境的約束。

城市青年,一般來說不會到更次於出身城市級別的地方去,但小鎮青年念完大學後選擇更多,煩惱更多:留在大學所在城市、去其他城市、回到本省城市等等。

2020年6月19日,雨後天晴,南京高淳楊家村紅黃藍白的民居。小鎮青年畢業時,可能會面臨是否回家鄉工作的困

選項多,讓小鎮青年不能一條路走到底,而走岔路會付出很高的機會成本——在不同地方找工作,好工作的標準和要求都不一樣的。

比如,蘭州和深圳將什麼工作視為好工作標準不一樣,蘭州將公立單位的工作視為好工作,而深圳對是否公立不在意[12]。還在猶豫的小鎮青年,就需要更多的準備。

此外,回本省四五線城市,可能不利於找工作。根據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與所在區域的經濟水平正相關[13]。

2018年12月1日,香港,維多利亞港內的樓房。留在大城市,小鎮青年需要考慮家裡能為買房提供多少支持

最後,很多小鎮青年在找工作時還有一個約束條件是,家裡不能為買房提供多少支持,要充分考慮收入,房價/收入比,以及戶口。

在面對更多約束條件的情況下,找工作會感到處處受掣肘。這帶來更多主觀上的卑微感。

把學習、工作、前途不如意歸因於「小鎮做題家」是不正確的,諸多不適應該歸因於客觀環境。

「小鎮做題家「這個詞背後深層調侃的或許是:人生拼的是家庭背景嗎?名校還有光環嗎?個人還可以怎樣去改寫前途?


小鎮青年,自信點


但小鎮青年,不必把自己當做「985廢物」。

實際上,中國能考入211、985大學的學生,本身就是很少。

2012年,211高校(包括985)的全國平均錄取率為4.21%,其中985的全國平均錄取率為1.58%[16]。

2019年3月23日,武漢大學櫻花綻放,事實上能夠考入國內985、211高校的小鎮青年已是鳳毛麟角

即使高校擴招、高校變多,大學生在變多,但進入名校的門檻依然高。能考入211、985大學的小鎮青年,更是鳳毛麟角,優中選優[9]。

對2017屆高校生的調查顯示,家在城市、父親受教育水平更高以及家庭收入更高的孩子進入211的概率顯著更高,反之,學生更可能進專科院校和非重點高校[15]。

已經考入211、985的小鎮青年們,不應該就這樣自暴自棄。

他們本身已經跨越過一次家庭背景的門檻,邁上了更高的臺階。

對於就業來說,985或211學歷,被寫入諸多招聘要求裡[9]。

競爭激烈的招聘市場,985或211學歷會被寫入招聘要求

如果念完了名校,依然自認為是「小鎮做題家」的人,大概率是不自信、自我設限的問題[11]。

在是否要加入社團時,放棄;在是否要找某份實習/工作時,放棄;在是否要選某位大牛當導師時,放棄。

這可能才是「一步錯步步錯」的最初那一步。

自認「小鎮做題家」,一步一步自我設限,也許比小鎮出身帶來的發展限制還大。

看看《華爾街之狼》,一個完全沒有自我設限的極端案例 / 豆瓣電影

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不自信可能來自於外部環境和自身。這沒有關係。

大學,這個為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創造一個相對平等學習環境的地方,就是讓你改變這一切的地方。

人要融入社會得有優點。勤奮、不自我設限都是優點。在覺得選對了專業的情況下,專業知識儲備也是優點。

如果沒有,真的覺得自身優點太少,(自)學點其他技能,增加優點。TED演講裡曾提供過克服自卑非常有操作性的方法,(自)學新東西是其中之一。

如果不夠自信,可以嘗試運動健身掌握新技能,就算沒錢去健身房還可以在操場上練跑步

學新東西會讓人變得自信,也許還可以在求職中發揮作用。求職競爭激烈,學歷可能一大群人都是相似的,一點不一樣的東西會使招聘方睜開眼睛想見見你。

錯過社團也沒那麼大影響,大部分工種是跟社團的經驗沒有很大關係。如果對找到工作有危機感,那就早點關注、多關注招聘啟事,看看大家的招聘要求裡具體寫了什麼,試著去發現自己擅長做什麼。

李誕是學社會學的,曾經去奧美實習,後來他是搞脫口秀的。奧美實習和搞脫口秀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但其實都與想創意文案有關,而李誕非常擅長這個,在想創意文案的時候腦子非常快。

