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高考。
最近有一個詞挺火的,叫做「小鎮做題家」。這個詞大概意思是:
有很多小鎮或縣城的青年,依靠中學時代題海戰術,考入了211、985名校。但他們除了埋頭做題外啥都不會,從此陷入困境,大學平庸,畢業可能找不到工作,一步錯步步錯[1]。
「小鎮做題家」這個詞,最早來自豆瓣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
第一次見到這個詞時,我是一笑而過的——這麼說讓也曾刷過浩瀚題海的城市青年做何感想?好像城市裡的孩子,不刷題就能考上985似的。
後來發現,不少人似乎很認同「小鎮做題家」這樣的標籤。
有的人用以自嘲,喊出「是的,就是我」;有的人用來自審,自愧套不進去,「其實我連做題家都算不上,就是高考運氣好」;還有人寫了如何避免成為小鎮做題家的攻略。
輝煌的高考能帶來的轉運神話正在破滅,仿佛出身於小鎮就預判前程落寞,考上名校的小鎮青年未來的日子也會一直掙扎。
但,真是這樣嗎?
小鎮考生,當然和城市考生有著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他們的身份不同。小鎮青年很可能是家裡第一代大學生,初入大學,會覺得它充滿不確定性,會對自我產生懷疑[7]。
他們的父母不同。一份對4所985高校的調研顯示,城鎮戶口孩子的家長一半以上為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士;農村戶口的家長主要是辦事人員、工人以及小生意者[5]。
很多小鎮青年,可能是家裡第一代大學生
但這些不同真的會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嗎?
上述研究提到,無論是大一還是大二, 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成績排名相差不大[5]。
在另一項對名校的調研中,城市學生的平均GPA為77.75分,而農村為76.74分,二者差異不顯著[4]。
覺得小鎮青年學習成績拖後腿的,真的(自我)低估了小鎮青年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
2013年5月5日,河南駐馬店,教室內,正在學習的學生,課桌上厚厚堆起的書本作業擋得學生只露出半個頭頂
小鎮出身不適應的,可能是名校的生活。
小鎮青年曾經適應多年的生活規則和人情世故,是小鎮的,不是繁華都市的。周圍同學也更多的是城市背景[7]。
這些特徵,使小鎮考生成為少數群體。初入大學時,他們可能在生活、消費、娛樂方式、觀念等方面都受到衝擊。
出身優越城市學生嗤之以鼻的福建造國產運動鞋,可能是小鎮青年的典型裝備;小鎮青年也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什麼LiveHouse,更不會像城市青年那樣對萬能青年旅店之類的樂隊如數家珍。
再則,小鎮青年在青年時期對文化資本的投資更低[5]。
城市青年參加各類文化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的頻次顯著更高,高中時閱讀量更高,會使用電腦、網絡等等[5]。
2017年10月27日,天津,市民在濱海圖書館內閱讀。相比於小鎮青年,城市青年的文化活動可能更豐富
這些做題之外的文化活動,看似微小,卻可能會讓小鎮青年變得不自信。他們在大學的活躍程度,變低了[5]。
有人甚至因為高中沒用過電腦,就不敢參加一些大學社團的活動[5]。
在人人網在大學生中流行的那些年,有人做過調研,農村大學生登錄人人網頻率比城市大學生低很多。
這意味著,在逐漸強調「人脈」重要性的大學,農村學生沒有社交網絡的先天優勢[8]。
所以,小鎮青年的適應難度,主要在於社會生活方面,而不是學習[5]。
大學的落寞可以忍受,更讓小鎮青年關心的,是大學生活之後的人生。
小鎮出身,就一定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嗎?
