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蔡鐵鷹 宋錦軒 趙春陽
福建邵武市的齊天宮
齊天宮內的大聖像
中國古老的精怪崇拜「齊天大聖」「通天大聖」,其實很早之前就有,至少在唐代已經被記錄在文獻裡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唐代傳奇《補江總白猿傳》、宋代的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明初瞿佑的傳奇《申陽公》,那裡面都是猴精在作怪,神通廣大,搶人妻女,最後被收伏。最詳細的故事出現在元代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裡,猴精偷天上的御酒仙衣,搶金鼎國的公主做壓寨夫人,甚至已經出現了家族性的妖精團夥,老大齊天大聖、老二通天大聖、弟弟耍耍三郎,還有姐妹泗州大聖、麗山老母等等。
但是早前人們都認為這夥猴精都是從《西遊記》裡衍生的。現在看來是錯了,它們早已存在,是《西遊記》吸收了它們的故事。我們為什麼會認錯?就是因為順昌發現了大量的、古老的、和唐僧取經沒有關係的大聖崇拜痕跡。
當然後來還是有了關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之所以那麼出彩,齊天大聖的故事也做出了貢獻。
離開順昌,我們去了福州,那裡也有線索。那天正是清明小長假。原本預計高速上會車流湧湧,但實際卻大出意外:整個高速難得遇見一人一車。愜意。我們逐漸發現,「齊天大聖」「通天大聖」崇拜不僅在順昌有,在其它地方也有,只不過比較零星。
福建省政府附近的一座齊天大聖洞府。
齊天洞府內正熱鬧地做法事。
想不到的是,離福建省政府不過一箭之地的巷子裡,居然有一處齊天大聖的洞府,全稱是「福州道教屏山古蹟齊天洞府祖殿」。這座洞府規模不小,供奉的是「五大聖」。所謂「五大聖」,即黑大聖、白大聖、赤大聖、丹霞大聖、齊天大聖,都是大聖一夥的。從文化學上說就是發生了帶有地域特色的變化。
洞府裡供奉了五位大聖,這是齊天大聖。
由於一位熱心老人的幫助,我們在市區的一個小區裡看到了普通市民家裡供奉的齊天大聖祭臺。據說,在福州供奉齊天大聖或者丹霞大聖比較普遍。
福州市區普通市民家裡供奉的齊天大聖祭臺。
在閔侯區,我們了找到了一座獨立的大聖廟。其實,有了最初的線索,再找大聖廟就不那麼困難了。大聖廟裡自然有祭臺和大聖像,看多了,就發現了一個明顯的特徵:大聖都手舉葫蘆,葫蘆似乎是大聖的法器。
閔侯區的一座大聖廟。
供奉齊天大聖的祭臺。
在這座大聖廟的牆壁上,我們發現了一張非常少見的「齊天大聖符」。這個和葫蘆一樣,說明這些大聖應該是有故事的。
貼在牆上的齊天大聖符
這些大聖后來被吸收進了《西遊記》的唐僧取經故事,原本的孫悟空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齊天大聖」,故事也就逐漸豐富起來了,有了野性,有了頑劣。當然,原本的大聖都是有劣跡的,類似人見人怕的流氓、地痞、惡霸,尤其是搶人妻女,令人髮指,吳承恩讓他改邪歸正,做了好人。
「齊天大聖」是如何被吸收進《西遊記》的呢?說來話長。
公元1127年,是北宋王朝的最後一年,由北方金人帶來的戰火燒毀了汴京(今開封),北宋就此滅亡。新皇帝趙佶一路南逃,最後定都臨安(今杭州),成為南宋的開國之君。逃跑這件事,說起來有點丟人,所以一般都稱此事叫「南渡」。
南渡時大批的皇室、官員和普通百姓逃到了臨安,他們把中原的文化也帶到了江南,其中就有唐僧取經故事。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證據有兩件:
最早在南方出現的取經故事《大唐三藏取經記》的一頁。
一件是一本叫做《大唐三藏取經記》的故事書,圖8是它的末頁。注意最後一行:「中瓦子」是臨安的書刊市場,「張家」是當時有名的一家書店,這都是可以查得出來的。
