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我國而言,自科舉制實施開始,教育便開始把持著人才培養的命脈,國家發展的重心也逐漸向教育傾斜。建國以後,1977年恢復高考,1992年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不是國家在重視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正是這些,才使得現代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家長也更為關注孩子的教育,但是,僅僅是目前這樣,還遠遠不夠。
著名數學專家丘成桐教授,就曾對我國數學方面的教育方式,發表過看法,只是在他眼中,目前的數學教育方式,存在著極大的問題。
丘成桐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直言:"中國教育再這樣發展,少說要倒退20年!"究竟是何等嚴重的問題,才會讓一個在國際都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數學教授,對中國眼下的教育方式做出這樣的評價?
"數學皇帝"丘成桐
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美籍華人,說到他不得不提起最高數學獎——菲爾茲獎,要知道,這一獎項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可想而知其難得,而丘成桐教授就是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他還在2010年獲得沃爾夫數學獎,而此獎在此之前僅有陳省身先生一位華人獲得。
丘成桐教授一直關注中國數學的發展,並以此為己任。除了培養微分幾何人才外,他還組織發起各種人才培養計劃,為激勵青年學子,他成立了多個數學科學獎項及科研中心,更是自掏腰包,在香港中文大學設立丘鎮英基金會。
國際數學大師唐納森曾說丘成桐是"近四分之一世紀裡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紐約時報》更是將其稱為"數學王國的凱撒大帝",而正是這位幾何分析的開創者,這位"數學皇帝",將中國現代數學教育批評的近乎一無是處。
為什麼偏偏丘成桐能夠發現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而言,對人才的培養,往往不會被國界阻隔,而培養人才的方法,在不同國家也都有著不一樣的體系,任何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發展教育。
系統化的培養人才,往往是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嘗試,整理後所得,大多都只適用於某一個國家的人,但經過借鑑融合之後,如果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本國教育,往往是很有利的。
丘成桐教授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獲益匪淺,回到國內研究教育時,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更能夠讓他觀察到雙方的漏洞所在。甫一接觸,他就發覺中國數學教育的問題。
這讓他不由覺得痛心疾首,因此他才在一次演講中怒批:"中國教育再這樣發展,少說要倒退20年!"那麼現在的教育,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
中國的教育方式出現了什麼問題?
事實上,當前的數學教育,過於推崇古代數學方面的貢獻。當然,眾人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古代數學對現代數學的貢獻十分巨大,單說祖衝之能在當時條件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將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就足夠驚人。
由此可以證明,古代就有的數學成就不可謂不大,但那是先輩經歷無數次計算研究後獲得的,不是現代人該吹噓的資本,這對現代教育而言反而是壓力,或者是動力。
學校的教育,很多都是把解題作為重點,以固定的解題公式,千篇一律的解題方法,套路化的學習。然而這樣的教育下所催生的不過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搬運工",甚至可以說學習的目的,變成了一切為了成績,只注重表面,忽略了教育二字的內涵。
學以致用,"用"才是學的目的,數學教育,不只是應試,更重要的是培養數學思維,自主研究出來的,才能更有成就感,也更踏實。缺乏數學思維,所能做的只有原地踏步。
而做任何事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原地踏步恰好是不存在的選項。無法在時代的洪流中做出創新,就只有逐漸被湮滅一途,畢竟時代是不間斷地進步著的。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對於我國數學教育面臨的問題,或許得從"學數學無用論"說起,有不少人都知道的一種教育方式:"你們現在學數學,會答題,能考高分就行,真正能用到的,幾乎沒有,畢竟你們買菜用不到二元一次方程",其實這是很多數學老師都說過的話,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呢?
正是因為科研人員太少,數學的作用不能夠真正得以體現。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要的就是明確數學究竟有什麼用。
數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數學思維,因為數學的解題方式通常不止一種,區別只在於有些簡單,有些複雜。這樣一來,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能夠在解題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意識,自然就能更好地為科研服務。
華為之所以能夠與別國科技爭鋒,除了離不開國家的鼎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晶片技術的創新。任正非本人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這30年,華為真正的突破是數學,手機系統設備是以數學為中心的",由此可見數學的重要性。
數學教育的弊端,歸根結底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應試教育下的學習,誕生的只能是學生,而學者,顯然不是埋頭苦學就行。新的時代條件下,培養下一代,在不忽略教育本質的前提下,還應該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
創新思維更多的是獨立自主的鑽研,"籠中雀"經過馴化固然能夠更加懂得人心,可當他們走出鳥籠時,沒了危機意識又怎麼可能展翅高飛呢?要更進一步,適當地"放養"也是必要的,只要不是放縱就好。