學社會學的李誕卻因脫口秀成名,小鎮青年也不該為自己設限 / 豆瓣

大多數人不可能成為李誕,但你可以成為更自信的自己。

誠然,家庭背景會影響人生軌跡,但即便改動,人生是否走向美滿大結局也很難說。

大多數小鎮青年們從父母處繼承來的錢袋子可能很輕,甚至家裡需要他們去補貼,因而小鎮青年會思考更多。

只是把自己限定在「小鎮做題家」上,是一個自我設限的思考方向。

相關焦點

  • 「小鎮做題家」是「985廢物」?太妄自菲薄了
    文 | 從易「小鎮做題家」對身份的焦慮比其他小鎮青年更強烈,也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一無所有」的感覺。因此豆瓣上沒有「二流本科廢物引進小組」「大專廢物引進小組」,反倒是「985」的學生,以「廢物」自嘲。廢物」和「小鎮做題家」這兩個說法很火。
  • 「小鎮做題家」已淪為「985廢物」?
    最近,「985廢物」和「小鎮做題家」這兩個說法很火。這都起源於豆瓣上一個叫做「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該小組的主要功能是給985、211的「失敗學子」來「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貧」,以達到「自救」的目的。小組至成立三個月以來,目前加入人數已經近10萬。
  • 「985廢物」與「小鎮做題家」是自嘲,更是反思
    有小組成員用「小鎮做題家」概括他們——出身小鎮或小城,「除了埋頭苦讀外啥都不會」。可是,他們真的什麼都不會嗎?真的是「廢物」嗎?一起看看他們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又做出了怎樣的反思吧。在「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裡,有許多很喪的帖子,比如:活著真的好難啊對不起,我就是你們說的那個小鎮做題家關於讓家人認清我是個廢物的心理活動多看幾篇帖文就能發現,這些自視為「失敗者」的學子們的困境大多集中在「家境」和「工作」這兩件事情上。
  • 「985廢物」與「小鎮做題家」是自嘲,更是反思原創
    有小組成員用「小鎮做題家」概括他們——出身小鎮或小城,「除了埋頭苦讀外啥都不會」。可是,他們真的什麼都不會嗎?真的是「廢物」嗎?在「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裡,有許多很喪的帖子,比如:活著真的好難啊對不起,我就是你們說的那個小鎮做題家關於讓家人認清我是個廢物的心理活動多看幾篇帖文就能發現,這些自視為「失敗者」的學子們的困境大多集中在
  • 「小鎮做題家」已淪為「985廢物」?倖存者偏差導致的焦慮
    圖片來源:IC photo最近,「985廢物」和「小鎮做題家」這兩個說法很火。這都起源於豆瓣上一個叫做「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他們靠著拼命刷題擠進了一流高校,以為人生從此平步青雲,怎料到了大學才發現自己不僅泯然眾人,與來自大都市的精英同學相比,更是有著懸殊的差距,畢業找工作時完全沒有優勢,心酸地淪為「985廢物」。無論是「小鎮做題家」還是「985廢物」,主要代表的是小鎮青年的一種自嘲。這樣的自嘲是妄自菲薄,還是事出有因?「小鎮做題家」又能做些什麼?
  • 網絡公共空間內的985廢物引進計劃及小鎮做題家
    而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的成立和發展,也帶出了意指&34;這一帶有強烈自嘲意味的話題——小鎮做題家。隨著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的壯大,吸引了一些媒體的關注和報導,由此進入大眾視野並引發熱議。本文依託於蟻坊軟體輿情監測系統的數據來源,基於985廢物引進計劃、小鎮做題家等相關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現狀,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傳播主體下的傳播視角,來研究這些傳播視角下形成的網絡輿論,以此來看網絡輿論下的985廢物引進計劃、小鎮做題家呈現出哪些內容,這些輿論內容是否與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本身討論的內容存在偏差
  • 985、211學霸自稱廢物:「小鎮做題家們」的人生故事,是怎樣的?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很有討論空間的話題——「小鎮做題家」。這個詞來源於一個叫做「985廢物引進計劃」的豆瓣小組,這個小組裡聚集的成員,都是畢業自985、211高校,他們在這個群裡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歷。有人發帖稱,985學生陷入困境的絕大多數都是「小鎮做題家」。
  • 「小鎮做題家」背後的世界:出身小鎮的985大學生為何自嘲廢物?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小鎮做題家」,語出豆瓣「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這個帶有自嘲性的稱呼指的是從小鎮或小城市依靠優秀成績考入「985大學」的一群人。事實上,早在豆瓣「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之前,百度「985貼吧」中就已經頻現類似的個人故事與落差感嘆。「小鎮做題家」與大城市的碰撞,也令我們想起此前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關注的「小鎮青年文學」話題。