這是現在杭州最著名的仿宋的美食街。當年也是最繁華的地方,中瓦子就在這裡。
還需要提醒讀者注意正文的最後一行「太宗後(封)猴行者為銅筋鐵骨大聖」文字。大家注意看這一頁,原本無論是故事還是形式到這裡都已經結束了,唐僧交待完畢已經回天宮去了,怎麼又冒出這麼一句?所以學者認為這是後加的,也就是被「中瓦子張家」在刻印時加上去作為補充交待的。
這就有意思了。原本故事裡都叫猴行者——也就是早期的孫悟空,與大聖沒有任何關聯。加上這麼一句,表示大聖的問題出現了。
另一件比較複雜些,是泉州開元寺石塔上的一處石雕。
泉州有處著名的景點開元寺,始建於唐代,一直保存至今;開元寺裡著名的是東西兩座石塔,稱雙塔,高大壯觀。
泉州西街和開元寺。 攝影:趙鋼
開元寺西塔。石塔,從南宋建成以來,就沒有變過。
這兩座塔最初是磚木結構,後來在南宋後期改建成石塔至今(1237年),傳承有序,可以查實。這很重要。
有泉州市政府的立碑為證。
開元寺內政府冊立的碑。碑文交待了開元寺和石塔的歷史。
石塔共五層,八角,每層分別有門,門的兩側各有一幅高達2米多的石刻浮雕造像。造型都是佛教中有故事的人物,如武士、天王、金剛、羅漢、天神、佛弟子等,個性鮮明、形態逼真,各各不同,五層共80尊。這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
石塔上的浮雕造像,一般都是佛教人物。
這裡順便介紹一本書《泉州東西塔》,作者王寒楓老先生是當地的古建築專家,造詣深厚。書中介紹了雙塔的歷史和每一幅石雕,詳細精確,我們受益良多,所以特意多寫一筆。這本書出版的較早,已經不太好找,但網上可以下載。
特別值得介紹的《泉州東西塔》
我們最感興趣的一幅石雕出現在西塔第四層的東北角,哪裡有一幅浮雕叫「猴行者」,我們習慣上又叫他「帶刀的猴行者」。
西塔四層的石雕「帶刀的猴行者」
機緣巧合,我們得到了寺裡師傅的特殊待遇:上樓,一直到第四層,近距離的接觸石雕。
上樓近前仔細看。
仔細看,可以看到石雕的上角還有個小人,王寒楓先生介紹說那是唐僧。還說,原本石壁上有「猴行者」字樣,現在看不清了。
把兩件材料放在一起看,有些事就容易明白呢。一本書,南宋的,講的是唐僧取經故事,我們關心的角色叫「猴行者;一石雕,南宋的,也是講唐僧取經故事,我們關心的角色也叫「猴行者」。一致。
現在我們可以認為,最早由中原傳到南方的取經故事是佛教的,叫孫悟空或者猴行者。但是後來呢?後來變了,增加了南方道教的「齊天大聖」猴——就是我們在上一篇介紹的——兩個猴合成了一個猴。
什麼時間可以看出明顯變化呢?元末明初。在一個叫《西遊記》的雜劇裡,作者叫楊景賢。這本雜劇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吳承恩小說《西遊記》的老祖宗。
泉州還有件事和《西遊記》也有瓜葛,有學術官司。我們也是要去看看。
前些年,泉州考古在清理古代碼頭時,發現了一處印度婆羅門教遺蹟比較集中的地方,因此考古界認為這是宋元時期印度生意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泉州博物館收藏的宋代印度婆羅門教造像。這是非正常拍攝,所以效果差點。
遺蹟中有一幅石刻是長尾巴猴,有學學者認為這就是印度的神猴哈奴曼,它在南宋時傳到了中國,並且影響了孫悟空。
但這是不太可能的,這麼一小堆印度人怎麼可能有那麼大的影響。
泉州發現的南宋長尾巴印度神猴哈奴曼影響了中國的孫悟空。
特別鳴謝:此文的完成得到了淮陰師範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的全方位支持和福建順昌縣縣委縣政府、順昌縣博物館、泉州開元寺管委會的大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