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0號,有人在豆瓣成立了一個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兩個月的時間,已有8萬多成員。
根據描述,大概是這樣一群人:
所以,我這種非雙一流學校畢業的,還是從山溝溝裡出來的人,Five(廢物)的資格都沒有。(哭泣)
隨便點開一篇帖子都能感受到濃濃的無奈感。
有個帖子記錄了他從高中到大學畢業那關鍵的幾年。高中學渣逆襲,考入985,為了擺脫小鎮,能走多遠走多遠。大三去美國做過交換生,大四放棄保研機會,從最好的農業專業轉考計算機編程失敗,最後迫於生計去工地搬過磚,然後為了擺脫泥潭進入一家公司做文職,中午多吃了一個菜,晚上就得省著點。
還有一個帖子記錄了他第一次進入大學後,在洗手間洗完手怎麼也關不掉水龍頭的高光時刻。那一刻的慌亂和尷尬,是從小城鎮來的他被大城市嘲笑的最小最小的縮影。
還有一個博主,本科上海211,985學科平臺,專業第三保送中科院碩博連讀,期間赴歐洲交換,國內外的兩位導師全是頂尖大牛,去年博士畢業,手握兩篇很牛的SCI。妥妥的閃閃發光的履歷。中科院研究生待遇四千,畢業後入職華南某綜合二本大學,講師有編,每個月工資5300多,他說他只想左右開弓扇自己5300個嘴巴子。
還有一個24歲的姑娘懺悔自己人生的一步錯步步錯。大學貪圖安逸浪費了學習時光,在別人好好找工作的時候才想著去考研,考研中途放棄考雅思準備去香港,又因為香港暴動和父親生病用錢,不得不放棄。感嘆既有命運捉弄,也有自己咎由自取。
……
其實他們的故事稍微換一下味道,每一個都可以是充滿正能量的奮鬥故事。他們大都還很年輕,二十幾歲,正當少年啊,前途光明,大部分擁有拿得出手的學歷和經歷,學習能力也很不錯,除了……悲觀了一點兒。
是的,小鎮青年在面對更大世界的時候,骨子裡的膽怯讓人自卑。物質條件、家庭關係各種資源落後別人一大截,這種對比越來越明顯,並且不得不獨自承受這些缺失造成的後遺症。
當別人可以去看演唱會,去蹦極,去衝浪,去環遊世界時,大學門口燈紅酒綠的酒吧都不敢踏進去。明明很嚮往,但是畏懼和匱乏使人變得冷漠。城市的大門為每個人打開了,但不是每個門都寫著歡迎光臨。
還有一部分人,覺得社會沒給985er足夠的好機會,讓他們所學的珍藏技藝變成屠龍之術,只能在深夜翻來自娛自樂。好像這個社會畸形,技術人才被壓榨,小鎮做題家手握技術,卻迫於生計……
有無奈,有心酸,有迷茫,有無助。這個小組雖然自嘲廢物,但也看得出來,他們不願意真的放棄生活。抱團取暖,找到更好的出路是他們的初衷。
985的困境或許是整個時代年輕人的困境,除了雙一流,還有普通本科,還有專科,還有很多沒上過大學的青年,大家的路都該何去何從。沒人能給出一份標準答案,其實也並沒有一份標準答案存在。
社會的單一化大概是造成困局的首要原因。小鎮青年要如何逆天改命?讀書!社會給的出路單一。如何衡量一個學生?成績!評價體系單一。何為出人頭地?收入!價值觀單一。
這種單一的標準和方向,根本不足以讓我們回應這個複雜的世界。985,211畢業就應該有一份好工作,付出就應該有收穫,高材生就得進大公司,寒窗苦讀十幾年就可以擁有別人用一輩子才奮鬥來的一切……生活推過來的手,招招都接不住,時間長了很容易讓人自暴自棄。
連叔說一個人接受過合格的大學教育,體現為幾個更強:
一是學習能力更強,當你的工作與人生需要學習新知識時,這經常發生,你能從ABC開始變成專家;
二是意志力更強,危機發生時,你更有韌性;
三是功能更強,更有普適性,你能做的事情更多。
迷茫和無助唯一的解藥,大概就是從做好手頭的小事開始。
願每一個自稱FIVE的青年,都在心裡暗戳戳的憋大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