  • 「985小鎮做題家」自稱廢物,出身不好就去不了「羅馬」?
    「985」與「廢物」這兩個不搭的詞,卻在今年夏天意外相撞。隨著高考志願填報日期的到來,「985小鎮做題家」和「985廢物引進計劃」再一次火了起來,引來多方關注和討論。「985」中出現了「廢物」?最近,豆瓣上的一個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經過媒體報導後,引來了大量關注。
  • 反思「985廢物」,小鎮做題家背後:世界這麼大,我卻只有題
    最近,在豆瓣上看到這樣的一個組織:「985廢物引進計劃」。對於一名也是從985高校畢業的人來講,這樣的字眼確實很敏感。將985和廢物聯繫在一起,筆者頓感詫異,於是就淺略地了解了下。一群小鎮做題家的自嘲從今年5月份創設到現在,三、四個月的時間已經到達了將近10萬的成員。
  • 小鎮做題家不是廢物交流平臺,而是一群985未來精英們的自我救贖
    小鎮做題家不是廢物交流平臺,而是一群985未來精英們的自我救贖!一群天之驕子,985高校的「廢物」自發成立的交流平臺,每天在網上分享「five(廢物)心得」,他們還給自己取了個自嘲意味十足的名字——小鎮做題家。
  • 小鎮做題家不是廢物交流平臺,而是一群985未來精英們的自我救贖
    小鎮做題家不是廢物交流平臺,而是一群985未來精英們的自我救贖!一群天之驕子,985高校的「廢物」自發成立的交流平臺,每天在網上分享「five(廢物)心得」,他們還給自己取了個自嘲意味十足的名字——小鎮做題家。
  • 小鎮做題家為何會淪為廢物,真的僅僅是自嘲嗎?#學浪計劃#
    什麼是小鎮做題家和211、985廢物小鎮做題家指的是農村地區的孩子通過題海戰術與學業高壓考進一流高校,但在大學期間乃至畢業後變得泯然眾人,甚至面臨「畢業即失業」的風險。他們有時候自嘲為211、985廢物。
  • 「小鎮做題家」淪為「985廢物」,阿卡索靠什麼緩解教育尷尬?
    近來,網絡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詞,叫做「小鎮做題家」。此詞一出,便迅速火遍整個網絡。這個詞語來源於豆瓣上一個名為 「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特指那些來自小鎮或者農村的孩子,他們埋頭苦讀,靠著拼命刷題擠進了985或211之類的名校。
  • 「小鎮做題家」淪為「985廢物」,阿卡索靠什麼緩解教育尷尬?
    近來,網絡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詞,叫做「小鎮做題家」。此詞一出,便迅速火遍整個網絡。這個詞語來源於豆瓣上一個名為 「 985 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特指那些來自小鎮或者農村的孩子,他們埋頭苦讀,靠著拼命刷題擠進了 985 或 211 之類的名校。
  • 985大學裡,有一群自稱廢物的小鎮做題家
    最近,「小鎮做題家」這個詞有點火。這個詞來自豆瓣上一個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正如小組簡介所說,這個組的主要功能就是給985、211的「失敗學子」來「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貧」,以達到「自救」的目的。這個建立剛滿1個月的小組,已經聚集了5萬多個成員。
  • 985學生建「廢物引進」小組,自嘲小鎮做題家,高考考好就夠了?
    但實際上,孩子上了不錯的高校就一定可以出人頭地嗎?前段時間無意中在豆瓣上看到一個小組,名字叫「985廢物引進計劃」,是由一名985高校的畢業生組建的,成立剛剛兩個月,就吸引了8萬多人參加,不過目前似乎已經註銷了。
  • 沒考上985,就不配自稱「小鎮做題家」嗎?丨對話黃燈
    為什麼這些出身小鎮的985大學生開始自嘲「廢物」?相比而言,二本學生有哪些優勢?「小鎮做題家」如何才能擺脫自我封閉和自我否定的情緒,回歸接地氣的生活狀態?本期「反向流行」主播董牧孜聯合理想國播客「Naive咖啡館」主播郝漢,邀請嘉賓黃燈教授聊了聊「小鎮做題家」該如何通過自我反思,和過去和解,面對真實的自己。
  • 985畢業自稱廢物的小鎮做題家:為什麼你越奮鬥,反而越迷茫了?
    「小鎮做題家」的迷茫 嘉輝是某985高校的應屆畢業生,讀大學之前,整整9年,他一直在農村讀書,第10年的時候,考入了縣城最好的高中。他說:「老師您知道嗎?像我這樣出身農村,靠題海戰術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大學的,被稱為『小鎮做題家』」。他說,自己和城市同學的差距不僅在興趣和視野上,還有就業信息的獲取上。嘉輝說自己都是通過網絡、校友、學校的就業中心等渠道獲取就業信息的,很多城市同學是通過家庭調動的社會資源獲取就業信息的。
  • 985畢業沒有路:「小鎮做題家」的出路在哪裡
    2020年5月10號,有人在豆瓣成立了一個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兩個月的時間,已有8萬多成員。 根據描述,大概是這樣一群人:出身小鎮或縣城,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無法為子女提供實用的未來規劃或資源;家境普通,導致在青少年時期缺少開拓眼界的機會,形成怯生生的性格;埋頭苦讀,靠擅長做題考到了985,211院校,但上大學後卻發現自己除了做題一無是處,由此產生了巨大的落差感;再加上經常感受到大城市或家境優越的同學各方面的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