有些人回望自己的失意人生,會吐槽錯的第一步是選專業。有人說,大學選了天坑專業的,小鎮出身的比例非常高。
但是無論什麼出身的人,都有可能覺得自己選錯了專業。誠懇地說,能對所學的專業感到使命般召喚的人,可能少之又少。
看看當時的城市青年高曉松,他家長輩的見識和格局夠頂級了,所以他念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專業,但後來退學。
出身優渥如高曉松,當年卻也從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肄業
選錯了專業不會阻擋小鎮青年的人生。只要小鎮青年能夠順利從211、985名校畢業,就意味著即將打敗老家絕大多數同齡人。
假如你是一個普通的農村考生,來到大學生之都武漢,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或者武漢理工讀工科專業,畢業後很可能就會進入中興、華為之類的公司,拿到上萬的月薪。而這筆收入,足以打敗90%的中國人。
名校背景,會讓你的起薪就跟別人不一樣。
《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實證研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平均起薪9055元;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6946元,普通本科院校是5442元,高職高專只有3528元[14]。
針對2010-2015年間畢業生的數據也顯示,接受精英高校教育,能讓月薪溢價40%[17]。
當然,即便畢業於同樣的學校,小鎮青年的起薪也可能低於城市青年。
麥可思對2018屆畢業生的調查顯示,農村生源的本科生畢業起薪為4935元,非農村生源則是5218元。
只是這樣的差距,可能不是因為「做題家」的身份,而是外界環境的約束。
城市青年,一般來說不會到更次於出身城市級別的地方去,但小鎮青年念完大學後選擇更多,煩惱更多:留在大學所在城市、去其他城市、回到本省城市等等。
2020年6月19日,雨後天晴,南京高淳楊家村紅黃藍白的民居。小鎮青年畢業時,可能會面臨是否回家鄉工作的困
選項多,讓小鎮青年不能一條路走到底,而走岔路會付出很高的機會成本——在不同地方找工作,好工作的標準和要求都不一樣的。
比如,蘭州和深圳將什麼工作視為好工作標準不一樣,蘭州將公立單位的工作視為好工作,而深圳對是否公立不在意[12]。還在猶豫的小鎮青年,就需要更多的準備。
此外,回本省四五線城市,可能不利於找工作。根據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與所在區域的經濟水平正相關[13]。
2018年12月1日,香港,維多利亞港內的樓房。留在大城市,小鎮青年需要考慮家裡能為買房提供多少支持
最後,很多小鎮青年在找工作時還有一個約束條件是,家裡不能為買房提供多少支持,要充分考慮收入,房價/收入比,以及戶口。
在面對更多約束條件的情況下,找工作會感到處處受掣肘。這帶來更多主觀上的卑微感。
把學習、工作、前途不如意歸因於「小鎮做題家」是不正確的,諸多不適應該歸因於客觀環境。
「小鎮做題家「這個詞背後深層調侃的或許是:人生拼的是家庭背景嗎?名校還有光環嗎?個人還可以怎樣去改寫前途?
但小鎮青年,不必把自己當做「985廢物」。
實際上,中國能考入211、985大學的學生,本身就是很少。
2012年,211高校(包括985)的全國平均錄取率為4.21%,其中985的全國平均錄取率為1.58%[16]。
2019年3月23日,武漢大學櫻花綻放,事實上能夠考入國內985、211高校的小鎮青年已是鳳毛麟角
即使高校擴招、高校變多,大學生在變多,但進入名校的門檻依然高。能考入211、985大學的小鎮青年,更是鳳毛麟角,優中選優[9]。
對2017屆高校生的調查顯示,家在城市、父親受教育水平更高以及家庭收入更高的孩子進入211的概率顯著更高,反之,學生更可能進專科院校和非重點高校[15]。
已經考入211、985的小鎮青年們,不應該就這樣自暴自棄。
他們本身已經跨越過一次家庭背景的門檻,邁上了更高的臺階。
對於就業來說,985或211學歷,被寫入諸多招聘要求裡[9]。
競爭激烈的招聘市場,985或211學歷會被寫入招聘要求
如果念完了名校,依然自認為是「小鎮做題家」的人,大概率是不自信、自我設限的問題[11]。
在是否要加入社團時,放棄;在是否要找某份實習/工作時,放棄;在是否要選某位大牛當導師時,放棄。
這可能才是「一步錯步步錯」的最初那一步。
自認「小鎮做題家」,一步一步自我設限,也許比小鎮出身帶來的發展限制還大。
看看《華爾街之狼》,一個完全沒有自我設限的極端案例 / 豆瓣電影
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不自信可能來自於外部環境和自身。這沒有關係。
大學,這個為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創造一個相對平等學習環境的地方,就是讓你改變這一切的地方。
人要融入社會得有優點。勤奮、不自我設限都是優點。在覺得選對了專業的情況下,專業知識儲備也是優點。
如果沒有,真的覺得自身優點太少,(自)學點其他技能,增加優點。TED演講裡曾提供過克服自卑非常有操作性的方法,(自)學新東西是其中之一。
如果不夠自信,可以嘗試運動健身掌握新技能,就算沒錢去健身房還可以在操場上練跑步
學新東西會讓人變得自信,也許還可以在求職中發揮作用。求職競爭激烈,學歷可能一大群人都是相似的,一點不一樣的東西會使招聘方睜開眼睛想見見你。
錯過社團也沒那麼大影響,大部分工種是跟社團的經驗沒有很大關係。如果對找到工作有危機感,那就早點關注、多關注招聘啟事,看看大家的招聘要求裡具體寫了什麼,試著去發現自己擅長做什麼。
李誕是學社會學的,曾經去奧美實習,後來他是搞脫口秀的。奧美實習和搞脫口秀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但其實都與想創意文案有關,而李誕非常擅長這個,在想創意文案的時候腦子非常快。
學社會學的李誕卻因脫口秀成名,小鎮青年也不該為自己設限 / 豆瓣
大多數人不可能成為李誕,但你可以成為更自信的自己。
誠然,家庭背景會影響人生軌跡,但即便改動,人生是否走向美滿大結局也很難說。
大多數小鎮青年們從父母處繼承來的錢袋子可能很輕,甚至家裡需要他們去補貼,因而小鎮青年會思考更多。
只是把自己限定在「小鎮做題家」上,是一個自我設限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